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洲篇
青年时代的刘东学过美术,做过歌手,也曾在时代的岔路口为未来彷徨。22岁那年,刘东回老家探望曾经拜师学艺的石雕老师,看到熟悉的场景,突然明白了自己余生要做什么,随后一头扎进了石头的世界。
让刘东放弃歌手和画家梦的,是一块石头带来的境界——那是一个只一块原石、一把刻刀就能立马安静的世界,独立、专注、不被打扰。
“只要我把门一关,就可以屏蔽掉全世界,就能把一块石头变成一件作品。”这种全然由自己把握方向和未来的感觉,让刘东感到无限的幸福。一个22岁的青年,自此就完完全全地被石头征服,开启了一发不可收的“玉石人生”。
今年6月28日,我国首部以翡翠为题材的电影《知音》开机拍摄,主人公原型正是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当代玉雕艺术家刘东。
“我想用我的故事现身说法,讲述玉石的真正魅力所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一个玉雕师的成长经历和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通过电影可以展现他的思想、心路历程、生活的艰辛或者从事这个行业的不容易。”刘东希望这部电影能帮助玉雕行业实现破圈。
刘东爱石头的亘古永恒:“石头能久远地流传下去。一个画家画的画,一万年以后不知道它存不存在了,但我雕一块石头,一百万年以后它还在,这就是我生命的意义,我爱上石头就是这个道理。”
他还爱石头如万物起源般的灵性。在他眼中,石头是一切的根本,生命源于石头,文明始于石头,人们爱上石头,仿佛是源自一种生命最原始的召唤,莫名其妙。
刘东介绍正在展出的平洲玉雕设计师的作品。
他就这样在石头的世界里恣意汪洋,创造出一件件惊艳世人的玉雕作品,其风格随性、崇尚自由、不拘泥于传统。玉雕“鬼才”的名声也因此传开,享誉业界。
但刘东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爱生活、懂生活,会生活、会审美”的人,只是拥有无限的好奇心,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然后思考、学习。他说,一个人有好奇心,会折腾自己,才会有去流浪的欲望,才有挑战极限的勇气跟雄心,才会发现美。
作为玉雕行业当之无愧的“人才”,刘东却说,“这个行业缺太多人才”,许多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得到足够的资源扶持,让他感到些许无奈。“我们的巢筑得还不够好,凤凰还未来栖。还是需要创造一片滋养人才的土壤,需要有情怀、有眼光的伯乐去发现千里马。”
但他仍对未来抱有乐观,因为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珠宝能制造神话”。
南方+珠宝栏目特约主理人和利对话刘东。
◎专访1+1
▎南方+珠宝栏目特约主理人、和利探宝主理人 和利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当代玉雕艺术家 刘东
南方+:能否介绍下您和电影《知音》结缘的过程?这部电影对珠宝(翡翠)行业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刘东:我想通过一部电影来破圈,用我的故事现身说法,说玉石的真正魅力所在。
因为很多人不知道一个玉雕师的成长经历和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当然电影不能像纪录片那样子全覆盖,但是可以展现人的思想、心路过程、生活的艰辛或者从事这个行业的不容易。很多人只把我们这一群人当成是工匠、手艺人,其实都矮化了这群有血有肉、有情怀、有思想的人,因为成为一个成功的玉雕师是不容易的,为什么?因为他首先要有很强的自主能力,有旺盛的自然生长的生命力,坚持学习,刻苦工作、社交,还要有面对生活窘境的能力。
改革开放到现在40年左右,我们这一波60后、70后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很多红利,我在想,这个行业的未来在哪里?为什么没有人在给行业做宣传?为什么没有和玉石产业相关的电影?我想,没人做那就我来做吧。
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拍电影是不容易的事情。拍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想把玉石文化的魅力通过一个玉雕师的经历告诉大众。
我觉得很多文化所承载的内容,都不如玉石文化有厚重感。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两百多万年,到最近的一万年才有了冶炼技术,才有金属的出现,金属是从石头中提炼出来的,现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所有的科技、能源,我们的眼光所触及到的一切,都是从石头里面出来的。
所以我的观点是,生命源于石头,文明始于石头。我以前也不是做这个职业,我年轻的时候学过美术、做过歌手,当我一头扎进石头中,我感到了无限幸福,因为我可以独立工作,不受外界干扰,把一块石头变成一个作品,这个过程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艺术创作的独立性,这很关键。而且石头能久远地流传下去。一个画家画的画,一万年以后不知道它存不存在了,但我雕一块石头,一百万年以后它还在,这就是我生命的意义,我爱上石头就是这个道理。
刘东玉雕作品《文明之始》。图片由刘东提供
我希望改变人们对珠宝玉石的认知,因为认知很关键。人们喜欢石头,喜欢玉石,喜欢珠宝,一定不是喜欢纯物质的价值,它更是一个精神情感的寄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是原始部落第一个戴首饰的人,还是现在戴珠宝的人,都是一种精神需求,有了这些东西的加持,你的生命才会出现炫彩,不然一日三餐、朝九晚五、三点一线,人生就很乏味。爱石头的人走到哪里看到石头都是无限的惊喜:这个材料从哪里来的?怎么这么美?看懂石头是人最原始的审美。
我们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喜欢石头?从农耕文化开始,人类刀耕火种、钻木取火就用石头作为工具,没有石头,人类不会在这个地球上,人类的文化的起始就是石头的文化。
你看古人去捡一些石头,要么做成工具,要么做成饰品,要么做成祭品。最早没有冶炼技术的时候,古人祭祖祭神、祭天祭地,全部都是用石头,比如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玉龟祭祖。我们的礼玉文化很健全,那是最高级的文明,承载了太多中国文化的“脉”。我们要懂得历史,还要懂得审美,审美有的时候其实很原始,但是很厚重。
电影时长毕竟有限,但是最起码让人们爱上石头。把一颗不起眼的原石打造成一个精美的作品,能震撼、打动人们的情感和灵魂。好的东西,放在那里不用说话,都会打动人,这种能量是莫名奇妙的。
电影《知音》画面。图片由刘东提供
南方+: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您目前在玉石雕刻领域的成就,您是如何理解并用作品诠释这句话的?
刘东:首先要会生活,如果不会生活,你在生活里摘取的东西不一定会触发艺术。
什么叫会生活?在生活中,你要听得见自然的声音,听得懂自然的声音。我们游山玩水,就是为了不在人群中、不在现实生活中,去听到自然的声音。艺术家灵感的来源是多方位的,印象派的画家会捕捉光跟色的关系,立体派的画家会寻找一种蒙太奇的动感,还有比如达利,他就是寻找他的梦境,把自己梦见的东西变成一种艺术呈现。我们很多的珠宝设计师会去博物馆看古物,从中提炼色彩、造型和纹饰。
为什么说艺术高于生活?其实艺术不是高于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品,整个宇宙就是一件艺术品,只是我们人肉眼能见的、耳朵能听的都太片面了,所以要学会提炼,把生活中最精要、最有意义的东西提炼出来,通过你的认知去做一些无中生有的东西,比如耳朵听不到的音乐、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南方+:您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一件作品让您记忆深刻或者非常打动您,让您觉得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品?
刘东:1995年我做了一件作品叫《强光》。为什么会做这一个题材?我记得1994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有一个辩题叫“互联网进入中国,有利还是有弊?”,当时还在争论这个。到了1995年,互联网真的进入中国了,我一下开心的了不得,因为查资料太方便了。以前我查一个资料,要去图书馆待一天。现在突然间互联网打开了我的视野,要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音乐,我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全世界的艺术品,我好像走进了一个无限大的知识库里。虽然只是在屏幕上看,但我已经很满意了。
于是我就做了这件作品,是黑色的石头跟黄色的石头交融在一起的。我把黑的部分全部做一个大环境,黄的部分做一个男人从黑色里面突破出来,用手挡住眼睛,我把它命名为《强光》,意思是互联网就像一道强光,一下子把我给搞晕了。这件作品我觉得在那时候是很有意义的。
南方+:您如何看外界对您“鬼才”的称谓?在您眼中,一个人具备怎样的特质才能称之为“鬼才”?
刘东:会折腾自己,一个人有好奇心才有学习的动力,才有去流浪的欲望,才有挑战极限的勇气跟雄心。
我觉得“鬼才”不恰当。我只是爱生活、懂生活、会生活、会审美的人,通过生活我学到很多东西。会审美的人最起码活得有色彩,不会抑郁。比如我看蜘蛛织网可以看一个小时,觉得蜘蛛跟神一样,太厉害了;还有鸟筑巢,你看编织鸟,太牛了;还有你看沙滩上的招潮蟹,千军万马,但我一跺脚他们就全没了,这自然多神奇!
玉石雕刻前画作先呈现出来。图片由刘东提供
其实审美都是从生活开始的,所谓“鬼才”,其实只是我们懂得多,见识得多,思考得也多,最关键的是,我们有无限的好奇心。但是我们还是凡人,凡人要学会生活,跟生活妥协,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发现美,这个能力强一点的话就会带来很多创作灵感。
南方+:您18岁离家出外闯荡,做过很多工作,最终又回到故乡开始迷上玉雕,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从出门闯荡到信念笃定这一阶段的心路历程?
刘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候19岁,在唱歌,写了几首歌,想出专辑,但是碰壁了,因为我没有经纪公司,想出歌只能自掏腰包,我没这个钱,这条路就走不了。而且我做歌手的时候,家里人很反对我继续走唱歌这条路。我就想我怎么办?去画画?但无论是油画还是国画,竞争都很激烈。
我想起来我们家乡有一个石雕厂,小时候我还认过一个那里的师父,学了几个月,听说他在省城,我就去看了看。那一看就不得了,那些五颜六色的石头太漂亮了,而且可以动刀来刻。本身我美术功底好,于是那一刻就喜欢上了。只要我把门一关,我就可以屏蔽掉全世界,专心、独立雕刻,就能把一块石头变成一件作品,我就能获得无限的幸福和快感。我看到当时的大师们都太牛了,雕的东西太精美了,于是我就下定决心要把作品做好,努力奋斗跟他们并驾齐驱或者超越他们。结果没想到第二年我的雕刻作品就获得了全国金奖。
所以选对路很重要,选择大于努力。
我差不多是22岁开始雕石头,一直到现在从未改变。从事这个行业很幸福,因为我完全有办法自己把握自己;在创作上,只要你认真工作,回报给你的永远都是美好的。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学这个?因为信息源太多了,选择性太大了,躺平一族也增多了。走进这个行业还是要有条件,首先你要爱石头,爱上石头你才想动手去打磨它。
现在的很多互联网直播,充斥着讲错话、讲反话的“伪大师”,把老百姓给带偏了,以为那样的大师就是大师,以为材料美就美到那个程度,就是极限了,其实不是的,我是很反对那样的。我希望老百姓都去看一下真正的大师的作品,可不是那些直播间里就能看得到的。
刘东介绍平洲珠宝玉器小镇。
南方+:“天下玉,平洲器”,这句话在平洲当地乃至全国翡翠行业都流传甚广,但行业外的人却对这几个字背后的深意一知半解甚至知之甚少,想听听您的释义。
刘东:客观来讲,平洲是一个好地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材料,公盘有这么多,片料有那么多。
我认识的一些平洲玉雕师,在全国也是顶流,所以我喜欢待在这里,这里首先有好的材料,我作为福建人也很适应这里的气候和饮食习惯,所以在这里一待就待了5年。
南方+:您认为平洲如何借助翡翠、玉雕讲好产业故事?中国传统的玉文化如何赋能平洲翡翠发展?
刘东:首先要吸引人才。现在材料端我倒是不担心,但是要把这些材料变成产品甚至艺术品,就需要人才,这个行业缺太多人才。平洲距离广州太近了,交通又很便利,人才来平洲工作或生活都是很简单的,这是平洲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只是我们现在筑巢还筑得不够好,凤凰还未来栖。
现在我认识的有一些小年轻,能力都很强,设计理念也很好,但是他们刚刚出来,队伍很小,就是小工作室,但其实小工作室、小作坊也会有大前途。因为现在很多设计师产品都是代工,这里面的审美就已经产生偏差了,设计师的主观想法已经弱化了,有的时候设计图画得很好,实际做出来的产品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需要多在研发端、制造端引进拥有雕刻技艺的人才,扶持一批不做通货而是做设计师限量款、有独特性、有专利、有品牌意识的小工作室或小企业。这需要政府推动企业来帮助他们对接材料端、销售端的资源,给他们机会。
南方+:您认为当下平洲的翡翠产业有无发展的瓶颈?如果有的话,解决的最优路径是什么?
刘东:我觉得人才没进来,一切都没招,光有材料没用,材料毕竟是材料,能做出精彩的作品才是最关键的。
如果人才没被重视、不发挥作用,好作品没呈现出来,好故事没讲出来,好文章没写出来,好模特没戴出好珠宝来,这是不行的。我们还是需要创造一片滋养人才的土壤。
另外,要走通一些渠道破圈突围,不然只在行业里做再多的努力工作都没用。
南方+:作为中国四大玉器市场、国内三大缅甸翡翠玉器加工生产批发地、南派玉雕艺术发源地之一的平洲玉器珠宝特色小镇,在玉器产业近百年的发展中,已发展成为专业化、规范化的南海玉器文化特色经济产业集群,但与广东其他珠宝产业带一样,发展也面临着诸如产业大而不精、龙头企业、人才缺乏等难题,长远来看,您觉得平洲珠宝产业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刘东:我对未来是乐观的,根据我的主观意愿和想象,这个产业其实可以做得很好,因为文化是会滋长出来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平洲的手镯一天卖几万条,还不包括直播间的销量,你说这市场有多大?如果经济稍微缓和一下,中产阶级都人人戴玉器的话,市场有多大?每个女生超过20岁就开始戴珠宝的话,这个市场有多大?而且不同的场合需要佩戴不同的珠宝,这跟衣服是一样的。
但是我对进展的速度不满意,实际上我觉得本来两年就可以走到那个点了,但按现在的情况预测要走五年,太慢了。
平洲手镯加工生产现场。
南方+:您觉得这中间的问题是什么?
刘东:资源没整合好,产业的互动性不够,设计师跟顾客、企业的互动性不强,只有好的设计没有产品。
这个行业有敏锐洞察力的人太少了,很多人只求近利,不往长远看。有的设计师可能突然就说我做不下去了,就转行了,这多可惜啊。每丢失一个人才,对行业都是杀伤力,一个设计师不干了,他的团队就散了。
制造端现在的机器设备都很好,番禺珠宝精工制造、3D打印技术都很先进,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所以其实我们这一行业具备了井喷式发展的条件,只是真正的设计师、艺术家队伍不够强大,即使有,也不受重视,这个很可怕。人才太需要被重视了,谁掌握了设计人才,谁才有未来。
南方+:在人才的培养上,您觉得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需要做些什么?
刘东:首先要有伯乐,才能找千里马。只有有情怀、有眼光的人,才能发现艺术家。现在“艺术家”、假大师满街飞,如果没有真正发现人才的审美能力,看错人怎么办?发现人才之后,需要帮他们对接资源整合,必要时给一些资金支持。
我认为,珠宝是能制造神话的,只要这些有才能的人坚持做下去,有资金让他们坚持下去,做出来以后就不得了,所以说我对这个产业还是乐观的,因为毕竟我看到有人在坚持做事情。
文字/脚本:南方+记者 梅子仪 马华
出镜/主持:和利
拍摄/剪辑:陈俊彦 张文愿 苏凯钦 李育升
海报设计:吴颖岚 谭唯
统筹/策划:马华 和利 何伟贤
制片人:和利 马华
总监制:陈韩晖 赵兵辉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内容支持:和利探宝、宝创会传媒
特别鸣谢:平洲玉器珠宝小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