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乡村振兴,技术先行;数字赋能,创新为翼。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开展2024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众多农业从业者踊跃参与,以短视频形式创作、发布大量优质作品,广泛传播农业实用技术,持续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经大众投票、专家评审和复审,最终评选出2024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十佳达人。
典型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他们,有用镜头记录育种密码的“新农人”,有将实验室搬进直播间的“田秀才”,更有让乡土经验搭乘流量快车的“数字农夫”。南方农村报推出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风采专题报道,聚焦以“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直播变农活”的农技达人,记录他们以短视频打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壁垒的创新实践,全景展现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的创新探索。
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化州新安镇新塘村的柑橘园,蒸腾的热浪裹挟着泥土与柑橘枝叶的气息,郑朝武全然不顾额头的汗水,专注拍摄短视频。“柑橘木虱防治怎么最有效?要抓好三大节点。”“柑橘红蜘蛛怎么打才到位?听听老师傅怎么说。”一句句通俗易懂讲解,将晦涩专业知识转化为实用干货,从他口中娓娓道来。这位深耕柑橘产业近 20 年的技术专家,凭借在短视频领域亮眼表现,荣获 2024 广东 “百千万工程” 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十佳达人,成了果农口中“最懂屏幕语言的柑橘农技传播者”。
从田间到屏幕
20年农技路的“数字转身”
20年里,郑朝武的工作场景从泥泞果园拓展到网络直播间。
线下,他背着背包跑遍广东各大柑橘产区,为种植基地和销售渠道提供柑橘综合管理指导及农化服务。手把手教农户辨认黄龙病叶片,是他日常工作的缩影。
线上,他在“农财购柑橘果蔬”抖音号和“新农财郑朝武”视频号持续发力,目前已更新500多期柑橘等果树病虫害与栽培管理为内容的短视频,作品播放量累计破亿,辐射人群达 100 万人次。从春梢萌发讲到冬果采收,他用“溃疡病像人长痘痘”这类通俗易懂的比喻,通过短视频、直播、图文多元形式,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学会科学种柑。
“果园是我最后的子弹。”这条来自9年果友的微信,让郑朝武至今难忘。8年前,这位果农因本地技术无法解决柑橘种植难题向他求助。郑朝武迅速制定方案、调配药剂,不仅治好了果树,还帮助果农节省了成本。后来,果农外出打工,仍特意叮嘱家人每月与郑朝武沟通果园管理方案,足见其对郑朝武的信任。
此外,郑朝武牵头研发的 2 项柑橘技术被评为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参编的《柑橘病虫害原色图鉴》和《南方果树病虫害原色图鉴》等书籍,更是成为众多果农 “枕边书”。凭借线上线下每月高达 300 人次的高频互动,他已然成为果农心中 “随叫随到的技术管家”。
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打造农技推广的“新塘村样本”
化州新安镇新塘村曾因柑橘黄龙病频发陷入产业低谷。2023年,作为广东柑橘农业科技特派员(轻骑兵)服务团秘书,郑朝武带领团队入驻该村,开启“技术+数字”的精准服务。
他结合柑橘物候期和天气,综合考虑不同品种特性、病虫害发生规律、农化产品应用技术、主推技术方案以及农户常见问题,通过果园实地讲解、出镜口播、邀请乡土专家分享等多样化形式,制作适用于不同场景的短视频。并将这些优质内容推广到种植户群、农技推广人员群等,有效提升了技术传播效率。
典型村的“柑橘密码”
从技术到产业的系统思考
“柑橘产业发展好能带动一方老百姓致富,而受跟风种植、行情波动和黄龙病问题等影响,也会让跟风者亏钱、产业受限甚至没落。作为农技推广人员,希望各地产区柑橘产业能兴旺发展,能帮到信任我的果农朋友。”郑朝武对柑橘产业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指出,柑橘品种发展具有一定适应性,广东省内许多地方都有特色品种。作为典型村,应重点扶持原有柑橘产业,通过技术优化和试验示范提升果品质量;同时,拓宽多渠道销路,帮助农户卖好果品;在引种新品种时,建议先进行小范围试验,并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的管理技术方案。
从泥泞的田间地头到虚拟的数字屏幕,郑朝武用 20 年的坚守与创新,将专业农技知识化作滋养产业的甘霖,为新塘村乃至更多柑橘产区点亮致富明灯。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农业技术赋能传统农业的生动范本。当更多农技人带着 "郑朝武式" 的坚持走进镜头,一个个扎根土地的身影,用坚持与热爱,书写着乡村产业在数字浪潮中焕发生机的动人篇章。
往期回顾:
林进杰:十年深耕,让牛大力从“土药材”变身“黄金产业”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①
撰文:郑颖
设计:欧剑钊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