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劲风,在行业内外呼啸|广东珠宝产业一线走访录

南方+

■番禺篇

从广州市区向南驱车一小时左右,就可以抵达位于番禺区沙湾镇的沙湾珠宝产业园。产业园大门处,立有“番禺珠宝服装服饰产业园”“广州珠宝时尚产业创新中心”等字样,再往里走,可以看到绿草掩映中“湾区珠宝时尚产业数字创新谷”的标识。

某种意义上,这里可堪称中国乃至世界珠宝业的心脏。每天,数以万计的黄金、珠宝、玉石在这里被设计,被打磨,被雕琢,这是头脑的艺术风暴,更是对指尖技艺的顶级考验。

而集聚于此的企业和工厂,是组成这颗心脏的细胞,他们共同散发的能量,让心脏得以维持跳动。

本期,南方+邀请到三位番禺珠宝产业的企业主,分享他们在行业沉浮多年的心得体悟。三位嘉宾分别是:

广州爱菲图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科

力创珠宝(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 莫文权

广州天隆欣珠宝有限公司总监 戚赓

这三家企业和番禺珠宝产业的故事有不同的讲述方式:有的是国际一线大牌背后那双看不见的“能工巧手”,有的深耕银饰产品、IP产品一经推出便引爆市场,还有的扎根K金钻石镶嵌产品的研发制造,为多家头部品牌商提供研发生产服务。

故事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命运都在番禺交汇,他们都站在最前沿感受行业的温度,触摸行业的脉搏他们的故事,合写成番禺珠宝产业演变发展的篇章。而番禺珠宝产业的未来,就写在每一个他们的故事里

变化的劲风正在行业内外呼啸。这些番禺珠宝企业的掌舵人们,如何描述自身正在行走的道路?又如何擘画未来?对于行业,他们有最清醒的认知,也有着最深切的期待。

◎对话1+3

南方+:目前K金镶嵌的珠宝的需求日渐下行,作为一家专注精工镶嵌的制造商,您如何看待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公司是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的?

王科:每个行业都会有兴衰期。现在我们面临着经济下行,以及新生代消费观念的转变,珠宝行业是很艰难,但是怎样维持行业的发展?

如今的年轻消费者都很有主见,很有思想,他们对黄金、珠宝的认知不只是传统的“保值”,还是可以增加自己的个人魅力。

所以我觉得品牌商或生产商首先要创新,要在深耕的产品领域,把握住年轻人的审美观念,以新生代消费者为主,做一些贴近市场的产品,用产品说话。我认为珠宝行业就像服装行业一样,是不会没落的,只是要经历当下的阵痛期。

其次必须要在工艺上创新。珠宝不单单是钻石、黄金和宝石,还应该学习其它行业,找一些跨材质的东西,比如陶瓷、皮、不锈钢、钛,把这些材料融合在一起,生产多元的产品,适合不同群体去消费和佩戴。

我觉得现在不论是工厂还是品牌,都应该找这种出路,我自己的企业就在找这样的出路,并且已经看到一点苗头,应该会向好的方面发展。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层面,停留在传统就会被社会淘汰,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了,只有跟着这个节奏去找新的出路,工厂才能生存。但是快节奏不等于做次品,而是应该做一些有创意、有故事、有深度的产品。

南方+:据我们了解,爱菲图一直在给一些国际品牌代工生产,大家都知道这些国际品牌对于产品品质很挑剔。爱菲图在经营管理、工艺水平上是如何满足客户需求的?

王科:首先是要保护好品牌的专利,比如它的标识或者知识产权,保护好专业机密,这是重中之重。

第二,一线品牌所有的原创设计我们不能抄袭,要做到自身有定位,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至于他们对工艺的挑剔,是在工艺能够达到的范围里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理性的,不是无理的,这其实是对我们自身能力的锻炼。

第三,每个一线品牌都有它专属的标识或者形象,我们不能走偏,要专注品牌所给我们的东西,要有契约精神。

南方+:您认为珠宝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是设计重要还是工艺创新更重要?

王科:这两者其实就像鱼和熊掌一样,都重要。如果单有设计,没有工艺创新,这个产品就无人问津,所以我认为两者都要兼顾,是互相依靠的。

南方+:力创潮银20多年都在深耕银饰产品线,近期推出的“悟空”文创系列产品非常受客户青睐,您是否一直专注于IP产品开发?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您觉得您公司的核心优势在哪里?

莫文权:我觉得IP人物产品可以承载很多的个人情感,也能应用到好多传统工艺,所以我比较喜欢做这类产品。

最核心的优势我觉得是专心和用心,这个是最重要的。其实很多工艺,大家如果能够做到专注、专心、用心的话,很多人都能做得好,只是看你愿不愿意花这个时间去做,有没有这份热爱。

当然一些产品最主要的是神态,这是很难去描述出来的,讲求的是一种感觉。比如我们做一个孙悟空的形象,它是闭着眼睛的,你可以把它画成睡觉的样子,也可以把它画成在思考的样子,有没有感觉很重要。所以要有经验,要用心、诚心,一个东西做出来,它的神韵能让人一看上去就很舒服。

南方+:可以把这理解成工艺门槛?

莫文权:可以这么理解,确实它也是最主要的一个门槛。其实很多产品,不单单是做个外形出来,更多是要把多年的审美和认知融入进去。有很多东西是看不见的,没有一些经历和审美是做不出来的。

南方+:目前国内消费下行,银饰消费反而增长,年轻人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力创潮银是如何捕捉市场需求的?

莫文权:现在经济下行,很多人压力很大,也很浮躁,所以我觉得年轻人买饰品也好,珠宝也好,不单单是为了美,更多的是寻找一些情感寄托,汲取一些信心或者安慰,总之是能给他提供一些情绪价值,我觉得这会是一个趋势。

南方+:天隆欣是一家扎根K金钻石镶嵌产品研发的制造商,一直为多家头部品牌商提供研发生产服务。目前国际金价上涨,品牌商在研发需求上出现了哪些变化?

戚赓:现在出现了两大类型的变化趋势,恰恰也是在走两个极端。

一个是市场化的,偏向于通勤,因为毕竟品牌们面临着生存压力,“活下来”我相信是这几年品牌们主要的论调,所以它们需要一些产品,既有自身特色和品牌印记,但又不太过分,价格合理,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我们的工厂正在配合品牌做这方面的开发。

另一个是品牌化的,有差异化和识别度,因为品牌还是需要在艰难的时间里展现品牌的市场价值,希望在大浪淘沙过后大家还能记得住你。我们主要是从生产工艺上帮品牌解决那些创意产品的问题。

南方+:目前在天隆欣的业务中,出口代工与国内订单的占比是怎样的?在市场策略上,你们会否增加新品类的研发?比如培育钻石是一个新增长品类,年轻人的消费需求与习惯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产品与工艺上,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镶嵌会有哪些不同点?

戚赓: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以做外单为主,现在差不多七八成是外单,两三成是内单。

我们有在增加新品类的研发。其实早在四五年前,就有一些品牌主动找到我们来进行一些培育钻石品类上的合作。这几年,培育钻石业务比早几年好了很多,我觉得原因是培育钻石有效地降低了钻石的成本,但是又能跟钻石有一样的产品效果;同时通过这几年跟品牌的合作,我们也累积了一些研发经验,比如更多地选用多石头、大石头去体现培育钻石的价值。我觉得培育钻石已经是行业里一条不可忽视的赛道。

现在年轻人对于钻石的需求,第一是情感需求,第二是自我主张,就是愉悦自己,我认为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所以培育钻石能补充这个缺口,也就是说当年轻人自身没有那么大的消费力的时候,也能够买得起珠宝。

天然钻石跟培育钻石在镶嵌的手法、技术还有工具上,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它们的本质都是钻石。唯一的不同在于款式的设计理念是有所改变的,就像刚才王总说的,我们现在也在尝试多材质的组合;而在款式的设计上,最近也出现了异形视图的应用,也就是异形钻。

南方+:作为一家镶嵌制造商,为加强市场竞争力,是否会加大与上游原料商及下游品牌商合作?

戚赓:其实早在很多年前市场环境没有那么好的时候,行业里就已经有了“抱团”的说法。我们很早就开始跟上下游“抱团”。

跟上游“抱团”,我举一个例子。现在一些培育钻石的品牌主张环保理念,因为年轻人很喜欢这样。我们有一个深度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是培育钻石的生产商,他们在生产钻石时所使用的电力,百分之七八十都是风能发电。我们就用这个“噱头”在零售终端宣传和吸引客人,然后他们来直供我们的货。

跟下游的“抱团”,从去年开始,我们和一些大培育钻石品牌的合作慢慢深化到“ToC”业务,我们帮他们捆绑住客人,拿到更多的订单,这对于品牌来说一年可能省下大几十万元的人力成本。

南方+:在座都是番禺珠宝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想听一下你们对于番禺珠宝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期待?产业可能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王科:我没什么太大的期望,首先是要先保命嘛。其次,未来的产业必须要创新,必须要跨界合作,比如我们可能会跟一些IP合作,把珠宝运用在佩戴上,这个佩戴不是指佩戴珠宝首饰,而是可能在衣服的配饰或者其它配饰上做多元的创新。走传统是死路一条,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莫文权:实际上我觉得番禺珠宝最大挑战,特别像我们做工厂的,无论是建模造型还是手工制作,都非常地缺人才。因为做珠宝需要很多手工师傅,但是现在入行的很少,人才已经断层了。现在要去市场上请一些真正有手艺的师傅,非常难。我们现在也在培养人才,但是需要一个过程。

戚赓:确实,手艺人这一块对于我们珠宝行业来讲是个痛点,特别痛的痛点。

就拿您刚刚问的“设计与工艺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来讲,其实我觉得这些年设计部分工厂已经推进得很好了,但是在工艺上确实推得少了点。

我认为第一次创作是设计,第二次的创作是工艺,没有工艺的支持,一切都是悬停在空中,空中楼阁,落不了地。第三次创作当然是通过品牌再把它宣传推广出去。

现在人人都跑去学设计,但实际上我认为设计师是过于饱和了,我认为现在工艺、工匠才是真正需要被推广出去的。

我记得央视曾经出过一档节目叫《大国工匠》,我们珠宝行业在这方面却像是“编外”。但事实上,我不敢说百分之百,但是至少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国际品牌、国内一线品牌的产品都是在番禺做的,都是我们的老师傅们、老工匠们付出汗水做出来的,但是却没有人知道,我觉得这个挺可惜的。

所以我希望珠宝行业的工艺部分能够被真正意义上地宣传出去,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和认识到,原来工艺是门手艺,学了之后一生都受用,还能养家糊口。

王科:设计师身份包装得太华丽、太好了,一说到“工匠”很多人就感觉差一点意思,觉得没有“设计师”光鲜。

莫文权:也有一个原因是学设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没那么辛苦,学工匠是比较辛苦的,要有耐心,要吃得了苦。

我觉得设计没有什么传不传承的说法,但工艺有。因为设计是天马行空的,是无中生有的,而工艺却是一直流传下来的,而且还有创新,把多种工艺结合产生另外一种东西出来,所以我觉得工艺是更值得去推崇的。

南方+:最后一个问题,这么多年番禺这块土壤给各位带来了什么?你们希望从政府有关部门得到哪些帮助和支持?

王科:我觉得现在的市场有点乱了。比如珍珠的价格近两年升了好几倍,但其实就是炒作。比如我们内行人看,其实海水珠和养殖珠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珍珠,只不过一个长在海里,一个长在湖里。消费者要认清本质。

我希望能多一点利好的政策去支持诚信企业,这是我作为一个小个体企业主的心声。

莫文权:我是1997年来到番禺的,一直从事珠宝行业,也一路见证着番禺珠宝行业的发展。我特别希望政府能够有一些专门的学校去培养做工艺的人才,这样这个行业才会有新力量,融入一些年轻人的新思想,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戚赓:希望政府部门可以多多关注我们生产环节的民营企业,无论是政策,还是税务上的一些款项规定,都可以多提供一些帮助,让行业更规范,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同时给年轻人更多培训,招揽更多年轻人进入珠宝加工行业。

王科: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是“工字不出头”,其实我认为,“工字”能出头,你努力去干就可以了,就能养家,就能生活,是吧?

莫文权:很多人都是干工人出身,我们也是工人出身,不打工就出不了头。在国外做手艺是很吃香的,只要手艺成熟、过硬,你就能自己开个小门店做门小生意,就能有独立的生计。

特别是现在很多的工艺已经被机器代替了,所以做手艺的人更加少。

◎广东珠宝产业一线走访录系列

打开一扇窗,窥视珠宝的江湖(前言)

黎志伟:站在阳光下,没有秘密|广东珠宝产业一线走访录

刘文辉:向上走,无问东西|广东珠宝产业一线走访录

刘受松:制造与智造,“工厂佬”的新与旧|广东珠宝产业一线走访录

【文字/脚本】梅子仪 马华

【出镜/主持】和利

【拍摄/剪辑】陈俊彦 王萱

【海报设计】吴颖岚 谭唯

【统筹/策划】马华 和利 何伟贤

【制片人】和利 马华

【总监制】陈韩晖 赵兵辉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内容支持:和记文化传播公司、宝创会传媒公司

部分视频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马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