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油不够“香”了,老牌石化企业何去何从?| 这,真走“新”⑩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这,真走“新”#

01:16

当油不够“香”了,老牌石化企业何去何从?| 这,真走“新”

随着新能源的兴起,马路上的“绿牌车”越来越多,这让茂名石化人不得不承认,他们曾引以为傲的油不如过去“香”了。

这家老牌国企曾炼出新中国第一滴人造石油,终结了广东无油历史,更助力国家甩掉“贫油国”帽子。

20世纪90年代,他们敏锐捕捉风向,在大力发展炼油工业、建成国内首座千万吨级炼油生产基地的同时,瞄准被誉为“石化工业之母”的乙烯,朝炼油化工一体化转型。

许多员工对1996年年产30万吨乙烯工程投产的盛况历历在目。更让他们骄傲的是,10年后,茂石化就赢得了全国首座百万吨乙烯生产基地的“名号”,自此拥有了成品油和乙烯两大主力产品。

然而,市场总是风云变幻。

近年来,国内成品油产能过剩加剧,市场前景越来越不乐观,新能源产业风头则越来越盛。审视自身,使用多年的炼化生产装置,过于老、旧、小、散的生产方式,已然不适应需求。

正所谓船大调头难。面对新的挑战,这家老牌石化企业何去何从?在反复思量后,茂名石化又一次选择应时而变、顺势而为。

“减油增化”是大势所趋。“减油”即控制汽柴油产量;“增化”即提高特色化工产品供应。目标很快转化为茂名石化人的实际行动。

自去年底,项目管理部施工管理部副经理秦波三天两头往工地跑。他有着深重的忧患意识:“再不转型,产品和规模跟不上市场需求,就会被淘汰。”

这里所说的项目,承载着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的重任,投用后将减产成品油185万吨/年,增产乙烯原料167万吨/年。所以,秦波他们是“盼星星盼月亮”。

光对产品结构和质量进行优化调整不够,没有新的能力,始终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感到有心无力。茂名石化人又瞄准了精细化工这支“潜力股”。

“做别人做过的意义不大。”科技发展部规划发展室主任林坤玉的雄心,在于他们的底气。过去几年,茂名石化引进了90多名博士,专注精细化工、高端材料研发。

这两年,用于高端工业产品的超高黏度合成润滑油、用于芯片生产的国内首个高性能液体橡胶等高精尖化工品相继问世,赢得了市场青睐,打破了国际垄断。

过去,茂名石化人总在车间干得热火朝天;如今,新一代的茂名石化人还会在实验室里沉浸忘我。

比如,研制出超高黏度合成润滑油的李禄建博士,一毕业就到这里的实验室泡着,一泡就是7年,历经成百上千次的试验,终达所愿。

从最初的油页岩厂到如今国内最大的炼油化工企业之一,许多人都说茂石化不一样了。这个新变化,还挺走心的!

撰文:邹祥亮 陈明诗 曹斯 张哲 苏斯铭

拍摄/剪辑:卓杰

设计:刘子葵 张昶

运营:施心怡 辜继漫

本期统筹:张哲 刘俊 刘栋铭


【开栏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更要大胆求新、不断向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记录向新向上的火热一线,凝聚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南方+策划推出《这,真走“新”》系列融媒报道,从各地样本透视广东实践。活跃在南粤大地的向新奋斗者,展现出刀刃向内的勇气、探索未知的胆识、忘情忘我的投入、无问西东的拼搏、孜孜以求的渴望,拼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的生动图景。

【更多篇目】

咬牙卖掉股份,投入研发工业无人机,值吗?| 这,真走“新”①

创新突围17年,一支打印机研发团队的“不安分”日记 | 这,真走“新”②

机器人跳英歌舞,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真走“新”③

这条“九死一生”的路,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走 |这,真走“新”④

当“湾区最快地铁”有了“超级大脑”| 这,真走“新”⑤

放眼望去四下无人,这个农场在种一种“很新的地”| 这,真走“新”⑥

“工业大米”,香!| 这,真走“新”⑦

他们是怎么让退役电池“回春”的?丨这,真走“新”⑧

制造家具,这个工厂居然做到了“无人胜有人”|这,真走“新”⑨

编辑 魏伯航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