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乡村振兴,技术先行;数字赋能,创新为翼。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开展2024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众多农业从业者踊跃参与,以短视频形式创作、发布大量优质作品,广泛传播农业实用技术,持续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经大众投票、专家评审和复审,最终评选出2024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十佳达人。
典型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他们,有用镜头记录育种密码的“新农人”,有将实验室搬进直播间的“田秀才”,更有让乡土经验搭乘流量快车的“数字农夫”。南方农村报推出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风采专题报道,聚焦以“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直播变农活”的农技达人,记录他们以短视频打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壁垒的创新实践,全景展现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的创新探索。
阳江市返乡青年林进杰凭借在牛大力种植领域的“技术+流量”双驱动实践,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十佳短视频农技达人”之一。
“牛大力种植,良种良法是关键,选对了,增产增收事半功倍。”在阳江市阳东区北惯镇平地村的牛大力产业园里,林进杰正在田间拍摄短视频。这位“新农人”立足于服务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平地村,十年如一日地在南药牛大力产业化道路上深耕,以科技创新破局种苗难题,借互联网思维打通产销链路,让曾经的“土药材”蜕变为产值35亿元的“黄金产业”。
十年深耕
2010年,林进杰敏锐察觉到南药市场的广阔前景,毅然返乡发展牛大力产业。经过5年的种苗选育、种植技术摸索和发展种植,证实了牛大力是一个具有巨大“药食两用”发展潜力的新产业。2015年,林进杰和几位合伙人在平地村共同创办了广东粤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当时,牛大力还只是零星种植的野生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空白。他带领团队跑遍粤桂琼三省,搜集几十份野生种源进行基因分析。同时聘请科研专家深入研究,通过多轮测试找到最优“母本”。在攻克种源难题后,采用组培技术实现优质种苗的规模化繁育。2016年更借助“天宫二号”完成航天育种,培育出有效成分提升30%的新品种“粤森1号”,为产业奠定良种基础。
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牛大力产业资源,林进杰在平地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牛大力一体化链条。如今,公司构建的“育种-种植-加工-研发”全链条技术体系,辐射带动阳江牛大力种植面积从5千亩扩展至5万亩,种植版图延伸至广西、海南、福建、湖南、云南和贵州省,打造了阳东牛大力国家地理标志、中国牛大力之乡、中国南药科技小院等6个“国字号”品牌,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等30多个“省字号”品牌。
科技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要根据不同季节、阶段策划短视频内容,用‘老农都听得懂的科技语言’讲解。比如用‘婴儿护理’比喻幼苗管理,用‘健身增肌’类比施肥原理来广牛大力种植技术。”在“粤森牛大力”账号里,林进杰用生活化类比拆解种植技术,其抖音、视频号、快手和小红书等平台累计播放量突破1.2亿次,成为牛大力农技领域首个“亿级流量IP”。其3678 条原创短视频组成线上知识库,搭配直播教学,实现 35% 的技术咨询转化率。
线下,他在牛大力产业园乡村振兴学院开设“田间课堂”,年培训新农人1500余人次;与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共建“田间实验室”,将科研成果直接落地田间。这种“线上流量引流+线下实训落地”的模式,累计为农户减少试错成本超千万元,让技术真正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增收密码。
六维破局
从荒地到产业样板的乡村振兴实践
走进平地村,曾经的闲置地已成为市级牛大力产业园。这得益于林进杰及其团队创新推出“公司+科研+协会+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六维联动”模式,即企业提供种苗与技术,科研单位保障品质,协会规范标准,合作社组织生产,互联网打通销售,形成闭环产业链。这一机制实现了“三个100%”的突破,即100%闲置土地复耕、100%农户参与产业链、100%产品品牌化。
“要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传统农业。品种是芯片,品质是生命线,品牌是放大器,标准是通行证。”林进杰讲述了一个典型案例,“曾有位老农偷偷学艺三年,从质疑者变成种植能手,现在他家的牛大力亩产比常规方法高出30%,还带着全村成立了合作社。”
十年深耕,阳江牛大力从五千亩扩到五万亩,串起从育种到加工的全链条,带动2300余个就业岗位。对于未来发展规划,林进杰建议启动“百千万燎原计划”。建设农技短视频联盟,孵化100个县域IP;开发AR种植系统,实现“扫码即专家”;打造牛大力产业云平台,打通从种植到消费的全链路数据。这位扎根土地的创业者,正用科技和情怀,持续为百千万典型村的发展贡献农技力量。
撰文:郑颖
设计:欧剑钊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