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漫过连绵的“西江肉桂走廊”,空气中飘扬着辛香馥郁的气息。作为中国最大的肉桂种植区,肇庆市高要区日前发布了广东新业态首个“小红村”培育计划。位于铁岗社区的屋顶咖啡,网红博主们品尝肉桂咖啡,现场手机直播。
作为热带香料,肉桂有着浓郁辛辣的独特芬芳。肉桂树浑身是宝:桂皮入药,桂叶榨油,咖啡面包加一点香气扑鼻,就连可乐也少不了这味灵魂调料。产自肇庆深山的肉桂,更是皮厚油丰、品质上乘。
小小的肉桂,如今带动综合产值超50亿元。100个广东特色产业,今天走进高要肉桂产业,探寻背后的县域振兴密码。
添加了肉桂调料的咖啡受到很多年轻人喜欢。南方+记者 张令 摄
“客流量高峰时有3000人左右,每天可以卖出七八百杯咖啡。”屋顶咖啡负责人刘小婷介绍,店内不少咖啡和甜品系列,都添加了本地生产的肉桂粉。
据统计,2025年高要肉桂种植面积70.05万亩,年产桂皮14.46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52.5亿元,主要出口中东、北美、东南亚等地。一张张风靡海内外的“东方树皮”如何富民兴村?
构建高要肉桂全产业链,成为破题密码。高要肉桂的口感偏柔和,适宜作为食品调料使用,是星巴克、李锦记等大型饮料食品企业采购的重要原材料。这些企业一旦用惯了高要肉桂,便形成了独特的风味记忆。
在高要区河台镇双保村,3000多亩的肉桂规模化种植基地,采用“统一品种、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回购及加工”的种植体系,亩产可增收23%,年产两万斤桂皮。双保村村委会副主任卢肇平向记者表示:“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肉桂,每年增收2万—3万元”。
高要区规模化的肉桂种植基地。南方+记者 张令 摄
提升肉桂产品的附加值,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一张桂皮简单切割后,以原材料形式出口,利润只有1%—2%,若加工成肉桂粉等成品出口,利润高达50%。
裕丰农副产品加工厂厂长何国明介绍,肉桂加工品主要出口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伊朗等,出口占比近九成,“今年销售额预计突破3000万元。”
这两年开通的桂山路,更是打通了高要肉桂出山的“最后一公里”,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实现“点桂成金”。曾经肩挑背扛的桂农,如今骑着三轮车将桂皮、桂叶运下山,运输效率提升了3倍。
从五百年的种植传承,到五十亿元产值的现代农业产业。高要区用一片肉桂叶,连接全球大市场,写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更是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最好答卷。
相关阅读
你吃过郁南无核黄皮吗?来自广东的特色水果产值超80亿元|粤来粤好百千万
出品:南方日报经济新闻部乡村振兴工作室
策划:陈枫 王海军 林焕辉
统筹:彭琳 李细华 赵进 张西陆 吴帆
出镜:彭琳
脚本/文字:王焌鑫 彭琳
编导/拍摄:张令 卢逸轩
剪辑:李志颖 何志豪
设计:潘洁 谭唯
运营:丁晓然 尤立川 叶永康 朱丽颖
鸣谢:肇庆市高要区融媒体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