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月光如何照进乡村? | 问策乡村旅游⑥

南方+

近两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探寻小城之美、挖掘小众景点、亲近自然、体验民俗、品尝“土”味、感受多彩的乡村慢生活,以获得个性化满足,“反向旅游”和“下沉式旅游”的概念被“炒”得火热,乡村旅游热持续不减退。

从汕头的中心城区出发前往龙湖各乡村,直线距离大多在10公里内。与汕头的其他区县相比,龙湖的乡村离城市中心较近,因其与城市中心的距离较近、交通较便利,也被称为城郊乡村或近郊农村社区。

龙湖区是当前汕头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在这股乡村旅游热潮的推动下,龙湖的城郊乡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禀赋,成为周边游客夜晚放松和周末休闲的理想地。因着空间距离近、文化属性强、乡村业态新等特点,龙湖的乡村不仅满足了现代人追求休闲宁静、探索乡村风貌的需求,更发展出独特的乡村“夜经济”,创新了农文旅商的融合模式。

◎活化古书斋古宅院

“在三天的调研活动中,我们深入探访了东溪村各个景点,无论是古老的建筑、自然风光还是人文历史,都充分展现了东溪村独特的魅力。”在龙湖外砂街道的东溪村,记者偶遇了一支暑期“三下乡”的大学生调研团队,队长陈旭栋告诉记者,此次调研可谓收获满满。

“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阿孥哭爱食油堆……”每当潮汕人吟诵起这首家喻户晓的童谣,一幅带着浓厚潮汕乡土气息的生动画卷,便铺展在人们眼前。而素有“金东溪”之美称的东溪村,便是个名副其实的书斋村。从清朝中期开始,东溪人依靠航运贸易或外出经商相继发家,东溪村因此摇身一变成为有名的富庶之乡“金东溪”。

东溪村一景。  受访者供图

东溪村一景。  受访者供图

据东溪村党总支书记王松建介绍,“当时商业经济兴盛,乡贤发家之后,没有沉迷于奢靡的物质生活,而是延续‘家有千金,必构书斋’的传统,广建书斋群,反哺投入在乡里文化教育上。”如今,东溪村内有24间古书斋和36座古宅邸,这些古书斋与宅邸不仅是东溪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迸发出新的乡村旅游活力。

一进东溪村,便能看到铭刻“雄鹰驭地球”图腾的独具匠心的文化广场戏台。据东溪村讲解员介绍,该戏台与东溪村的“过番史”息息相关。“图腾中的雄鹰代表大展宏图、鹏程万里,圆形的地球代表着辽阔的世界,寓意着过番的华侨勇往直前,奔赴世界各地开拓梦想。”此外,这个戏台也是当地村民举办庆典、集会和社区活动的重要平台,潮剧惠民下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也在这里开展。

穿行于东溪村古书斋中,不得不为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静谧与雅致所深深吸引。在景观改造和古宅修缮的过程中,东溪村一直秉持着“修旧如旧”的保育思路,王松建指着“十里榕堤”旁边的一排古宅墙面说道,“我们不用那么多新的装饰。这些墙面和屋檐瓦片本身经过多年日晒风吹留下来的斑驳和纹路,就这样保持着也挺好看的。”

在活化古书斋古宅院方面,一些富有远见的村民自发对明新书斋、书斋驿站、乐琴书屋、有竹书斋等一批古书斋进行修缮,并在其中加入如围炉煮茶、品鉴咖啡等现代都市休闲的元素。这样的创新融合,不仅让古书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与存在空间。

乐琴书屋充满书香气。  受访者供图

乐琴书屋充满书香气。  受访者供图

这些举措不仅让东溪村成为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史知识的重要阵地,也使其成为了吸引游客、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数据显示,2023年东溪村共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陈旭栋开心地说,东溪村的村民非常热情,淳朴的民风之美与书斋村的古朴之美融合,让人流连忘返。

别样的乡村“夜经济”

在距离汕头市中心城区仅一公里,龙湖区新海街道西南部,有一个被称为“网红艺术村”的城郊乡村——十一合村。走进十一合村,墙体上绘制的农耕文化、潮汕民俗等3D壁画的老宅以及巷道最先引得游人驻足拍照。

当夜幕稍稍驱散夏日的炎热,白天里打卡的游客渐散,街巷中的热闹便转移到了庭院里。一场场热闹的亲友聚餐和团建活动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潮汕老厝里接续上演,与寂静的白墙黛瓦形成鲜明对比。

十一合村里的老厝庭院。陈斐仪 摄

十一合村里的老厝庭院。陈斐仪 摄

2020年起,通过对空置老厝的活化,十一合村吸引了一批文艺工作者在这里生活、创作,开办风格迥异的艺术工作室;青年创业者陆续进驻,经营着乡村咖啡馆、茶舍民宿、文创小店;一些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也乘着这股“东风”,回到这里做起了小生意。

本村人芳姨和老伴满叔开的餐厅藏在十一合村的巷子里,却以其自制的当地特色潮菜和古香古色的中式农家小院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我们自己采购新鲜食材,自己掌勺,为食客做最正宗的时令潮菜,海鲜、粿品、卤味等应有尽有。”芳姨说,他们没有固定的菜单,接待许多家庭聚餐和团建,食客们都十分信任他们的手艺。

在芳姨的庭院里,“四大件”二八式自行车、缝纫机,藤椅、木桌等老式家具用品置于各个角落,与中式木亭相映成趣,院中的三角梅、石榴树等花草树木则是芳姨的杰作。“你要仔细看这院子,会发现每一件物品都有故事。”热情好客的芳姨说。

随着夜色渐浓,食客们散去,许多白天在城区玩乐的游客却反向而行,回到这个安静的村庄过夜。“90后”阿静便在这里租了7座老厝,打造了15间带私汤池的民宿。

阿静告诉记者,她对潮汕的老宅有特别的情结,“我从小就住在市区,每次回老家的老厝,感受到邻里之间相互串门的亲切感,与兄弟姐妹在乡间玩耍的快乐感,实在是太幸福了。”对阿静来说,住在潮汕老厝不仅是回归乡野,更是回归美好的童年。她将这家民宿命名为“不舍”,正是对难以割舍的潮汕情怀最直观的描绘。

为了让来汕头的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潮汕老厝民宿,阿静保留了老宅“下山虎”的基本结构,还针对老房子普遍存在的“光线较暗、空气不流通”等问题进行了改善。得益于连排老厝的独特优势,阿静在老厝地底下铺设水管,打造出自家民宿的特色——“泡私汤”。

在阿静的民宿里,每个房间都带独立汤池。抽起老厝的井水,通过热水系统加热,再加入姜和艾草等药浴包,住客就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泡温泉汤。“除了‘泡汤’,我们还设置了农村特色土窑、篝火、烧烤等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的项目。”

据此前媒体报道,截至目前,十一合村有400多座老厝旧宅被升级改造,超120户特色民宿、餐饮店开放经营,集体经济收入大大增加。可以说,十一合村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特色菜品和各式各样的民宿,充分发挥了吃、住、游、购等乡村旅游功能,融合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消遣方式,将老厝蝶变为网红艺术庭院,让“庭院经济”发挥到极致。

十一合村里,老厝古香古色。  受访者供图

十一合村里,老厝古香古色。  受访者供图

文商共融的乡村文旅新地标

踏入龙湖区新溪街道上三合村四合片区域,记者不经意间融入了一场即兴而起的“邻里”聚会。一群身份独特的“新村民”、企业经营者等,正围坐一起,每个人都兴奋地讲述着自己与上三合村结缘的故事,气氛热烈而亲切。

位于上三合村的星旅居是他们的“驻地”。广东潮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燕纯向记者介绍这个由一群本地青年返乡创业打造的田园综合体。她表示,星旅居是通过整合连片潮汕老厝,改造成民宿、餐厅、书院、沉浸式非遗体验馆等,同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集观光采摘、研学活动、非遗体验、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将原本沉寂的上三合村打造成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的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

记者观察到,星旅居民宿的房屋保留了上世纪70年代老房子的基本架构,进行加固维护,是典型的潮汕老厝融合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而占地25亩的星旅庄园,其中10亩地为柑橘园种植区、3亩为采摘及观赏体验区、10亩为草地,草地中央还有一个2亩左右的池塘。因此,该庄园因地制宜地被开发为集采摘、野趣、亲子于一体的休闲场所。

今年6月,龙湖区文化馆携手星旅居合作共建汕头市第三家、龙湖区第一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粤文坊”,以总分馆制运作模式免费向公众提供展览展示、观摩体验、培训讲座等特色文化艺术服务,并免费为基层公共文化单位、学校、群众团体提供文化活动场地以及举办公益性文化活动,不断优化上三合村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布局。

汕头市龙湖区文化馆馆长庄少武介绍道,“粤文坊·星旅居”以一月一期的“稻鼓市集”为特色,以“你好,非遗”系列活动为品牌,举办了乡村读书会、书画展、摄影展等多场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农民丰收节、割水稻、田园厨房等60多场农耕体验活动。

蔡燕纯笑称自己为“乡村经理人”,作为上三合村本村人,她在建设“星旅居”项目的过程中,以托管方式租下成片老厝,帮助新老村民管理闲置院子,盘活闲置老屋和农田,同时还吸引了一批国内外文艺人士来到此处创办工作室、成为“新村民”。

“新村民”吴至录是邻里口中的“吴博士”,在外多年的他半年前决定回汕头定居,进行书、画、陶印等文艺创作。在星旅居的工作室里,吴至录举办书画作品展览,也开办书画教学公益班。他表示,在给孩子们教学互动的同时,自己也会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艺术上的突破,“是一个‘双向奔赴’的体验。”

在吴至录看来,对于上三合村这样的城郊乡村来说,“人”比“环境”更重要。他表示,人可以通过文化底蕴的挖掘营造游客愿意踏足的乡村环境,是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焕发独特魅力的核心动力。例如,非遗沉浸式体验馆内设专题文创艺术展示区、非遗美食体验区等区域,以文促旅吸引众多亲子游客前来体验潮汕的传统非遗。

专家问策

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智库优秀机构专家董海峰:

注重文旅IP打造和智能科技赋能

作为城郊乡村,龙湖乡村的社会形态具有亦城亦乡的特点。它们既保留了乡村的宁静和田园风光,又兼有城市的便利与活力。这种社会形态使得城郊乡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和乡村居民融入城市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上的过渡地带,更是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交融碰撞的热点区域。

随着城乡关系的不断改善和深化,此类近郊乡村将进一步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将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有机结合,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记者专访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智库优秀机构专家、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数字乡村行业总监董海峰,探讨龙湖的乡村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发挥独特优势,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引进“活水”滋养乡村

龙湖的近郊乡村如何进行规划?董海峰开宗明义地指出,近郊乡村至少拥有两大核心优势:一是地理位置优势,交通便捷,具有极强的可达性;二是市场优势,依托城市带来庞大的消费群体及更高的消费能力。城市拥有足够大的消费群体及更高的消费能力。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大家都懂,关键是如何把这‘水’引进来滋养这块地。”董海峰表示,从近郊乡村的优势进行分析,乡村发展规划首先需要明确定位。他强调,要对乡村的优劣条件进行分析,包括自然资源禀赋社会及人文历史,确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等。

董海峰接着说,其次要形成自身独特的商业模式。从事乡村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利润,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就业,这就要通过有效的商业模式运作,创造和增加经济收益。在商业模式中,需要明确盈利方式,并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市场变化,避免出现“旺丁不旺财”的情况。

在商业模式确立后,打造乡村文旅IP成为重要一环。董海峰指出,“当明确IP打造的方向后,整个乡村旅游产品的打造便要围绕这个IP进行。”一方面,IP的打造需要整合乡村的各类资源,包括自然风光、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通过创意策划和市场化运作,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IP的持续运营和营销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乡村旅游的多元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引入智能科技提升旅游体验

记者在十一合艺术村入口处发现,当地设置了艺术村地图和参考游览路线,只要拿起手机扫码,就能立即下载这一电子版地图,方便游客“按图索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行走线路和点位。

如今,乡村旅游正日益融入多样化的科技元素,近郊乡村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还积极引入智能科技,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旅行体验。

董海峰表示,科技信息化在乡村旅游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举例道,科技赋能乡村的首要体现便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5G、光纤网络等;农业产业亦需数字化赋能,如海洋牧场与数字化大棚的应用,展示了科技在提升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上的潜力。同时,科技还助力农村治理现代化,如智慧停车场的建立等;文旅领域更是科技应用的广阔舞台,从民宿预订到电子导览,科技让乡村旅游体验更加丰富便捷。

“科技是无形的,它不像建造一条马路或者一栋大楼能让你直接感受到,但乡村的生活也实实在在地受到了科技的影响。”董海峰认为,尽管科技赋能的效果不直接体现,但其对乡村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是实现乡村文旅振兴的重要手段。

边走边评

区位优势加速“变现”是关键

龙湖的乡村区位优势明显。《中国乡村地理》一书中指出,区位是指乡村与其紧密联系的城市的远近关系。一般来说,越是靠近城市的乡村地域,无论是产业还是社会等关系范畴,就越发具有开放性。具体说来,越是靠近城市和交通通达度高的乡村,越是在生产和流通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融入城市经济的特征。

在走访中,笔者发现以十一合村、东溪村、大兴村等城郊乡村为例,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使得周边游客能够轻松实现短途出游,因此龙湖乡村的周末短途游尤为盛行。同时,城郊乡村的开发相对成熟,旅游项目多样化,从农家乐、亲子采摘到民俗文化体验,满足了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此外,城郊乡村往往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圈,享受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如网络、物流等,便于游客获取信息和物资,提升旅游体验。因此,也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选择“玩在城中,住在城郊乡村”的动静结合的旅游模式。

然而,城郊乡村旅游的弊端也有所暴露。游客涌入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旅游旺季时交通拥堵、住宿紧张等问题也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旅游管理与服务方面存在不足、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与特色等现象也制约了城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城郊乡村旅游的短板,首先要加强规划引导,合理控制旅游开发规模,保护乡村原始风貌和生态环境;其次应当推动旅游项目创新,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吸引力;同时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住宿等配套服务水平,确保游客旅游体验顺畅。更重要的是,将“人”放在乡村旅游发展的第一位,即引进人才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以便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采写】南方+记者 陈斐仪

【海报】吴夏晴

相关阅读

昔日渔村如何做活“蓝色文旅”? | 问策乡村旅游⑤

千年古县何以“舞”动农文旅?| 问策乡村旅游④

南澳:海岛乡村游绣山绘海开新路|问策乡村旅游③

打造全域旅游概念镇的“莲华探索”为何出众?|问策乡村旅游②

“宝藏潮南”如何从“小众”到“出圈”?|问策乡村旅游①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编辑 吴夏晴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