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结束,学生们迎来开学时刻,2024年秋季,惠阳区21万学生和1.7万教职员工平稳开学,步入校园进入新学期。全国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9月9日一场仪式感满满的活动,为获得“惠州市师德季度人物”“惠州市终身班主任”荣誉称号及“2024年退休教师”代表颁发证书,向老师们致以崇高敬意。
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惠阳区委、区政府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把让市民享有更均衡的教育资源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在一个又一个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纵深发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千万家。
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持续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遗余力促进教育均衡、详细规划优化教育布局、引进培优建强教师队伍……一所所新建、改扩建的亮丽学校,一批批优秀教师涌现,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见证惠阳区委、区政府对民生难题的回应,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体系。
惠阳区以丰富多彩活动充实学生校园生活。受访单位供图
坚持教育优先
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又是一年开学季。校园又回到了往日热闹的场面,教室里书声琅琅,操场上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开学思政第一课,击鼓明志、朱砂点痣启智慧等仪式,将所有新生的名字拼成校训……惠阳区各大学校用丰富多彩的开学仪式,帮助新生们完成角色转变,快速融入校园。
今年开学前,惠阳区各学校按照教育局统一部署,提前开展校园清洁、教室布置、教职工安全培训等工作,为新学期做好准备。新学期,各中小学校围绕校园反欺凌、反诈骗、交通安全、法治、奥运等各类主题开展“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积极的心态投入新学期学习生活。
近年来,惠阳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伴随项目、企业的落地,带来了更多新增人口,与之相关的教育等生活需求也水涨船高。
坚持教育优先,惠阳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学校建设步伐,增加优质学位供给,以一批批优质学校相继开办,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惠阳区持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2024年,惠阳区继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用于完善校园设施设备和基础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完成了全区所有学校校舍安全日常检查排查和维护工作,分级分类启动了对5所亟需改造的学校进行加固修缮,对6所学校的体育场地进行升级改造。
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惠阳区实现了100%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100%班级可使用数字教育资源“五个100%”全覆盖。
备受期待的惠阳高级中学新校区,如今在加快推进建设,现已完成一期工程施工许可证办理等前期工作,进入进场动工阶段。
此外,惠阳区主动与大亚湾区协商洽谈,共建共享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合作办学框架协议,通过开展区域协作,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将让两区的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办得更好,为两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
加强教育惠民
扎实办好系列民生实事
今年7月,来自伯恩光学的黄杰和贝特瑞公司的陈能华都接到了好消息,作为惠阳区企业人才,根据惠阳区出台的高层次人才和企业人才子女优教服务政策措施,他们的孩子们享受入学优待,获得了就读公办学校的机会,让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收到消息的时候松了一口气。”黄杰说,“孩子上了一年的私立学校,今年公司主动提醒我们有相关人才政策,我们就提交了表格申请。整个流程非常简单。”
伯恩光学李昉蕾是这件事的经办人。“政府部门主动向我们介绍政策。”李昉蕾说,“我们公司有几万员工,入学需求还是很大的,人才政策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可以安心的工作。对企业留下人才,全心发展业务有很大帮助。”李昉蕾说。
惠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民生工作,将多项教育事项列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
今年,惠阳区进一步简化优化报名材料,对于特殊家庭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的证明材料首次采取由学校跑腿代办的模式,帮助群众轻松办理入学工作。
为了让孩子们安心上学,惠阳区教育部门积极做好后勤保障。
从2023年3月1日起,惠阳区第七中学(下称“惠阳七中”)的学生们迎来了专线公交。
惠阳七中及附属小学位于淡水街道迎宾大道外侧,于2022年9月投用,总体办学规模54个教学班。因为是新建学校,周边道路正不断完善中,且该校离城市中心区较远,公交出行相对不便。为此,学生多由家长接送,这让家长费时又费力。
为解决这一难题,惠阳区教育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立即行动,征集学生信息进行汇总,根据学生出行的特点,开通了校园公交专线,让学生上下学在学校门口就能坐车,更加安全、便捷。
今后,为继续解决好学生上下学距离远和乘车难问题,惠阳区教育部门还与交通运输部门进一步磋商,对开通秋长至永湖、良井、平潭接送学生的公交专线进行调研。
护航学子健康成长。惠阳区持续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切实保障师生食品安全,确保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切实维护好校园师生“盘中餐”;全力推进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加大学校直饮水覆盖率和强化水质检测,解决了师生饮用水安全问题,让学生喝上“放心水”。
鼓励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惠阳区教育部门推动丰富校内课后服务活动内容,开展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以及拓展训练等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进一步降低校内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减轻家长负担,通过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解决家长后顾之忧。2024年,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得到明显提高。
打造教育共同体
构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新格局
加快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组建以城区优质学校为牵头学校的12个“1+1+N”城乡教育共同体;推进“城区1+15”、北片区、西片区3个教研联盟;持续推进省级、市级“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建设……聚焦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惠阳区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今年,惠阳区将让市民享有更均衡的教育资源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今年重点工作。
以12个“1+1+N”城乡教育共同体为载体,惠阳区全区所有乡镇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共建结对,辐射学生8万余人。
制定制度保障共同体发挥最大效用,惠阳区出台共同体考核评价办法,城区优质学校与成员校实行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考核捆绑的管理模式,不断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乡学校共进共促。牵头校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项目协作,对成员校教育教学工作给予引领、指导和帮扶,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镇学校,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学校师资、管理、质量、文化等方面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整体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2024年,共同体内学校师生在省市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多达上千人次。
此外,惠阳区还成立教研联盟、推进集团化办学、探索乡镇小学一体化管理,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构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新格局。
如今,惠阳区“城区1+15”、北片区、西片区3个教研联盟内学校经常联合开展学科考试、教学教研、课程资源和质量评价等,实现镇乡学校教学教研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
惠阳区11个幼教集团正在推进中,将实行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集团成员“办园条件同改善、规章制度同完善、园务管理同规范、教师队伍同提高、保教质量同提升”目标,进一步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
在乡镇小学一体化管理探索方面,试点已展开。组建以沙田镇中心小学为主体,沙田镇域内7所公办小学为成员的学区,统筹管理全镇各校区的人、财、物等资源,一体化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学区内各校区共同发展,全面提升。
强化队伍建设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师资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惠阳区崇文重教的传统绵延不绝,尊师重教的情怀一脉相承。
在惠阳区,一万七千多名教师服务于339所学校、幼儿园,为二十多万学生家庭点亮未来希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惠阳区持续行动中。
他们,身体力行践行着师者的责任与担当。有的教书育人默默耕耘几十年;有的用热血青春书写教育新篇章;有的奉献自己点亮乡村教育星星之火;有的用创新与激情展开城市教育探索之路;有的从大学讲师转为高中教育的践行者;还有的奔赴千里之外传道授业解惑……
从师德建设、教师培训、“青蓝工程”到 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大力培育“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惠阳区一项项政策举措的出台落实,推动教师队伍量质齐升。
引进人才壮大教师队伍。2022-2024年,惠阳区招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事业编制教师共1475名,其中引进高层次人才(研究生)120人。
惠阳区注重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提升,教育科研成果丰硕,2024年至今,惠阳区共实现课题开题124项,同比上一轮增加近10%。在第四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惠阳区取得突破性成绩,共有17名教师获得全省二、三等奖,占全市的28%,其中8人获本学科全省前10名,占全市的29%。
加强培养培优建强教师队伍。惠阳区在全市范围内首创“1+N+N”教师专业素质均衡化模式,将全区所有公办乡镇学校教师纳入到10个共同体同生共长,将共同体与教学教研联盟“双平台”进行有机融合,实行异地师徒结对、异地跟岗锻炼等帮扶项目,由核心校在德育管理、教学教研、理论研究和师德师风等方面给予乡镇学校引领、指导和帮扶,推进城乡学校在教师成长上的共进共促。
2024年,惠阳区首次增加了“名书记”工作室,现已成立名教师、名班主任、名书记(校、园长)工作室共84个,入室学员共914人,工作室覆盖到各乡镇中心小学或中学,与乡镇协同培养名师后备力量,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以“三名”带徒研修的方式周期性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与市教育局“头阵计划”协同开展,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此外,为全方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惠阳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启动,组建30名优秀教师组成的惠阳区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宣讲团,面向全区教师开展巡回式宣讲,激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师德师风,增强广大教师树立做“四有”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同时,不断加大规范监督工作力度,建立了39个师德师风监督组,实现公办学校师德师风监督组的全覆盖。
惠阳区通过一系列的新强师工程措施,使全区师资力量有了显著提升。一批批优秀教师的涌现,为惠阳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提升综合实力
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强国必先强教。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
惠阳区持续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惠阳区从小学到高中全面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惠阳各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加强思政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开展好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和跑操运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特色学校建设正成为惠阳区中小学提升内涵的重要内容。
作为将军故里,惠阳区红色文化和国防教育资源丰富。惠阳区用好当地资源,丰富国防教育活动形式,聚焦阵地建设、军校课堂、红色研学等方面,积极打造国防教育示范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4年新增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学校”1所,目前,全区共有“国防教育示范学校”2所,分别是惠阳中山中学和惠阳叶挺红军中学。
惠阳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功能,多部门联动,持续强化法治教育工作,学校法治副校长配备率达到100%,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现共有依法治校示范校市级以上共3所,其中2024年新增省级1所(广东惠阳高级中学)。
惠阳区大力推进校园足球运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氛围。受访单位供图
持续打造“足球进校园”等特色品牌活动,今年,惠阳区有4所学校入选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占全市22%。截至目前,惠阳区共有16间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文化”已经成为不少学校的名片之一,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孩子爱上了足球运动。
除了足球,惠阳区积极推行各类体育、艺术和科技创新等“一校一品牌”特色创建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目前共有市级以上各类特色学校43所。
如今,正是惠阳区“破局求变 开启新局”,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惠阳教育紧跟节奏,为改革和发展蓄能,加快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千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进,汇聚成温暖而强大的力量,将共同托举起惠阳教育更璀璨的明天。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