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乡村振兴,技术先行;数字赋能,创新为翼。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开展2024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众多农业从业者踊跃参与,以短视频形式创作、发布大量优质作品,广泛传播农业实用技术,持续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经大众投票、专家评审和复审,最终评选出2024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十佳达人。
典型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他们,有用镜头记录育种密码的“新农人”,有将实验室搬进直播间的“田秀才”,更有让乡土经验搭乘流量快车的“数字农夫”。南方农村报推出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风采专题报道,聚焦以“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直播变农活”的农技达人,记录他们以短视频打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壁垒的创新实践,全景展现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的创新探索。
在广东韶关的乡野田垄间,有位扎根农业36年的“老农技人”罗群胜。自1989年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他便将双脚插进泥土——不是网红却成了农户心中的“活百科”,不是教授却用“土办法”破解了无数种植难题,这位“田埂上的科技传播者”,正用坚守与创新为农民增产增收拓路前行。
田间磨砺出的农技“多面手”
农技服务就得做“全科医生”。罗群胜表示,“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会向我们咨询,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学习。”罗群胜常年背着帆布包穿梭于韶关各村,农户的每个疑问都是他的“实践课题”。
为让科研成果落地,他在田间建立“移动实验室”。围绕超级稻、辣椒、茄子、香芋等作物,系统开展施肥指标研究体系的研究与推广。这种“把实验室搬进稻田”的坚持,让他成为兼具理论功底与实操经验的复合型农技专家——既能主持200余项品种试验和示范工作,也能蹲在田头用方言给老农讲透“测土配方”。
从田埂讲台到短视频直播间
拓展农技传播新路径
当传统培训会只能覆盖百余人时,罗群胜敏锐捕捉到短视频的“破圈力”。他表示,“一场大型培训班能聚一两百人,一条优质短视频的观看量却能破万。”
镜头前,他将晦涩的农技知识翻译为农家话。讲香芋行距时,用比喻拆解株距,“一亩地铺满需要666块瓷砖,等同于1500株香芋,相当于每块砖切成2.25块”;谈病虫害防治,便借“扁鹊三兄弟”故事阐释“预防大于治疗”。他拒绝为流量夸大农资效果,始终以科学严谨的标准输出内容。如今,他的账号成了农户的“掌上农技站”,接地气的科普让农业知识穿透屏幕,直抵千万田垄。
科技下乡,不止于“线上”
短视频之外,罗群胜的足迹仍遍布韶关乡野。在乐昌香芋产业园,他手把手带出一批组培技术工人,从种苗培育到组培指导,为产业稳定发展筑牢根基;在“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他用实地指导加远程视频教学的形式,破解了农户“不会种、不会管”的难题;针对北乡镇黄岔村香芋种植密度过大导致商品率低、病虫害多发的问题,他专门驻村开办种植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户将每亩种植密度从3000株调整为1500-2000株,结合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让球茎腐烂等病虫害发生率大幅下降,香芋商品率显著提高,切实提升了种植效益。
在廊田镇白坪村,他指导广东易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机插秧育秧技术,从种子处理、浸种、催芽到播种、暗培养、绿化练苗,逐一讲解技术要点,助力该公司秧苗在适宜秧龄达到移栽标准,使移栽后回青期从以往 10 天缩短至 5 天,有效延长分蘖时间,带动 3000 亩早稻实现 10% 的增产。
“看见农民丰收时的笑容,就觉得再累也值了。”他常自嘲视频“朴素”,却在镜头后琢磨如何让科普更生动。如今,这位“50后”农技员仍在学习剪辑技巧,只为让更多年轻人看见,农业不是“土疙瘩”,而是有科技含量的“金土地”。
36 年光阴流转,罗群胜用行动诠释着 “把成果种在田野里” 的誓言。当农技推广遇上数字浪潮,他既是扎根传统的“守夜人”,也是拥抱创新的“破局者”。那双沾满泥土的手,既握过锄头、记满观测笔记,如今又在手机屏幕上划开了农技传播的新可能。
撰文:郑颖、实习生姜奕童
设计:欧剑钊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