潘国平:竹杆连通百村路,金果甜透万家心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⑧

南方农村报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乡村振兴,技术先行;数字赋能,创新为翼。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开展2024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众多农业从业者踊跃参与,以短视频形式创作、发布大量优质作品,广泛传播农业实用技术,持续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经大众投票、专家评审和复审,最终评选出2024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十佳达人。

典型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他们,有用镜头记录育种密码的“新农人”,有将实验室搬进直播间的“田秀才”,更有让乡土经验搭乘流量快车的“数字农夫”。南方农村报推出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风采专题报道,聚焦以“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直播变农活”的农技达人,记录他们以短视频打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壁垒的创新实践,全景展现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的创新探索。

在乐昌市九峰镇的果园间,绿峰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国平用竹杆作架、草藤为绳,将手机变成“新农具”,把桃李梨种植技术送到坪石村等“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田间地头。这位全国劳动模范以最朴素的方式,带动果农实从“种不好”到“种得好、卖得好”,书写了“小视频”撬动“大增收”的助农佳话。

初心连着增收

从敢试到带富的助农路

1990年,潘国平决定引进果苗种植李树,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对村民因青柰易腐烂而产生的质疑,他用丰收成果打破顾虑,并主动将经验延伸至坪石村、上廊村等村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随着青柰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销路问题逐渐凸显。为破解这一难题,潘国平牵头成立九峰镇绿峰果菜专业合作社,在上廊村布局电商服务站,借力电商平台开设专店,通过优先优价收购经济困难农户的果品,让果农实现“种得放心、卖得省心”。

针对坪石村、茶料村果农的技术短板,他更是手把手指导打药施肥、套袋技巧,从基础管理到精细操作倾囊相授。在他的帮扶下,当地果农完成了从“门外汉”到“管理高手”的蜕变,让“种果子”真正成为大家“创幸福”的本事。

 技术藏着巧思

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增效法

扎根果园几十年,潘国平始终聚焦产业升级需求,将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口。乐昌闻名的黄金柰李套袋技术,正是他与合作社社员共同打磨的“增收利器”。从袋子材质选择到脱套时机把控,再到配套的水肥管理,每一个细节都针对当地土壤特质和气候条件优化调整。历经4年试验,2012年该技术趋于成熟,采用该技术种植的柰李,不仅能减少鸟害虫害,果皮更薄、色泽嫩黄鲜亮,品相与质量显著提升,产值更是翻了数倍。“现在镇里的黄金柰李都不愁卖。”潘国平欣慰地说。

如今,他更将传统种植技术与现代传播手段巧妙融合,让短视频变成农技推广的“快车道”。截至目前,他在短视频平台上累计发布近2000条视频,收获数万粉丝和数十万点赞。他的视频紧扣种植需求和技术细节,处处透着“实用为王”的智慧,成为果农们触手可及的“技术宝典”,让传统种植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竹杆架起课堂

从田间到云端的技术传播

“其实最初拍短视频就是爱好,自己有几十年的果树种植经验,希望通过短视频帮到更多的果农。”2022年,潘国平在农作间隙随手拍摄的农技视频意外走红,自此便将镜头对准生产需求,搭建起“云端课堂”。

“有时候在果园做事灵感一来,就地取材,用竹竿或木棍做支撑,用草藤绑住手机作三角架就拍,及时为果农推出果园当前管理的视频。”潘国平围绕果树生长周期精准更新视频内容,春季讲解疏花疏果,夏季聚焦病虫害防治,每个关键管理节点都结合实际种植场景详细拆解。

四十多年来,潘国平从质疑中种下第一株李苗,到用竹杆架起“云端课堂”,敢闯敢试的劲头与助农热忱始终未改。他的竹竿架起的不仅是手机,更是农技提升的通道;他传授的不仅是种果技巧,更是让土地生金的本领。竹竿支起的方寸屏幕,不仅传递着果树管理的智慧密码,更映照着一位乡土专家助力乡村振兴的滚烫初心。

往期回顾:

林进杰:十年深耕,让牛大力从“土药材”变身“黄金产业”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①

郑朝武:数字赋能绘就柑橘产业致富新图景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②

罗群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技术长在田埂间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③

吴洪邦:八节点精控水肥,让沙地红薯变身“金疙瘩”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④

胡祝林:“油”墨点翠,“豆”香沁柚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⑤

阮宾:95后农技推广人,让热带水果结出“致富果”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⑥

吴宇辉:用镜头串起岭南荔枝香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⑦

撰文:朱亘

设计:欧剑钊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叶香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