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展望2035,广州如何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广州大道
+订阅

■编者按

海洋,始终是广州城市发展的战略要地。

广州2000多年的城建历史,见证海、港、城的互动演进:从1000多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到100多年前的一口通商,海洋成就了历史上广州城市繁荣的高光时刻。

近年来,上海、深圳等国内多个滨海城市均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将海洋经济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是广州建设海洋强市的战略选择。为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海上新广东部署、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等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部署,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局)组织编制了《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本期观点邀请多位国内知名专家,为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建设出谋划策、凝聚共识。

本期主持人:刘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强国际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

广州应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广州在遥感、算力和AI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数字海洋经济、低空海洋经济和海洋无人系统。

具体来说,第一个是数字管理,要强化数字海洋经济;第二个是低空海洋产业,这与岛屿的交通运输方式创新科技结合;第三个是无人系统,无人系统目前广州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例如在南沙设立的广东省无人系统算力研究院未来前景可期。此外,对于新质生产力里的深海采矿产业,国家层面有很多优惠政策,除了传统的海洋运输,深海采矿需要抓住机遇,打好基础。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原所长张海文:

整合时空关系,拓展国际视野,聚焦重点产业

广州编制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不仅仅是一个海洋发展的问题,而是关乎广州近期和中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来看,这份规划与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与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等中长期规划衔接,贯彻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思路。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贾若祥: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陆和海的统筹都是放在区域发展的板块,对于支撑中国海洋强国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规划。

把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着力点,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夯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核心内容。结合广东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一是科技创新,畅通科技、教育、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二是推进海洋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做好从零到一的突破性创新,更要抓好由一到N的产业运用。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东晓:

加强海洋领域科技教育,为海洋科技发展聚能与提质

广州的涉海高校要做好错位发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其次,广州需要凝聚更多力量,做强国家的海洋装备。例如,冷泉生态系统研究大科学装置在国内是非常独特的,海洋油气、船运还有海工的装备制造,这三个是国内或者国际上的海洋涉海产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广州的海洋创新需要牢牢抓住产业发展机遇期,发扬海洋装备制造优势,留住大型船舶企业,让其成为广州海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工程师马向明:

发挥珠江独特优势,注重保护海洋文化,更加突出海味

首先,要规划好珠江这条江河资源,进一步协调广州海洋创新发展。广州城市发展跟海洋相关,说到海洋城市,会讲到欧洲的鹿特丹、中国的上海、美国的纽约,这些城市都有一个特点,是大江的出海口,海洋是连接着大江大海。世界上那些真正顶级的海港运输都是江海联运的,还有陆海联运,这是广州的优势,铁路的网络是覆盖整个西南地区,这是珠三角其他城市所不能取代的。因此,抓住广州海洋是江河相关联的特点,凸显珠江对广州的意义,建立高效交通网络对接内陆腹地。

挪威船级社(DNV)高级副总裁黄今:

提升海洋服务业水平,加快谋划脱碳和智能数字化

全球的海洋面积占全球地表面积的71%左右,海洋不仅是能源、科技的来源,同时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依据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统计,海洋经济的体量大概占全球的60%,同时世界银行也估计整个海洋经济规模到2030年会达到3万亿美元。

围绕世界领先的海事之都的报告,笔者提几点建议。

相关阅读

广州向海,何以图强赋新?

编辑 程钰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