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域旅游概念镇的“莲华探索”为何出众?|问策乡村旅游②

南方+

穿着汉服在土楼寨里逛集市,在古畲楼寨中模仿古人投壶、摇旗卖画、制香囊……汕头市民体验这样的独特活动不用到福建,甚至不用跨市到潮州,在汕头澄海的莲华镇便可以实现。

坐落于莲华镇新楼村的盛安楼是一座古代越畲族的典型畲楼寨,内有64间房屋依环形构筑,寨高12米、墙厚2米,历经近三百年风雨至今仍保存完好。建筑造型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集合观赏、游玩、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盛安楼,如今全方位具备了旅游特质。

见微知著,盛安楼的盘活正是莲华镇乡村旅游的写照。素有“汕头后花园”美誉的莲华镇是广东国家4A级旅游镇,即首个全镇域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靠莲花山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莲华镇以19个行政村为景点打造乡村全域旅游概念镇。

近日,记者跟随莲华乡村旅游区的导览,深入探寻莲华“沿山、沿江”两条精品线路,走访当地干部、村民、企业家和游客,探讨莲华如何以景点形成旅游规模、以文化底蕴加强旅游宣传、以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走出乡村旅游新路子。

村企合作深融“农文旅商”

北倚莲花山,南临韩江北溪,西接潮州铁铺镇,莲华镇的全镇域旅游景点打造,以青山为依、绿水为媒,各景点星罗棋布。“沿山、沿江”两条精品路线便是致力将各景点打通,游客可以沿着细化的“北线、中线、南线”三条旅游路线,感受这成片的乡村山水画。

记者探寻的脚步从最北端的盛安楼开始,走访的景点环莲花山南麓而设,主要有盛安楼、大自然休闲农庄、莲花山温泉度假村、莲花古寺、雍景山庄、西浦村等。设于盛安楼内的村史馆,是莲华镇第一个全面记录村庄发展历程的村史馆。

夕阳下的盛安楼。 受访者供图

夕阳下的盛安楼。 受访者供图

据莲华镇文化旅游体育服务股负责人黄冬介绍,该村史馆是深圳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产物。“古老的盛安楼见证了无数代新楼村人的成长,是村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们心中永远的归宿。”黄冬表示,村史馆是一个收藏和展示村庄历史文物、记录和保存村庄历史变迁的专题性博物馆,盛安楼这个村史馆不仅是留住村民乡愁记忆的“活化石”,如今更是向游客展示新楼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自去年11月以来,莲华镇活化利用好盛安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多场“古风市集”,让游客们身着古装,亲身体验古代市集活动。汉服爱好者小鹿参加了首场市集后表示:“古色古香的盛安楼与营造的古风市集十分契合,是传统文化与新生代文化融合的成功尝试,让人感觉是真的穿越了。”

离开新楼村,步入同为莲华镇的特色精品村的西浦村。三面环山的小村静谧而质朴,苍郁的古树、风干的野草、残断的老墙、干涸的古井、潺潺的溪流等意象营造出地道的潮汕古村落,土生土长的澄海“70后”陈秦峰的“桃花林”就建造于此。

“桃花林”怀旧小卖部里摆放着小霸王游戏机、老式水壶等老式物件。  南方+ 陈斐仪 拍摄

“桃花林”怀旧小卖部里摆放着小霸王游戏机、老式水壶等老式物件。  南方+ 陈斐仪 拍摄

“桃花林”开业仅半年,项目各配套设施仍在完善当中。据陈秦峰介绍,他在去年6月正式开启西浦村的项目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身为鸿志教育的总经理,陈秦峰所打造的项目以研学为主营方向,同时打造宜居宜游、休闲一体化的乡村文旅场景。

“一开始我的计划是提升整个村的乡容乡貌,打造研学配套环境。但是西浦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农氛围打动了我,我才开始结合当地资源做文旅的规划和开发。”如今,陈秦峰的投资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即研学教育和乡村文旅。

他向记者介绍,项目规划分为多个板块。一是研学教育基地建筑配套,包括容纳700人的餐厅和200名学生的住宿场地;二是农作物识别观光区,只见在60亩农民自耕地中开出了一条宽3米的观光石子路,旁边围上栏杆;三是农耕实践教育区,游客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接受农民的农作物科普知识,还可以自己动手采摘水果、种植蔬菜、喂养家禽。

项目开发之余能为村民带来什么,也是陈秦峰不断思考的问题,“作为商人,自然希望投资能有所盈利,但投资首先是一种合作,在合作中要先考虑对方的利益,才能更好地推进合作。”

例如,在农作物识别观光区里,陈秦峰不干扰妨碍农民的自耕地,即耕种收益归农民。每年他还会给农民每亩地500元的管理费用,让农民自主负责农田的垃圾清理等维护工作;学生或游客团队参观农耕区,也会给农民每小时100元的课程讲解费。在农村出生长大的陈秦峰深知农民的简单和质朴,“想农民所想,双赢更利于投资项目长远地发展。”

“以文化人”助推旅游经济

在陈秦峰看来,西浦村除了自带的农业特质和文旅氛围,红色革命文化更是其宝贵的财富。据介绍,目前莲华镇正在打造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中心。该中心将通过红色文物、英雄事迹、烈士名录等展区设置,全面展示莲华镇革命老区镇革命历史脉络和红色文化底蕴。

同时,打造革命诗词展示、革命沙盘等互动研学区域和多功能会议厅,发展红色研学产业,加速西浦文化艺术村的建设开发,为镇域文旅产业注入发展内生动力。陈秦峰表示,接下来还会考虑融入沉浸式的研学体验活动,如打造“红军过草地”等模拟场景等。

从西浦村向南走,以韩江北溪为依,莲华镇南边的景色以原生态见长,纳入远东国兰、北溪洲森林公园、临江绿道(古驿道)等景点,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此交汇,是旅客休闲健身、体验文化的最佳选择。

“乡泮耕读园”田园综合体项目便落地此处,同样以村企合作模式运营,这一田园综合体的总体定位为汕头市乡村振兴的农业示范基地。投资方正博教育总经理张畅表示,这一综合体以“农业+文教+新农村”开发模式,通过有效整合周边闲置土地资源,发展农耕研学,为当地村民创造灵活就业岗位,促进村集体收入有效提升,更有效推进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

盛安楼里的“古风市集”。受访者供图

盛安楼里的“古风市集”。受访者供图

“此基地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主,进行农业科普。”据张畅介绍,“乡泮耕读园”会开设劳动教育、农业科普、非遗体验、潮汕文化的研学课程。谈起项目打造的初心,张畅表示,作为莲华本镇人,她对许多潮汕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感到惋惜。

影响深远的知音识字工具书《潮声十五音》是潮汕地区第一部“十五音”字典,承载了海内外潮人共同的乡音记忆。“‘潮声十五音’展示馆是粤东地区首个潮汕方言展示馆,但因场馆小,一次性承载人数少,我们会将更多更深的潮声课程放在基地开展。”张畅笑着说,“莲华镇需要有个地方让‘潮声十五音’这朵鲜花盛开。”

在以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村落和田园风光为主的莲华中线,霞寨古榕、雅道四方古寨、林胖驷马拖车大院、隆城柯堂古建筑群等碧波万顷的田园风光与古村落建筑风貌交相辉映,绘就出莲华独特的乡村文旅符号。

雅道四方古寨建筑独特,寨、寨门、天井、屏风皆是方的,表示一切都要规矩、明白。正在建设中的林畔村“驷马拖车”民宿项目,依托林畔300多年历史的“驷马拖车”特色古民居及周边传统建筑,计划实施特色民宿、中草药种植园、粿品工坊研学基地三部分建设内容,将“潮味”传播开去。

以文化为内核促进村企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景点连点成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张畅认为,莲华镇各景点之间有一定距离,若不能串珠成链,就没有办法形成整体的旅游吸引力,也无法让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体验当地的文化特色,“景点之间交通不便是需要突破的点,我们也计划投入一些景点接驳车,助力旅游景点联通起来。”

发展全域旅游探路“旅游+”

沿着莲花山麓环线,记者先后走访了已建成10多年的大自然休闲农庄和超20年的莲花山温泉度假村。作为初代乡村旅游收费式景区,与当年的辉煌盛况相比,如今则明显萧条。

先看大自然休闲农庄。步入景区,一股精致的艺术园林气息扑面而来。巍峨的假山造景前瀑布倾泻而下,水池与树木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水系景观。荷叶铺满荷花池,多个精巧的亭台楼阁点缀其间,还有大片的草地供游客露营休憩。据景区负责人介绍,该景区在2013年重建,重新开业已近10年。

记者观察到,尽管历时已久,该景区的景观和设施设备仍保持良好的状态,垃圾分类、清洁等环境维护的工作也井井有条,在观光方面无可指摘。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景区多接纳学生研学教育、公司团队拓展等团队客群,是多个研学教育企业产品规划的打卡点之一,散客则要收取门票40元。

然而,大自然休闲农庄缺乏住宿的配套设施,无法实现“留客过夜”,这便给了莲花山温泉度假村独有的优势。驱车进入温泉度假村,远远可见两层楼高的老式温泉度假酒店,周边排列着欧陆风情和日式和风的别墅群,酒店后面还配备房车样式温泉房和房车营地。

“80后”汕头市民许琳琳告诉记者,“我在20多年前去过一次,几个月前又故地重游,设施设备老化严重,装修还是老样式,卫生环境也不好,体验感不太好。”曾作为游客休闲度假好去处的度假村,如今却面临设施陈旧、环境不佳的困境,而澄海当地居民却更可惜莲花山的天然温泉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

记者向莲华镇了解到,针对这一痛点,莲华镇计划打造海润国兰康养云谷产业基地及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在未来打造一个集“中医药温泉体验及文化教育、国兰文化康养、文化艺术品交易交流、博览、文创、服务、生活配套”于一体的生态型国兰文化康养产业生态圈。莲华镇党委委员金刁表示,打造区域大型文旅综合体和温泉康养招牌,构建沉浸式、体验式文旅全产业链,能够进一步丰富全镇域旅游体验日程,实现从游客“流量”到旅游收入“留量”的跨越。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门票经济时代逐渐过去,旅游业更加注重综合旅游消费的带动。旅游评价也从单一的“人次、总消费量”指标逐渐转向多重指标评价,如人次、过夜率、停留时间、人均消费、重复旅游次数等。因此,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被提出并得到了重视。

2015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概念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在两年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域旅游被列为当年政府工作报告的12个新词之一,引发全民关注。

金刁表示,“全域旅游是莲华镇一直坚持的旅游发展思路,在这十来年间,这一思路为莲华镇乡村旅游的升级迭代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她看来,莲华镇的乡村旅游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以大自然休闲农庄、远东国兰和莲花山温泉度假村等景区打造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则以2018年“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起点,提升了村庄的环境,将许多农村变成了开放式公园,已初步具备休闲和乡村旅游的功能。

“2021年,深圳驻镇帮扶后引进了专业设计团队和企业资金。陈秦峰等企业家们发展起了农业种植生产、红色研学教育、观光旅游一体化的沉浸式乡村旅游模式,标志乡村旅游进入相对具有自发性的第三阶段。”在金刁看来,西浦村的“桃花林”和隆北村的乡泮耕读园都是代表性案例。

■边走边评

农房多彩墙绘

留住最美乡愁

潮汕有句俗语,“潮汕厝,皇宫起”。提到潮汕古建筑,人们便对“四点金”“下山虎”“驷马拖车”等潮汕厝建筑形式津津乐道。

在西浦村,潮汕老厝屋顶紧密有序的灰色瓦片,与具有厚重历史感的白墙营造出独特的古早氛围。林畔村内,改造中的“驷马拖车”老建筑白色外墙已贴上灰色砖块,坡屋顶和垂带头已现出彩色嵌瓷造型,展现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潮汕厝氛围。

农房风貌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乡村特色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设计和建设既要充分展现出地域的文化感、乡土气和艺术性,更要起到提升农房质量安全、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等作用。

讲好故事

以彩绘壁画为缩影

去年11月,汕头出台了《农房质量安全风貌提升和农房建设试点行动方案》《乡村农房建设风貌管控工作指引》等指导文件,同时引进专业设计力量,强调农房风貌提升应当突出潮汕民居建筑风格。根据地形地貌、经济条件、文化传承、村庄类型等要素,因地制宜建造“潮汕风格、汕头特色”的宜居农房。

在农房风貌改造中,彩绘壁画不仅能够装饰和美化墙面,而且还能够展现人文关怀,营造文化氛围。以西浦村为例,其“壁画街”的墙绘内容多为西浦村的美景,如西浦的鸟瞰图、大自然休闲农庄、老厝区、狮头鹅、木棉树等。移步换实景,转角往桃花林的方向走去,古榕树、池中大白鹅、百年老厝悉数展现在眼前。可以说,西浦村的壁画不仅捕捉了代表性的景色,更延续了乡村文脉。

早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艺术家肖映川便发现了西浦村之美,创作了版画系列《西浦日记》,揭开了这座小乡村的美丽面纱。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著名的写生基地,先后吸引了诸多知名画家、院校学生前往写生。

在“桃花林”项目的投资方陈秦峰看来,打造一个合格的乡村旅游地,主要有两点:一方面要利用好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则是打造沉浸式氛围,让游客能亲身体验乡野耕种等活动,彻底放松心情享受乡村之旅,“文化要与农业深度融合,才能讲好乡村故事,做好乡村旅游。”

老厝蝶变

因地制宜是关键

在乡村旅游点的资源利用上,陈秦峰则认为,每个乡村环境各异,因地制宜十分重要。在他眼中,一棵古榕树、一段石头路、一栋断壁老建筑都有独特的魅力,与当地有着无法言喻的情感联系和历史价值。

记者走访了莲华镇的5个代表性村落发现,除了西浦村专门设有壁画墙打卡点,其他村落并不绘制连排的墙绘壁画,更多是根据当地的乡情保留老建筑特色,进行翻新维护。

“以绿为景、修旧如旧、唤醒老屋等方式,更能让乡村保持原汁原味。”陈秦峰表示,在原有的资源上搭建旅游配套设施,是推动乡村旅游点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点。

据莲华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农房风貌管控方面,莲华以“一镇一团队”模式,找设计大师、设计企业结对帮扶到乡镇,为“赤膊房”美化、风貌提升等提供技术指导,为村道改造、雨污系统改造、周边环境整治等建设内容量身定制设计方案。

该工作人员表示,“为防止简单粗暴地以墙绘壁画来改造农房,导致风格单一、缺乏创新,每个村的农房风貌改造都各有侧重。”例如,碧砂、梅陇等村持续推进农村村旁、厝旁、路旁、水旁“四旁”绿化,引导村民群众将农村老厝区、边角地、闲置土地等建设为各具风格特色的“四小园”31个,改造提升农房149户,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绿色家园。

总的来说,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农房是融合传统与现代乡村多元化发展的关键。根据乡村各业的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开发独特的乡村旅游项目,使传统粗放型乡村转变为集精致性、系统性、集约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现代乡村,不应局限于网红壁画墙,量体裁衣更有助于乡村旅游点的开发和发展。

南方+记者 陈斐仪 郑淼鑫

相关链接

“宝藏潮南”如何从“小众”到“出圈”?|问策乡村旅游①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0

编辑 吴夏晴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