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菌汤包不错,里面的菌类都是我比较中意的,我要买几包回家炖汤试试看。”在广州黄埔区“波罗诞”千年庙会上,黄埔区居民李阿姨拿着贵州东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东磐农科”)的菌汤包爱不释手,这种搭配好的炖汤好货,简直是为“煲汤养身”的老广们量身订做。
3月中旬,恰逢千年庙会“波罗诞”启幕,在广州市黄埔区驻独山工作小组的协调下,百余款“独山好货”远赴黄埔区,丰富大湾区居民的餐桌。
百余款“独山好货”现身广州黄埔区“波罗诞”千年庙会。
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端的独山县,属典型的山区县,自2016年广州市黄埔区与独山县结对帮扶以来,已携手走了9年。这9年来,在东西部协作机制下,黄埔区从资金支持、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人才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高质量完成协作任务,其中更是通过打造“黔货出山”消费帮扶品牌,强化产销对接,助推黔货出山“入湾”,有效推进独山县的经济发展。
“2025年,我们将继续强化‘黔货出山,黔品入湾’行动,一是广泛组织独山企业参加大湾区的展示展销活动,二是建立黔货旗舰店与帮扶馆,在大湾区建立黔货根据地,全力拓展大湾区市场。”广州市黄埔区驻独山工作小组相关负责人透露,4月1日,贵州农产品旗舰店将在黄埔区萝岗市场开业,目标定位为批量走货;4月底,贵州农产品消费帮扶馆将在黄埔区萝岗开业,目标定位为品牌展销,主打高端、差异化产品。
村企联动
菌菇产业撑起振兴“致富伞”
位于独山县百泉镇的东磐农科菌棒加工厂,一袋袋灌装菌棒通过流水线运输至转运车,接下来要进行杀菌、接种等工序,这批经过培育的菌棒将陆续运送到几公里外的香菇种植基地。
灌装好的菌棒将进行杀菌作业。
不远处的黑色菌棚,一簇簇香菇长势喜人,工人们游走于大棚内,将采摘的香菇放入竹篮里。据东磐农科常务副总经理杜向明介绍,3月底的独山天气忽冷忽热,但每天仍可采收约2万斤香菇。
四季有交替,生产不停歇。作为贵州食用菌产业重点县,独山林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有利于发展食用菌规模化产业。不仅如此,东磐农科还运用设施农业的生产模式,在食用菌种植基地采用温室种植,人工调控温度和湿度,促使香菇生产全年不间断。
菌棒入菌棚。
时间回溯到5年前。2020年,经充分调研和慎重考虑,浙江东磐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接受独山县的邀请,成立东磐农科,专注于食用菌产业的全链条发展,先后投资1.2亿元建设完成1个香菇菌棒生产厂区(百泉里腊厂区)和2个香菇种植示范基地(发扬种植基地600亩、凤汝种植基地600亩)。
南方农村报《春风入山海》东西部协作深调研走进独山县。
为帮助东磐农科完善食用菌的分拣和加工,广州市黄埔区驻独山工作小组先后投入350万元,建设1700平方米的百泉镇里腊村食用菌基地分拣中心,包括土建工程、安装冷库机组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等,有效提高了食用菌的的分拣效率,食用菌的鲜品分级和加工分级进一步标准化。
“公司现已实现年产香菇菌棒1000万棒,香菇产量高达约2000万斤,同时兼营黑木耳、马桑菌、羊肚菌、鹿茸菇、鸡枞菌、姬松茸等多种珍稀菌类,年总产量约600万斤。”杜向明介绍,东磐农科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也带动了周边村民享受产业红利。通过反租倒包的合作模式,东磐农科免费提供菌棚,村民购买东磐农科的菌棒,接受全年技术指导,企业按照市场价回收香菇。此种合作模式提高了附近村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效保障了村民的收入。
成长中的香菇。
生产菌棒、采收香菇需要大量劳动力。“菌棒生产全年不停,菌棚四季不闲,村民全年有活干。”这是东磐农科联农带农的目标。现在,该企业已直接带动了380户种植农户增收,解决约950人的就业问题。
2021年底,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携手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将东磐农科的百泉镇香菇种植示范基地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采蓝子”生产基地,这大大增加了东磐农科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信心。目前,独山县已拥有6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东磐农科的产品,与大湾区市民的饮食习惯完全契合,鲜菇是大湾区市民餐桌上常见的食材,菌包又是大湾区市民炖汤必不可少的材料。”广州市黄埔区驻独山工作小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东磐农科已针对大湾区市场,开发出了石斛菌汤包、杜仲菌汤包、六珍菌汤包等数十款产品,目前正全力开拓大湾区市场,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擦亮品牌。接下来,广州市黄埔区驻独山工作小组还将全力引导大湾区采购商与独山食用菌生产企业对接,推动独山食用菌端上大湾区市民的餐桌。
直采直供
黔标鲜蛋24小时“闪现”入湾
24小时,这是普通人的一天,也是黔标鲜蛋入湾的一天。
从贵州百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百顺农业”)的智能化鸡舍产出的黔标鲜蛋,通过物流车到达广东,仅需12小时左右,再通过分销到达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上,全程不超过24小时。黔蛋24小时“闪现”入湾,跑出了粤黔消费协作加速度。
智能化鸡舍。
粤港澳大湾区是贵州鸡蛋的主销区,且销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24年,贵州鸡蛋在广东的销量达11.4万吨,占广东外调量的16%。不夸张地说,广州每5枚鸡蛋中就有1枚来自贵州。
“贵州鸡蛋销到大湾区,有着强劲的品质优势。我们的鸡蛋壳厚,有光泽,表面无任何裂纹或暗纹,鸡蛋的蛋黄色度可达到12-13,普通鸡蛋的蛋黄达不到这个色度。”在百顺农业生产基地,该企业总经理万彩霞熟练地打开一枚新鲜的鸡蛋,粘稠的蛋清,黄澄澄的蛋黄,让人食欲大增。
百顺农业生产的鸡蛋。
为何贵州鸡蛋品质这么好?万彩霞道出其中的缘由:“一方面是生产环境好,独山县湿度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非常适合蛋鸡养殖;另一方面,公司对于饲料有着严格的要求,玉米采购自东北,混配的时候按照比例添加大豆油、维生素等,保证蛋鸡摄入的营养全面;再者,就是公司的鸡舍升级,基本实现全自动标准化养殖。”
2021年,广州市黄埔区驻独山工作小组投入协作资金390万元,2023年追加投入协作资金490万元,在独山县基长镇建设蛋鸡标准养殖场,配备恒温恒湿系统、智能给料系统、鸡蛋传输系统等全自动标准化蛋鸡养殖设备,大大提高了鸡蛋生产效率,有效保证了鸡蛋品质。
自动化收集鸡蛋。
“投入协作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归属基长镇茶亭村村集体所有,由百顺农业租赁使用,租赁费的80%用于扶持基长镇茶亭村、高坪村、狮山村、兴合村、基长社区、朝阳社区六个村(社区),20%用于发展壮大茶亭村村集体经济。”广州市黄埔区驻独山工作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基长镇蛋鸡标准养殖场建设项目覆盖350户建档立卡户约1589人,同时还为当地群众提供约50个就业岗位,平均月工资能达到3500元至4500元。
依托基长镇蛋鸡标准养殖场建设项目,以及百顺农业自身投资,百顺农业的蛋鸡养殖场存栏60万羽,年产鲜鸡蛋0.9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2024年,广州市黄埔区驻独山工作小组着手建立贵州百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直采直供基地,大湾区的采购商只需要提前报鸡蛋需求,次日就能收到独山的鲜蛋,真正实现了产销的无缝对接。
品质优良的独山鸡蛋跨越上千公里闯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独山与广州在产业协作的过程中促进了贵州农民增收和湾区居民消费提质的良性循环。目前,百顺农业的鸡蛋60%都销往到了两广地区,其中绝大部分被大湾区市场消化。
“畜”势待发
东西部协作助力生猪产业壮大
穿好防护服,经过多道消毒以及多重关卡才能进入,这并非是医疗卫生场所,而是位于独山县下司镇的贵州日泉农牧有限公司(下称“日泉农牧”)的产业基地。
在该基地中,一排排高耸的原料塔,用于储存生产猪饲料的玉米、豆粕等原料,猪饲料的混配,也是在这里完成。这个年产54万吨的饲料厂,是目前西南地区产能最大的饲料生产基地,每天生产出的饲料从厂区分发到独山各处的日泉养猪场,猪舍全部按照先进标准设计,并采用自动化料线和饲料塔模式自动投料,猪舍内采用全自动智能温控系统,实现现代化、高效养殖。
高耸的原料塔。
猪肉是贵州居民最主要的肉类消费食品,占肉类消费的80%。贵州本身就是猪肉销区,随着出栏的逐年增加,2023年,贵州实现了由“净调入省”向“净调出省”的转变,自此,贵州从生猪销区跻身生猪产区。身份的转变,是贵州省致力于建立起现代化的生猪产业体系,推动养殖体系从小弱散向规模化转变的重大成果。
2016年,广东天农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东西部协作工作队的牵线下,落地独山县下司镇,成立日泉农牧。目前已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共计建有总部1个,年产54万吨饲料厂1个,种猪场3个,基地育肥场5个(其中独山4个),合作社和租赁场19个(其中独山11个)。目前生猪存栏规模达到18万头。2024年产苗50万,商品猪上市20万头,实现销售额6.8亿,是贵州省省级双龙头企业。
日泉农牧鸟瞰图。
“从猪苗的培育,到饲料生产、疫苗研发、生猪育肥等一条龙生产,都是由我们公司独立完成的,在这个养猪日益白热化的行业里,我们的成本更低,更有竞争优势。”日泉农牧综合部经理黄俊介绍。
2020年,独山县年出栏10万头优质肉猪建设项目正式敲定,1.168亿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如春雨注入日泉农牧养殖场建设项目,加上日泉农牧0.7亿元自投资金,位于尧梭村、羊凤村的两栋楼房育肥场相继建设,形成年存栏5万头育肥猪规模。同年,日泉农牧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非洲猪瘟无疫小区”。
生猪育肥。
“日泉农牧进入黔南州经营发展以来,共计使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和扶贫资金而支付分红资金2400万元。”广州市黄埔区驻独山工作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日泉农牧通过租赁土地、就业、务工、工程、运输、服务、经营等各方面,形成了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规模,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推动畜牧高质量发展,还是助力独山“土特产”进入大湾区市场,这都是黄埔区驻独山工作小组立足独山所需,发挥黄埔所能,带来广东经验,发展贵州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的生动体现。
“2025年,黄埔区将和独山县继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向纵深发展,全力抓好消费协作、劳务协作、产业协作、人才交流等各领域各行业协作,推动更多优质产品走出独山,让更多社会资源走进独山。”广州市黄埔区驻独山工作小组相关负责人说。
统筹:韩安东 丘海涛
采写:王俊涛 韩安东
来源:南方农村报《春风入山海》调研组
往期报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