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汕头”金平如何锻造文旅新魅力? | 问策乡村旅游⑦

南方+

位于汕头市中心城区的金平区,紧连牛田洋、背靠桑浦山,是汕头近代开埠的起点、“百载商埠”发祥地,亦是中国近代花园城市的实践地。韩江和榕江在此相会汇入牛田洋,经汕头港流入南海,水网相连、山海相拥的地理风貌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老汕头”的代表金平区,不仅承载着汕头历史变迁的记忆,更见证了现代城市与自然和谐的画面。提起到金平旅游,人们大多将目光聚焦到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金平的乡野显得人迹寥寥。

这些地方,或是保留着原始田园风光和古朴民居建筑的古村落;或是群山巍峨、云雾缭绕的山林风光和大海、落日、白鹭等景观交相辉映的自然秘境;或是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却逐渐沉寂的工业遗址,只剩铁锈斑斑的机器诉说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城市中心逐渐东移,金平乡村这一片宁静而富饶的土地,亟待加快探索一条既保留乡村风貌与文化底蕴,又融入现代化发展步伐的道路。

○ 海滨瑰宝,引客吸流 

汕头,这座被誉为“鮀城”的海滨城市,其名字与鮀浦紧密相关,不仅体现在地域的归属上,更深刻地融入了其海洋文化与渔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牛田洋水产养殖的发展,更是这一地区海洋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

牛田洋,这片位于汕头市西部的广阔水域,自古以来就是渔舟唱晚、鱼跃人欢的地方。随着现代水产养殖技术的引入和发展,牛田洋片区逐渐转型为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水产养殖基地。这里土质肥沃、水面宽阔,具备咸淡交接的独特水域环境,为各类水产品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的牛田洋水域片区,塘面连绵片片如镜。南方+ 郑淼鑫 摄

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的牛田洋水域片区,塘面连绵片片如镜。南方+ 郑淼鑫 摄

秋风起,膏蟹肥。临近中秋,走进牛田洋片区,一片秋收繁忙景象。乡村创业者、汕头市大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东斌自留学归乡后,便投入水产养殖行业中,力推当地特色农产品。“牛田洋珍贵的咸淡水所产出的青蟹个大、味甘、膏香,用来清蒸或生腌都是绝佳风味。”林东斌向记者介绍道。

汕头市大顺实业有限公司注册了“牛田洋”商标,在牛田洋围垦区开发了近2000亩生态式鱼虾蟹混养基地,大力发展科技型水产养殖。通过“企业+示范基地+养殖农户+技术”的标准模式运营,培育蟹苗、养殖青蟹,或从蟹农处收购青蟹后,统一包装加工销售,并依托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牛田洋独特的湿地生态成了众多摄影爱好者不容错过的风景。沿途接连成片的稻田、鱼塘、红树林,与候鸟、鱼虾蟹自成生态圈。许多游客驱车前往,在牛田洋品尝肥美青蟹、海钓、赏日落、拍海鸟,体验农家乐趣味。因此,林东斌还开了一个海钓场,供采购、旅游的客人体验海钓的乐趣。

除青蟹外,牛田洋的番石榴和莲藕也较有名,被合称为“天港三宝”。走进位于天港社区的番石榴产业园,道路左侧郁郁葱葱、硕果累累的番石榴种植地散发出诱人的清甜香气。道路右侧的莲藕种植区里,莲花莲叶已几乎凋零,粗壮的莲藕深埋泥中,等待着农人采挖。

“番石榴产业园自2017年开始打造,目前共有番石榴种植专业户54户,种植番石榴面积600多亩。”天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林粤锋向记者介绍,天港社区靠近牛田洋,土地较为湿润,土壤咸且坚硬,因此种植出来的番石榴口感酸甜酥爽,相对能卖出更好的价钱,每亩年可创值一万至两万元,该产品累计每年可为居民创收1200万元。

林粤锋表示,番石榴因甜美多汁、美名远扬。每到番石榴成熟的季节,不仅周边地区的居民都来品尝购买,更有许多外地人专程为了这一口清甜远道而来。

 ○ 古朴村落,逐渐焕新 ○

“蓬溪元胜地,鮀济更新渠。龙抱双流合,虹飞百尺馀。流光环浅碧,潮色混空虚。”500年前,鮀浦先贤翁万达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家乡鮀浦的自然美景,展现了鮀浦的水利工程和河流交汇的壮观景象。沧海桑田,如今的鮀浦蝶变成为繁华与古朴并蓄的区域。

记者走访发现,鮀江街道辖内的乡村乡风淳朴,老村落肌理依然保存完好,乡村传统文化底蕴较为浓厚。2012年,鮀江街道的蓬洲村和鮀东村皆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现区域内共设8个社区。

据了解,蓬洲古村现留有大量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群、庙宇、宗祠、小桥、雨亭等古建筑,存有翁氏尚书府建筑群、庄氏大夫第建筑群、黄氏宗祠等传统潮汕民居数十座,属“驷马拖车”“下山虎”“四点金”等建筑风格。形成于宋代的鮀东古村,于清朝年间开始有商业聚集。如今,这里仍有商业聚集的优势,民俗文化资源、特色建筑和名人故居资源丰富,而且随着人居环境完成整治,老村落逐渐焕发新的光彩。

与古村落密切关联的民间习俗、生产生活、婚丧嫁娶、民间信仰,以及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陇社区醒狮队非遗表演。吴宏彬 摄

西陇社区醒狮队非遗表演。吴宏彬 摄

如今,许多古村落也走起了自己的乡村旅游之路。金平区月浦街道的沟南古村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新怡人的自然风景和古香古色的民居打造文化创意旅游村,通过活化古建筑及民居、改造农田等,构建农、文、旅多维度发展的新模式。

记者观察到,沟南社区的环境清幽,以兰桂湖水清岸绿、烟霞照水的独特自然风光优势为中心,与尚书街上的书香文气和“四点金”“下山虎”等传统古民居建筑资源相联动,古榕、绿水、老厝、凉亭等意象营造出一幅宁静致远的乡间诗画。

汕头市大潮沟南许地投资有限公司行政部蔡经理告诉记者,该项目从2016年启动,计划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购物、艺术博览、休闲、民宿于一体,具有潮汕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特色的深度体验文化旅游综合体。

在当地居民看来,旅游项目的打造切实带来了人居环境的改善。“几年前,村里还有许多沙子路,车一开过去尘土飞扬,下雨天还坑坑洼洼的,现在村里的环境好了很多。”沟南社区居民许伯感叹道。

○ 城乡融合,仍在路上 

记者了解到,汕头市大潮沟南许地投资有限公司在打造沟南文化创意旅游村这一项目时,亦考虑沟南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沟南半小时生活旅游圈”的概念。例如,被誉为“高校建筑之花”的汕头大学距离沟南仅6公里左右,驾车10分钟即可到达;15分钟可达铁林禅寺、七日红公园、潮汕机场及高铁站;25分钟则可到达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

城乡融合发展,是金平乡村的特点。“沟南半小时生活旅游圈”的概念打造并非空中楼阁,但在施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挑战。

闲适的沟南古村一景。  南方+ 陈斐仪 拍摄

闲适的沟南古村一景。  南方+ 陈斐仪 拍摄

一方面,尽管交通条件较为便利,但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尚显不足。对于没有私家车的游客而言,从市区或其他地区前往沟南及其周边景点的公共交通选择有限,且班次不多,影响了游客的出行体验。另一方面,旅游圈内各景点之间的联动机制尚待完善。目前,各景点之间缺乏统一的宣传和推广平台,游客在规划行程时难以获取全面的旅游信息;周边民宿、餐饮等硬件配套设施的打造尚未形成成片规模,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整合。这也是沟南、鮀东等古村落游客寥寥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该说,金平的乡村深藏着“老汕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其丰富的工业遗产和紧邻城市的市场优势,为其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世纪50—70年代,数以百计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步步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和轻纺食品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之后,汕头制造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电子机械、日用轻工、感光材料、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优势行业成为工业化布局的全新形态。

沿着潮汕路,经过工业园区、成片的灰白色厂房,建设正酣的工地……在西陇社区内,西陇“醒狮队”、潮汕粿品、卤鹅、新厝内侨宅等许多传统非遗、遗迹完好保留至今,社区由此入手,全力打造“红色侨乡”和美乡村旅游路线。

据介绍,2023年至2025年西陇社区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实施计划中共有8个项目,其中有4个项目就与“红色侨乡”和美乡村旅游路线建设直接关联。从规划中不难看出,西陇社区拟落地可供游览观光、活动举办的多个文化平台,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旅客运营中心,并建成民俗产品体验馆和“红色侨乡”商业街,涵盖休闲游玩、粿品培训、销售体验,打造集商业、文化、休闲餐饮、住宅于一体的多元化项目。

西陇社区党总支部书记袁胜武深谙社区发展潜力,他说,西陇社区坐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市中心的标志性景点,如小公园开埠区等,仅需十分钟车程,整个区域纵深5公里。这样的地理位置使社区能够轻松融入并促进与中心城区的紧密互动,共享文旅发展的红利。

专家问策

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

金平发展乡村旅游应充分展现融合优势

“金平是汕头的根。”谈及金平的乡村旅游,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表示,金平的乡村是在工业化浪潮和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凸显出来的,即在城市边缘区域保留了大面积的农业乡村地带,从而在城区中形成了若干城中村。城乡融合发展是金平乡村旅游的显著特征。

相较于自然风光秀丽、以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南澳,金平的乡村在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上或许并不直接显现出作为旅游“宝地”的优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金平的乡村就丧失了发展旅游的机会与潜力。

问:发展乡村旅游,金平突破口在哪?

策:陈鸿宇认为,金平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有两点意义。首先,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不仅能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也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一种实践路径。

“城乡不应对立。”陈鸿宇指出,旅游业已超越传统工业化的范畴,能够融合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多元产业形态。旅游业需要“夹工夹农夹三产”。例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往往导致农村逐渐萎缩,而旅游业却能调和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维持绿色发展的生态平衡。

因此,陈鸿宇认为,旅游业还应当具有“夹山夹水夹绿带”“夹城夹镇夹村落”的特点。“金平区与老汕头、老商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天然具有九个‘夹’的优势。金平发展乡村旅游应充分展现这一优势。”

在谈及金平的历史文化时,陈鸿宇回顾了汕头的发展历程:“汕头是一座因港而生、因商而兴的城市,其工业化进程自然带有港口贸易的独特印记。”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金平的历史文化得以不断积累与传承。陈鸿宇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让金平的优秀传统和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问:如何搞活这里的乡村旅游?

策:“有心、有魂、有人、有钱。”陈鸿宇高屋建瓴地概括了金平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他解释道,“有心”即要有发展的决心与匠心,需从政府到民间,上下一心,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对推动地方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以匠心独运的态度规划乡村旅游项目,注重细节,打造独特的乡村体验,避免同质化竞争,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到金平乡村的独特韵味。

“有魂”即深入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的精髓。金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要通过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深入挖掘乡村故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让金平的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灵魂。

“有人”即培养和吸引乡村旅游人才。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要通过优惠政策、创业扶持等措施,吸引更多有情怀、有能力的人才投身乡村旅游事业。

“有钱”即多元化筹措资金,保障乡村旅游项目的顺利实施。金平应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通过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引入、金融贷款等多种方式,为乡村旅游项目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同时,要注重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高效利用,推动乡村旅游项目健康有序发展。

陈鸿宇特别强调金平的工商业底蕴。他认为,金平的工业遗产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特色,是独特且丰富的旅游资源。工业遗产不仅承载着真实且相对完整的工业化时代历史信息,让城市精神得以传承,也让城市气质品格得以延续。“仅靠一个‘汕头工业博物馆’远远不够,将所有工业遗产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系统的工业文化旅游线路,可以是充分挖掘金平乃至整个汕头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抓手。”陈鸿宇进一步阐述道。

边走边评

盘活文旅资源,需用心用情用功

清晨走进桑浦山中,车沿山路盘旋而上,经过三个寺庙群,只见奇峰林立,怪石嶙峋,空中梵音缭绕,钟声悠长,是本地人休闲锻炼、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这块位于“汕潮揭”三市交界处的绿色宝地,是汕头市西入口的门户花园和生态屏障。

山上的北回归线标志塔、七日红公园、桑浦山公园,依山而建的寺庙群庄严古朴、红墙金瓦,山下的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学府组成了“汕头新八景”中的经典一景——“桑浦秋色”,无一不诉说着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

而距离桑浦山不远处原鮀东古村内的桥头社区龙舟竞渡百年传承,端午时节尤为热闹,胡厝池前鼓声震天,龙舟竞技,热闹非凡;沿着大港河,金陇、港美、举登社区的龙舟赛同样精彩。此外,蓬洲古城古色古香的居民建筑群、宗祠、古城墙等让人仿佛穿越时光。

记者注意到,这些著名景点依桑浦山的自然风光而扬名,却也因地理位置的分散而难以形成一条顺畅的旅游线路。金平区文旅局在打造乡村旅游“四时路线”时,将环桑浦山的景点打造为一条“夏探民俗乡村旅游路线”,致力于推动桑浦山景点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但由于景点间的距离较远、交通不便,加之缺乏统一的旅游规划和导览服务,导致线路无法得到推广,游客仍难以全面、深入地体验桑浦山及其周边地区的独特魅力。

针对片区大、景点散的情况,如何在有鲜明特色的旅游线路基础上,构建一体化旅游体验体系,打造全域旅游景区呢?

首先,要“用心”。精心谋划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连接各景点的交通网络,确保游客能够便捷地穿梭于各个景点之间,实现“快进慢游”。

其次,要“用情”。注重区域内旅游服务的全面提升,包括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多方面的配套,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贴心与便捷。还有,应利用科技手段如智慧旅游平台,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服务,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最后,要“用功”。通过持续不断地强化区域旅游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提升整体知名度和吸引力,实现片区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华丽转身。

南方+记者 陈斐仪

海报:吴夏晴

【相关阅读】

“宝藏潮南”如何从“小众”到“出圈”?|问策乡村旅游①

打造全域旅游概念镇的“莲华探索”为何出众?|问策乡村旅游②

南澳:海岛乡村游绣山绘海开新路|问策乡村旅游③

千年古县何以“舞”动农文旅?| 问策乡村旅游④

昔日渔村如何做活“蓝色文旅”? | 问策乡村旅游⑤

城里的月光如何照进乡村? | 问策乡村旅游⑥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南方+ 张晓宜 拍摄

编辑 吴夏晴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