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这片地都是我爷爷种的石硖龙眼树,陪着我和我的父亲长大。” 80多岁高龄的澳门乡亲高镇基指着门前屋后的三棵龙眼树说,“这几棵是我种的,树龄也就三四十年。每年六七月份,我的女儿外孙都会回来摘龙眼。”
西罟龙眼文化节上参加比赛的龙眼。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几棵龙眼树,承载了三代西罟步村人的乡愁。
将时针拨回到解放战争以前,高镇基的姑姑只身一人赴香港打拼谋生。那时,生活物资紧缺,高家的房前屋后被爷爷种满了龙眼树,一眼望不到头,家里指望着,丰收季能带来一些经济收入。高镇基的姑姑也很争气,每年都会往家里寄送3至4次“家用”。“逢年过节,她也经常回家看看我们。” 高镇基说。
在高镇基的记忆里,每逢6月至7月龙眼丰收季节,姑姑都会带石硖龙眼回香港。一起塞进姑姑行李箱的,还有家中陈化的龙眼叶茶。“这些不仅是家乡特产,更是姑姑在香港只身闯荡留住的家乡味道。”高镇基说。
西罟步村村史文化传承体验馆。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我们小时候没有条件喝茶叶,龙眼叶茶就是唯一的选择。” 高镇基说,在改革开放前,西罟步村家家户户的厨房都存有陈化的龙眼叶茶,这就像刻在西罟步村人心里的忘却不了的记忆。
如今,或许年轻一辈鲜少有陈化龙眼叶茶的习惯,但是每逢西罟龙眼节,一大批港澳乡亲带着亲戚朋友回乡摘龙眼。对于高镇基一家而言,除了过年,摘龙眼的季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光。
“即便我的外孙是在澳门出生长大的,他对西罟步村还是很有感情。自小就回村摘龙眼,就像农家乐一样,年年都回来看看。我经常也摘自己种的龙眼到澳门,送过去给那边的亲戚朋友。”高镇基说。
西罟脆肉石硖龙眼就像一缕缕乡愁,它从爷爷的龙眼树,塞进了姑姑的行李箱里,又从高镇基的龙眼树里长出来,重新回到了高镇基的外孙手上。
西罟步村有一些龙眼树的树龄超过50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盛夏至,龙眼熟。高家三代团聚的时刻,又到了。
相关阅读: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艳春
【通讯员】 董菁菁
【摄影】叶志文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