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广东珠宝行业一直以来都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当前广东珠宝产业正从传统加工制造向高端化、品牌化升级,如何借力各产业集群间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因业定策、因城施策实现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南方+近期启动广东珠宝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线走访调研,走进生产和市场一线,观察市场新变化和行业发展新趋势。继首站番禺之后,第二站我们来到佛山平洲。这座数百年的古村落,何以成为名誉天下的珠宝小镇?父辈们以敢闯敢拼的劲蹚出的路,新生代能否顺路疾驶下去?产业寒冬之下,行内人该如何坚守,又该怎样破局?
南方日报2024年12月13日专版报道
夜幕还未来临,平洲珠宝玉器小镇临街的商户已经开始收拾摆件准备打烊。在玉雕大师王国清的工作室对面,一家商铺的老板和家人、朋友围坐在店门口的茶台旁,煮水泡茶,侃侃而谈。
与此同时,在小镇的另一条街上,某电商平台基地一楼大厅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多家商户的主播对着手机屏幕热情又专业地介绍着自家产品;基地后方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将一件件售出的货品过机检测、包装、发出,起价数百元到数十万元的翡翠挂坠、手镯等被连夜发出。
这是2024年11月的一天,当地人习以为常的生意节奏中,不紧不慢与紧锣密鼓交织于一起,在时光里流淌。传统与现代,守旧与创新,时刻在平洲这片因玉石而兴盛的土地上飘浮、相融。
昔时——成长之道
如果要讲平洲珠宝(翡翠)产业带如何发展至今日,就不得不从广东各珠宝产业集群共同的历史讲起。
自古以来,缅甸以其丰富的玉石矿产资源成为全球最大的翡翠原石产地,与缅甸接壤的云南,占据着地理上的先天优势,在漫长的历史中曾是我国最主要的缅甸翡翠原石交易集散地。缅甸产出的玉石首先被运往云南的腾冲等地进行交易,随后才分散至广东等全国各地。
康熙年中末期,广州西关华林逐渐形成了玉器墟,吸引了广东各地的工人们汇聚于此,从事玉石加工制造。这是广东珠宝玉器产业的早期雏形,产业发展的火种也就此点燃。
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前后,为躲避纷争,在广州华林玉器墟讨生活的工人们分别回到了各自的家乡。随着他们返乡的步伐,产业的薪火也在广东各地传递:1905年传到了揭阳,1911年前后传到了四会,1916年就到了平洲。
平洲珠宝玉器小镇。图片由平洲玉器珠宝小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供
具体而言,揭阳的工人们开始从华林玉器墟进货,再进行销售;四会的工人们最初在华林玉器墟做玉雕,就把手工雕刻技艺带了回去;平洲的工人则从华林玉器墟带回了玉手镯光身也就是玉扣、戒面等技术技艺。就这样,各地保留了各自发展的基因,在历史中埋下了一根根发展的长线。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广东玉器工艺品主要是先通过工艺美术公司生产。一些工艺美术公司下属工厂根据工人们从华林玉器墟采撷回乡的发展基因和工艺特长,委托给各地不同的加工任务:揭阳收购一些旧玉器进行翻新改造;四会有做玉雕的人才,就承接玉雕摆件、挂件等;光身的手镯、玉扣等业务就划给了平洲。各地在承接这些业务的时候越发有经验,也就顺着发展的长线,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市场。
1980年后,平洲珠宝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从各地共同的产业背景中跳脱出来,产业基地的独特性进一步显现。在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侯舜瑜的研究中,这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平洲拥有直达香港的水道,交通极为便利。当年从华林玉器墟离开的平洲前辈们,一部分回到了平洲老家,还有一部分则借交通之便去了香港广东道做玉器生意。1950年至1970年间,香港广东道的玉商发展得非常好。改革开放后,香港广东道的平洲籍玉商回到内地寻求建厂。平洲土地便宜,劳动力充足,又有血脉相连,便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之一,其后平洲生产的产品又通过水道运回香港销售。这一切,为平洲珠宝产业在1980年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最初播下的产业发展的种子,有工艺人才的基础,有发展空间大、土地便宜的条件,有香港广东道市场的人脉关系和销售渠道,还有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优势,这些天时地利条件凑合在一起,才有平洲珠宝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这是广东其他珠宝产业基地所没法比拟的优势。”侯舜瑜总结道。
而当时间的指针划入新世纪,平洲珠宝产业再次迎来向上发展的阶梯。其中的“关键先生”是广东省珠宝玉器协会三届老会长梁晃林。
梁晃林老会长介绍原石的挑选和交易流程。
对于珠宝玉石行业来说,原石是一切的起点,没有原石,后续与之相关的开采挖掘、买卖交易、雕刻琢磨、观赏把玩等一切就全然失去了意义。
千禧年前后,云南仍是我国最大的翡翠原石交易集散地,全国各地做翡翠原石的玉商都到云南中缅边境一线的县城购买缅甸翡翠原石,运回本地加工批发。由于当地地方保护色彩比较浓厚,外地玉商在玉石采买过程中常遭受不公正待遇,比如短斤缺两、玉石造假等问题,利益经常受到损失。
2001年,梁晃林牵头成立佛山市南海区平洲珠宝玉器协会;2002年初,广东省珠宝玉器协会成立,目的是以公平、合理、文明、互利的交易行规,解决平洲玉石原料进货问题。
2003年7月,在梁晃林的带领下,平洲珠宝玉器协会组织了首届平洲玉石投标交易会,推出《玉石投标交易会条款》,采用统一规则规范交易;11月,协会推出会员制,收取会员费解决经费问题,会员人数由此迅速增加,协会得到进一步壮大。
自那时起,平洲珠宝玉器协会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影响力水涨船高,平洲也克服了地缘短板,取代云南成为中国最大的缅甸翡翠原石集散地。
平洲手镯的加工生产线。
今日——大“器”之路
今时今日,平洲已从原本籍籍无名、偏安一隅的古村落,摇身一变成为名满天下的“中国玉镯之乡、我国四大玉器市场之一、国内三大缅甸翡翠玉器加工生产批发基地之一”,以及“拥有珠宝经营门店3000余家、加工企业超500家、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中国著名珠宝小镇”。
过去数十年间,信息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走在行业前列的平洲自然也没被时代的浪潮抛下。
2014年,平洲第一批互联网翡翠销售店铺开张,到今天,正好十年。十年间,互联网生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平洲玉器产业也从传统的“实体店+批发”模式历经网页端、微商、短视频直播的三次迭代,转变为如今的直播电商模式为主导的市场格局。今天的平洲玉器珠宝特色小镇,已经拥有了全国最大的翡翠直播电商基地。
行业中人有言:“翡翠行业衰于百业之前,又兴于百业之后。”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消费降级、产能过剩、诚信经营缺失等诸多问题和困难正在逐渐暴露。
“现在生意难做,是行业的冬天;现在是求生存,不是求发展;如何好,我是真说不出口。”对于行业发展到今日所处的窘境,梁晃林直言不讳。
一段老一辈人蹚出的路,新生代还能否继续沿路疾驶下去?产业寒冬之下,行内人如何坚守,又如何期望?如果愿意,平洲还有许多待解的题。
①产能过剩如何解?
在一路见证平洲玉器街走向兴盛的老会长梁晃林看来,产能过剩、诚信经营缺失,是当下平洲珠宝(翡翠)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明摆着大家都承认的、不争的事实”。
“翡翠行业经销商普遍都有‘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因此吸引了众多外行的人士携带资金进入行业,致使经营者队伍不断壮大,产品产量不断增加,造成产能过剩、经营困难,可谓害人害己。”梁晃林说,“如果行业经营者乐于讲真话,善于讲真话,将市场萧条、举步维艰的客观现实讲出来,就可以令有计划进入这行的社会人士知难而退,对于化解过剩产能、改善经营环境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良效。”
平洲翡翠原石公盘开标日人头攒动。
产能过剩不仅体现在供应端,还体现在需求端。
2019年前后,互联网翡翠直播销售开始成为行业风口,佛山市南海区桂城珠宝玉石电商协会创会会长罗梅娣作为见证平洲翡翠直播电商从0到1的实践者,直观感受到了水温的变化:“互联网直播让有些见都没见过翡翠的人认识了翡翠、重复购买翡翠,衍生了很多市场需求。之前做别的行业的老板涌了进来,确实赚了一波快钱。”
“但是14多亿的人口,能有消费力的或者是对翡翠珠宝感兴趣的就是那几亿人,加上产能扩大,现在市场已经过了饱和状态了。”罗梅娣认为,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再想入行分得翡翠直播这杯羹,基本是不可能的。
②“卷”,还是“躺平”?
琛·翡翠文化艺术馆馆长、琛宝来广场总经理潘声伟是一位“玉二代”,在他的身上有一股独属于年轻人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年轻的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一份传统的“旧”业,思索着如何将其“焕新”。
从“旧”到“新”,意味着跳出原有的舒适圈,迎接陌生的挑战,这一过程势必伴随着阵痛,关键在于行业中的人是否愿意付诸行动去作出改变。
“老实说,我觉得平洲人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过得太滋润、太安逸了,并没有迎来整个社会的充分竞争。我经常去深圳水贝市场,感觉到这两个市场之间是有代差的。水贝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不管是夜里十点还是十二点都还在经营,平洲的商户可能晚上六点就关门了。”潘声伟认为,现在的平洲相对还是比较闭塞,大家玩的还是同行交易那一套。虽然平洲就在广佛中间,但对两地的消费者完全没有触动。
潘声伟介绍琛·翡翠文化艺术馆展品。
尽管现状势大力沉,但潘声伟想从自己——“一个小年轻”开始改变:“现在社会太卷了,每个人都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宁愿站着死,不要躺着活。我有这种劲头,不断地碰壁,但是又不断地去闯。”
③电商功过如何判?
从2014年平洲第一批互联网翡翠销售店铺开张到今天,正好十年。十年间,平洲玉器产业也从连拍照都不被允许的传统的“实体店+批发”模式,转变为如今以直播电商模式为主导的市场格局。
罗梅娣作为平洲某电商直播基地负责人,全流程参与了该基地的搭建以及后续运维。赶上了直播电商最好的发展机遇,从0到1,虽然开始艰难,但随后就迎来快速发展期,她也目睹了前几年如潮水般涌入的人,在这两年又急速地退出。
风口来时,业内业外之人争相涌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热闹非凡;风口过后,红利逐渐消失,平台开始洗牌,从业者七成走三成留。在罗梅娣看来,留下来的,面对高度饱和的市场,也得用足九成的“力气”,才能换来一成的“运气”。
“第一步就要回归到认真对待镜头前的用户,要实实在在地去服务好他们。要稳稳地活下来,就要好好练内功。”罗梅娣认为,只有真正把互联网销售的每个环节都做好的人,才能在大浪淘沙下存活。
而在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当代玉雕艺术家刘东眼中,互联网直播间售卖的翡翠,除了具有商品的属性外,更是一件被人欣赏的玉石作品。但是许多直播间里充斥着的“讲错话、讲反话的‘伪大师’”,让他深感遗憾。
“把老百姓给带偏了,以为那样的大师就是大师,以为材料美就美到那个程度,就是极限了,其实不是的,我是很反对那样的。”刘东希望,在观看直播之余,人们都能有机会欣赏得到真正的大师的作品。
④人才巢如何筑?
“这个行业缺太多人才。”作为玉雕行业当之无愧的“人才”,刘东看到许多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得到足够的资源扶持,这让他感到些许无奈。“我们的巢筑得还不够好,凤凰还未来栖。还是需要创造一片滋养人才的土壤,需要有情怀、有眼光的伯乐去发现千里马。”
“这个行业有敏锐洞察力的人太少了,很多人只求近利,不往长远看。有的设计师可能突然就说我做不下去了,便转行了。而每丢失一名人才,对行业都有杀伤力,一个设计师不干了,他的团队基本就散了。”刘东说。
平洲翡翠玉镯加工现场。
刘东建议,需要多在研发端、制造端引进拥有雕刻技艺的人才,扶持一批不做通货而是做设计师限量款,有独特性、有专利、有品牌意识的小工作室或小企业。“人才没进来,一切都没招,光有材料没用,材料毕竟是材料,能做出精彩的作品才是最关键的。”
⑤玉如何“老气”变“洋气”?
在传统文化中,玉并非“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事物。最初玉的产量很少,地位很高,只有皇室或者一些达官显贵可以使用玉或者翡翠,直到后来随着大量翡翠涌进中国,形成市场化的规模之后,才慢慢有了“民玉”的概念,玉才进入到老百姓的消费清单里,形成了所谓中华传统的玉文化。
但是长久以来,翡翠给人的刻板印象总是“老气横秋”——要么是观音佛,要么是手镯,同质化太多,大家都看腻了,特别是年轻人。
而直播电商的出现,让象征着传统的翡翠再次以一种新的方式“走进寻常百姓家”。一些翡翠商家通过线上直播售卖低价值、重设计的翡翠,并在这个过程中为观众科普翡翠知识,形成了互联网络特有的翡翠文化,很多曾经被用来形容原石的词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比如,以前一半是山料、一半是水料的原石叫做“半山水”,现在可以指代半圈有颜色、半圈没颜色的手镯;还有今年比较火的白月光、天空蓝等,都是被网络直播重新创造的词语。现在还出现了“DIY珠串”,就是把翡翠和木珠混搭着串在一起。
“所以我觉得,玉文化不一定只拘泥于传统里,文化还是要靠大家去创造。通过这些词语的传播,更多人会关注翡翠,也更利于翡翠的科普,让大众更了解翡翠。”潘声伟说。
琛·翡翠文化艺术馆翡翠展品。
潘声伟发现,饰品化的翡翠产品在各个平台直播上的受欢迎程度很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子。他和团队正在研究互联网平台的生态,思考如何能够做出一些爆款,如何从产品端去打动消费者,让更多年轻人买单,比如做一些旗袍的配饰,通过产品端的植入,让人们对翡翠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⑥品牌化之路如何走通?
为什么玉器一直没有品牌出现?关于这个问题,从业者有着各自的考量。
潘声伟认为,因为当前的赛道只看材料原本的价值,或者是看买单的消费者能付出多少钱,除此之外没有增值空间。
而在国家级玉雕大师施宗颖看来,玉器难以品牌化的关键不在于缔造品牌本身,而在于消费者的认知没有提高。“任何一个品牌或者东西做得再好,消费者如果觉得它贵,更愿意使用替代品,就做不下去。所以不是我们不想去做,而是在这个市场行情下,很难产生出大品牌或者国际品牌。”
在此情况下,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去缔造高水平的品牌或者高水平的技艺传承下去呢,还是迎合市场、迎合消费者去改变自己?“大部分时候是逼得我们要改变自己去迎合市场,现在买玉石作品的消费者或者收藏者还没有办法让我们下定决心,要一定一心一意去做品牌。”施宗颖略显无奈。
除了关注国内市场,从业者们也还在思索:品牌化能否向海外求?
曾经有人做过尝试,但没有成功,难点在于推广不出去。梁晃林早年间就曾多次撰文提倡翡翠出海,他指出,目前翡翠的主要受众群体仍集中在中国大陆,还有中国台湾、东南亚以及欧美国家的唐人街等,真正的外国人接受度很低。
“那可能就要脱离玉本质的价值,通过一些设计理念去打动他们。国人对玉的情结比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要深厚,但是到了国外,他们可能就把玉改变成一个实用的物件,比如一盏台灯、一个壁龛,他们不在意我们文化里的使用,更注重好玩或者实用,因为价值观不一样。”施宗颖如此建议。
◎从业者说
□关于诚信经营
广东省珠宝玉器协会原会长 梁晃林
翡翠行业一直强调要诚信经营,无论政府、行业还是经营者,都还是讲真话好。虽然现在生意难做,是行业的冬天;是求生存,不是求发展。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坚持诚信经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奇思妙想的设计创意、匠心独运的雕刻工艺上下功夫。
(专访链接:梁晃林:珠宝生意的底座是诚实守信)
□关于技艺人才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当代玉雕艺术家 刘东
我们的巢筑得还不够好,凤凰还未来栖。还是需要创造一片滋养人才的土壤,需要有情怀、有眼光的伯乐去发现千里马。需要多在研发端、制造端引进拥有雕刻技艺的人才,扶持一批不做通货而是做设计师限量款,有独特性、有专利、有品牌意识的小工作室或小企业。这要依靠政府推动企业来帮助他们对接材料端、销售端的资源,给他们机会。
(专访链接:刘东:珠宝“神话”靠热爱创造)
□关于传承
琛·翡翠文化艺术馆馆长、琛宝来广场总经理 潘声伟
年青一代有年青一代该完成的使命,既然有幸做了这个行业,还是有责任去向大众系统性地科普翡翠文化、传递正确的翡翠观念。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的性格是不会就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相反,我是改革派,我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我来说,守正就是要守得住自己的初心,一是不做骗人的事,二是不做令行业蒙羞的事。
(专访链接:潘声伟:一口价挤掉珠宝“水分”)
□关于直播生态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珠宝玉石电商协会创会会长 罗梅娣
现在各互联网直播平台正在大力洗牌,如果不是把翡翠互联网销售当作一个重要的事业来做,想要再来分翡翠直播这杯羹,基本不可能了。当初踩着风口入行的人中,大概有70%的会被淘汰,30%的留下,要活下来的这拨人,就要好好练内功,第一步就是要回归到认真对待镜头前的用户,要实实在在地去服务好他们。
(专访链接:罗梅娣:珠宝“触电”的是与非)
□关于发展困境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 侯舜瑜
平洲产业发展的困境,核心还是产品相对比较单一。平洲的优势是手镯,但也是劣势、不足所在。因为有了这个特长之后,平洲在玉雕、镶嵌等方面就没有太大的优势,在产业的外延方面就稍微欠缺一点。平洲如果没有扩展玉石品种、拉长产品链,发展就会受制于单一的缅甸翡翠玉石原料。原料是稀缺资源,没有原料就没有产业。未来,平洲还是要依赖于缅甸翡翠,这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也是发展的瓶颈。
(专访链接:侯舜瑜:“玉痴”眼里的平洲玉道)
□关于创作与培养
国家级玉雕大师 施宗颖
不管是玉雕创作,还是其他作品的创作,其实都是作者决定动手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想表现出来,赋予玉石一些所谓的艺术价值,提升玉石的美感。作品是给人看的,作品的本质也是要靠人的思维去创作,因此我觉得不应该排斥使用现代工艺,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应该相融,形成我们这个时代的事物,这也是必然的路子。
岭南玉派传承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王国清
对于雕刻师来说,翡翠雕刻一是工作,二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三是又能靠这个吃饭,我觉得自己能从事这一行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玉雕做得好与不好,在于心境是不是平稳、平静。其实做我们这个行业也是在修行,只不过修行的方式不同。真的能够在行业留下来的,首先是自己感兴趣,其次是非常纯粹地,想雕什么就雕什么,以兴趣点为切入口走进这个行业。
广东省玉石雕刻大师 陈梅泉
一路走来,我个人感觉做手艺一定要有一个核心的目标,还要坐得住。对于年轻的入行者,我认为对他们首先要包容,我不会很传统地必须要约束他们,而是允许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允许他们犯错,因为有些年轻人的想法很前卫,很个性。我会先让他们培养兴趣,再根据他们的兴趣点进行调整。
(专访链接:对话玉雕大师:原石是灵感和创作的起点)
文字/脚本:南方+记者 梅子仪 马华
出镜/主持:和利
拍摄/剪辑:陈俊彦 张文愿 苏凯钦 李育升
海报设计:吴颖岚 谭唯
统筹/策划:马华 和利 何伟贤
制片人:和利 马华
总监制:陈韩晖 赵兵辉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内容支持:和利探宝、宝创会传媒
特别鸣谢:平洲玉器珠宝小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