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经验启示录③:解码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密码”

南方+

编者按:

2025年,“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进入三年初见成效之年,佛山市南海区与茂名市电白区对口帮扶协作也来到第三个年头。

携手两年间,南海与电白以“引新提旧”为路径,在产业协同、文旅融合等多领域深度合作。佛山南海(茂名电白)产业转移合作园成果丰硕,截至2024年12月,25个项目签约,计划投资超31亿元,14个项目落地,投资额达25.43亿元。南海的演出经济、“反向飞地”等发展模式,正为电白突破发展瓶颈提供新思路,助力书写区域协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百千万工程”迈向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茂名市电白区与佛山市南海区的对口帮扶协作迎来新阶段。近日,电白区委宣传部与南海驻电白帮扶工作队率调研组走进南海,深入千灯湖音乐秀场、协同创新产业园等地,探寻产业发展密码,为两地深化结对共建、推动电白产业升级谋篇布局。


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实践中,南海区丹灶镇以罗行艺术墟、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为支点,撬动起人文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双重活力。这些实践不仅为南海注入新动能,更为电白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从艺术活化空间到运动赋能生态,从文化IP孵化到集体经济创新,南海的经验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电白勾勒出发展新图景。

艺术乡创激活乡村

从“空心墟市”到“艺术聚落”的空间革命

罗行艺术墟的重生,本质是一场“空间叙事”的创新。这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岭南墟市,曾因竹编产业衰退陷入沉寂。南海的破题之策,在于以“艺术”为媒介重构人与空间的连接——通过引入彭宇、向阳等艺术家驻留,将旧粮仓、老民居改造为罗行艺术馆、徐岚工作室等艺术场域,植入《星空之约》《词语森林》等沉浸式装置,使百年街巷变身“露天美术馆”。这种“艺术针灸”模式,不仅留住了墟市的岭南建筑肌理,更通过每月主题墟日、年度“墟游记”大墟等活动,将竹编非遗、文创市集、跨界艺术展演有机融合,形成“传统墟市+当代艺术+在地文化”的复合生态。2024年国庆黄金周,罗行艺术墟以15.3万人次游客量、1560万元旅游收入,证明了艺术对乡村流量的虹吸效应。

电白可从中汲取灵感,选取沙琅江沿线古村落、博贺渔港等具有文化辨识度的空间,借鉴“文产特派员制度”,引入艺术家团队开展“微改造”,邀请艺术家以沉香为元素创作装置作品,同步开发香道体验、沉香手作等业态,让乡村从“空心化”走向“艺术化”,重现罗行墟“艺术与生活共生”的活力场景。

生态运动重塑场景

从“湿地保护”到“流量引擎”的价值重构

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的突围,在于将生态保护与运动经济深度绑定。丹灶镇以64平方公里环岛湿地为基底,构建“堤外水上运动、堤上休闲骑行、堤内人文体验”的立体场景:引入赵晓俐浪速赛艇俱乐部、克利伯航海文化中心等品牌,打造龙舟训练基地、半程马拉松赛道、丛林探险营地;依托42.3公里环岛绿道,举办广东省定向公开赛、氢能骑行等赛事;联动大藤水岸公园、陶瓷文化科普驿站等节点,形成“运动+科普+艺术”的复合体验。这种“生态场景化、场景IP化”的策略,使金沙岛从单纯的湿地公园升级为大湾区户外休闲运动地标。

与此对照,电白的水东湾海洋公园、寨头湿地公园等生态资源同样禀赋优异,可打造“蓝色海湾运动带”。在水东湾引入帆船、帆板等水上运动项目,沿晏镜岭—中国第一滩海岸线规划滨海马拉松赛道,配套建设骑行驿站、星空营地;结合放鸡岛生态资源开发潜水、海钓等高端产品,同步举办“南海开渔节”等活动,将生态价值转化为流量价值,形成与金沙岛遥相呼应的运动经济格局。

文化IP驱动消费

从“节庆经济”到“品牌矩阵”的能级跃升

南海的文旅破圈,离不开精准的IP孵化与品牌运营。罗行艺术墟以“墟市+艺术”为核心IP,通过《人民日报》报道,收获720万人次点击量,成为“人文经济学”标杆;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则以“户外生态+国际赛事”为卖点,打造“金沙户外”区域公共品牌,联动国际IP形成矩阵效应。更值得关注的是,南海将罗行经验升级为全区“好墟撼”计划,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

电白需强化“冼夫人文化”“疍家文化”等核心IP的体系化运营。以冼夫人故里为载体开发沉浸式实景演出《冼太传奇》,设计“冼夫人文化研学路线”;在博贺渔港推出“疍家文化周”,结合开渔仪式打造“南海渔歌”音乐IP,通过短视频发起话题挑战。同时借鉴“好墟撼”计划,推出“电白好墟市”品牌,整合沙琅米市、霞洞番薯墟等传统市集,植入艺术展览、非遗工坊等新业态,构建“一镇一墟一IP”的格局,让文化IP成为消费增长点。

集体增收机制创新

从“资源零散”到“利益共享”的模式升级

南海的乡村振兴,始终贯穿“共建共享”理念。罗行艺术墟通过“艺术家+村民+政府”三方协作,让村民以房屋入股参与艺术空间运营,共享收益;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推行“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村集体以土地入股获取分红。

电白可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在沙琅镇,引导村集体以沉香种植基地入股文旅企业,开发“种植—加工—旅游”产业链,村民获多重收益;在麻岗镇,依托温泉资源成立村集体旅游合作社,引入专业团队运营民宿,村集体占股分红。同时借鉴丹灶“文产特派员”试点,引入乡创团队与村集体共建“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通过专业运营提升资源溢价,让村民在文旅发展中成为直接参与者与受益者。

从南海的实践可见,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以创意激活存量、以IP创造增量、以机制共享流量。电白若能将南海的“艺术基因”“运动基因”“品牌基因”与自身的“海洋基因”“非遗基因”深度融合,必将在文旅版图中开辟出一条“生态美、文化兴、百姓富”的特色路径,让乡村成为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向往之地。

撰文:苏斯铭

图片:受访者提供

相关链接:

南海经验启示录①:电白如何借鉴“演出经济”营造城市“网红”?

南海经验启示录②:探索产业协调发展新路径

编辑 李阳诗
校对 裴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