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园间搞了17年新材料,他们终于把气凝胶价格“打”了下来|这,真走“新”⑯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这,真走“新”#

01:16

在茶园里搞了17年新材料,他们终于把气凝胶价格“打”了下来

在粤北山区清远英德折腾新材料,这样的事,这个团队做了17年。

他们来自广东埃力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地点在一茶园间。

茶园里,一片岁月静好;工厂内,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泡沫板”,却让参观的人们大呼神奇:在经受1300摄氏度的炙烤后,居然都安然无恙!

它们就是气凝胶。这种纳米多孔材料曾被《科学》杂志评为十大新材料之首,拥有着最低导热率等14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被称为“最轻的固体”的它,在1931年就诞生了,但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因而价格奇高。一直到本世纪初,国内也仅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有所应用。

“这么好的材料,为什么不自己做?”2009年加入研发团队的技术总监张秋华,十几年如一日地干,就为了突破气凝胶量产的关卡。

“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每一步都得自己走。”张秋华很快就意识到,实验室是一回事,生产线又是另一回事。最大的难点在于,当时连技术路线都没有明确,相关的生产设备也是空白。他们日复一日地熬,解开一个个问题,攻克一个个难关。

比如,气凝胶的缺点是特别脆、容易碎,难点一是要保持气凝胶结构的功能;二是得确保它们具备良好的应用性能和适用性能,可以做成毡、板等有增强结构的气凝胶复合材料,以更广泛地应用。

“反正进出交通也不方便,公司没有什么娱乐,团队无时无刻不在研究琢磨。”其实,大家心照不宣,对于研发者而言,娱乐哪有解题吸引呢?

就这样,在历经一次次失败后,团队终于在气凝胶材料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并为清远市捧回了首个广东专利金奖。

时光飞逝。从0到1,从1到N,随着一条又一条生产线投产,埃力生如今已成长为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气凝胶绝热材料的领军企业。由于产能的提升,气凝胶价格也不再那么“高高在上”。

针对不同的场景,埃力生研发出颗粒、毡、板等不同形态的气凝胶产品,应用在飞机、高铁、石化、建筑、新能源汽车等众多领域。

比如,气凝胶毡被用在了国家速滑馆的屋面和幕墙系统中,以出色的隔热效果助力实现“冰火相融”;而最新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组中的气凝胶片,能在电池起火时起到阻燃作用,提高了安全系数。

“新质生产力,重点在创新,关键在于质优。”张秋华希望将气凝胶产品“家族”建立起来,形成以该新材料为载体的完整体系。

“盼着有一天,气凝胶这种新材料可以去掉‘新’字,在更多场景中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实验室不远处,生产车间正在扩建,在那里,有埃力生期盼的未来。

采写:陈国飞 洪鑫 曹斯 何勇荣

拍摄/剪辑:林泽翔

设计:郑炜良

动画:叶景雄

运营:唐嘉欣 张鹏

本期统筹:何勇荣 达海军 刘秋宜 焦莹

【开栏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更要大胆求新、不断向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记录向新向上的火热一线,南方+策划推出《 这,真走“新”》系列融媒报道,从各地样本透视广东实践。活跃在南粤大地的向新奋斗者,展现出刀刃向内的勇气、探索未知的胆识、忘情忘我的投入、无问西东的拼搏、孜孜以求的渴望,拼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的生动图景。

【更多篇目】

咬牙卖掉股份,投入研发工业无人机,值吗?| 这,真走“新”①

创新突围17年,一支打印机研发团队的“不安分”日记 | 这,真走“新”②

机器人跳英歌舞,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真走“新”③

这条“九死一生”的路,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走 |这,真走“新”④

当“湾区最快地铁”有了“超级大脑”| 这,真走“新”⑤

放眼望去四下无人,这个农场在种一种“很新的地”| 这,真走“新”⑥

“工业大米”,香!| 这,真走“新”⑦

他们是怎么让退役电池“回春”的?丨这,真走“新”⑧

制造家具,这个工厂居然做到了“无人胜有人”|这,真走“新”⑨

当油不够“香”了,老牌石化企业何去何从?| 这,真走“新”⑩

常年被丢弃的柚小果,怎么到他手上就成宝贝了?|这,真走“新”⑪

他们把飞机“标配”装进了汽车,没想到卖火了!| 这,真走“新”⑫

他们为什么要把绝活送上门? | 这,真走“新”⑬

从连年亏损到国际大牌原料供应商,他的做法引人深思丨这,真走“新”⑭

又小又冷门,做跳跳糖能有什么学问?丨这,真走“新”⑮

编辑 李珩丹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