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乡村振兴,技术先行;数字赋能,创新为翼。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开展2024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众多农业从业者踊跃参与,以短视频形式创作、发布大量优质作品,广泛传播农业实用技术,持续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经大众投票、专家评审和复审,最终评选出2024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十佳达人。
典型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他们,有用镜头记录育种密码的“新农人”,有将实验室搬进直播间的“田秀才”,更有让乡土经验搭乘流量快车的“数字农夫”。南方农村报推出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风采专题报道,聚焦以“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直播变农活”的农技达人,记录他们以短视频打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壁垒的创新实践,全景展现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的创新探索。
七月湛江,热浪裹挟着咸湿的海风。在坡头区南山镇一片曾经荒芜的沙地上,新移栽的薯苗正迎风舒展嫩叶。吴洪邦面对镜头向观众介绍:“湛江海边沙地产量一直很难上去,今年我不下一颗复合底肥,靠水肥一体化,按节点施肥,定期植保的方式去种植。”这位“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正用创新技术让沙地红薯蜕变为“金疙瘩”。
温差“跷跷板”
练就水肥真功夫
2018年,吴洪邦在湛江吴川种下第一片辣椒地时,未曾想到自己会成为跨作物推广水肥技术的“土专家”。反季节种植的挑战成了他的转折点。“传统辣椒从冷种到热收,湛江冬种却要从热走到冷,整个温度趋势是反的!”他解释着温差“跷跷板”原理。反季节种植中,常规施肥方案常导致后期早衰减产。
反复试验后,吴洪邦有了颠覆性发现:正季种植后期需控氮防徒长,反季种植后期反而要增氮保苗。以此为起点,他构建起水肥调控体系,将作物生长拆解为生根期、壮苗期、薯块形成期、膨大期等阶段,每个阶段匹配专属肥方。“八个节点,八次施肥,次次有门道!”他把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类比,“壮苗就像小伙子长身体,得有氨基酸和平衡肥,加不加平衡肥主要还看土壤。”这套方法论通过短视频传播,成了农户手机里的“水肥日历”。
推广中,吴洪邦的脚步深深扎根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土地上。从黄坡镇林屋村到吴阳镇霞街村,再到北坡镇赵屋村,他坚持每周深入田间,为农户提供实打实的种植生产技术帮扶。针对当地部分农户因长期大量施用无机复合肥,导致的土地负担重、盐渍化等问题,他推广有机结合无机的种植方式,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状况,更对周边区域形成了辐射带动效应。此外,围绕当地种植的辣椒、红薯、圣女果等经济作物,他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宣导,详解高低温条件下的促花坐果、防裂膨大、防早衰提质等关键技术,将精准农技送到田间地头。
2023年,吴洪邦被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荐入选为广东农技轻骑兵,技术视野愈发开阔。他将辣椒反季经验迁移到红薯种植,在甘肃、云南等地验证效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不同产区的土壤和气候数据,“种地不能死守一张方子”是他的信条。
沙地焕彩
水肥技术激活产业奇迹
在吴洪邦的笔记本里,湛江南三镇的案例记录得最为详尽。当地大片滨海沙地因土壤贫瘠、沙化严重,长期闲置。在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接下,吴洪邦带领团队针对沙地特性定制水肥管理方案:以“节点施肥法”为核心,生根期强化毛细根发育,攻克保水难题;薯块形成期施用高钾配方,配合铁锌硼微量元素,精准引导薯块成形;膨大期动态补充钙镁锌,完善细胞壁,让薯块有更好的蓬勃生长条件。
通过短视频教程与田间实操结合的全流程指导,沙地潜能被成功激活。沙地红薯不仅亩产超5500斤,条形均匀度与表皮光洁度更反超传统主产区。昔日荒地变高产田,带动村民规模种植,吸引客商主动采购,形成区域性红薯产业带,为“科技改造贫瘠土壤”提供了可复制的标杆范式。
打造产业“共赢链”
资源整合者的务实路径
雷州半岛的甘薯基地里,吴洪邦向客商展示着沙地薯的细腻皮色。“我们不做全产业链的包办者,要当资源的‘接线员’。” 他指着连片薯田解释道,自己专注于提升种植端的产量与品质,为收购环节提供最直接的优质货源保障;而销售渠道的对接,则交由其他专业团队负责。这种 “专业板块各司其职” 的整合模式,让分散的资源形成高效链条。如今,他更着力打通种植与销售的衔接节点,在田间与市场间架起直通桥梁,让最后一公里变得畅通无阻。
获评 “十佳农技达人” 后,吴洪邦的资源整合蓝图延伸向数字领域:联合农技中心定制区域专属技术图谱,依托短视频联盟孵化百名县域技术推广员…… 烈日下,他举着手机镜头再次对准薯田,当沙地里长出“金疙瘩”,乡村振兴的路,在屏幕与泥土之间越走越宽。
往期回顾:
林进杰:十年深耕,让牛大力从“土药材”变身“黄金产业”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①
郑朝武:数字赋能绘就柑橘产业致富新图景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②
罗群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技术长在田埂间 | 十佳农技短视频达人③
撰文:郑颖、实习生王维熙
设计:欧剑钊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