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咏瑾
人类的矛盾之处就在于,上一秒还在为AI像人而惊喜,下一秒就开始为人像AI而烦恼。
近日,“原创内容被误判为AI创作”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有好事网友反手将传统名篇《滕王阁序》《荷塘月色》送上AI检测的照妖镜,结果也被判定为“AI创作成分过高”,引发大家惊诧:难道王勃和朱自清也是AI创作爱好者?
笔者在写这篇评论时,为求真实可信,也用AI检测工具(朱雀大模型)检测了一下《滕王阁序》《荷塘月色》,结果显示AI创作的可能性为零;为证明检测工具不是因为这两篇文章上了热搜而有意更改结果,笔者又随机挑选了《岳阳楼记》《背影》进行检测,结果依然为零,足以说明不同AI检测软件之间存在较大的判定偏差,间接证明了目前市场上的AI检测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规范的统一标准。
原创内容被AI检测误伤这一现象,日益成为学术界及文化创作界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公众经历了不久前AI功能的大幅跃升导致的应用“狂欢”后,许多用稿平台和高校纷纷对AI创作开始说“不”,核心原因一是为了维护“人类原创的尊严”,二是AI所独有的编造事例的“幻觉”弊端,极易引起公共传播的谬误。
这一问题的核心,则是我们怎么来看待甚至界定AI创作的合理性,说得通俗一点,有必要对AI创作一票否决、喊打喊杀吗?
一、人机创作的边界愈加难以分清
AI创作,是在海量数据训练下,总结出人类创作的共性并无限地模拟逼近。
这些共性,包括创作中符合大众认知的起承转合,我们称其为“逻辑”;亦包括大量人类习惯性的用语,我们称其为“修辞”——注意到没有,AI唯一不可取代的,则是“思想”,所以我们常说,AI是没有“心”的。
试看AI版本的“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判断一篇文章生成的逻辑和用词习惯,越是缺少“属于人类千姿百态的瑕疵”,检测软件就越容易简单粗暴地一锤定音,“你”是“你”,可“你”又不是“你”,于是知识生产就这样陷入了自证的“陷阱”。
以学术论文为例,由于天然地需要引用前人观点,以及注重强逻辑的行文构架,于是成为了AI检测极易误判的重灾区。
论文以外的其他文体也不能幸免,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学习”,大语言模型会朝着越来越逼近真人的方向发展,整体语言风格也会越来越像“真人般随性”,人机创作的边界愈加难以分清,最终AI将解锁全人类所有的创作方式、并产生巨大的“压强差”优势。
这种情况下进行严格的AI检测,最终产生的误差则是可以想见的大于鸿沟。而AI检测的最终发展趋势,不仅是以AI之矛攻击AI之盾,本质上也是以人类认知之矛攻击人类认知之盾。
二、一味严防死守只能是“画地为牢”
如何正视这一问题?
一味严防死守,在几千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代已证明绝不可取,所带来的只是人类创作探索边界的不断坍缩,最后迹近“画地为牢”。而且,放大至历史的线性发展来看,接触AI、排斥AI、拥抱AI、再反思AI……潮汐状的事物发展认知规律,符合人类接受一切新兴事物时的矛盾心理,从火器到礼仪、从医药到光电、从铁路到现代金融……概莫能外。
现阶段人们对AI创作的审慎,是一个必然会经历的历史发展阶段。试从未来的宏观发展中反躬自省地打量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一切,人类作为一个群体的成长目标,永远是成为更为完善的“自我”,反省是美德,而过度的自攻自伐则陷入某种偏执而不自知。
要突破这一思维藩篱,我们应明晰创作的核心价值:一在思想生成,二在信息传递。
在前者的范畴中,我们必须极大地尊重和保护富含思想的原创,这关乎人类文明的重心是否偏移;后者的框架下,在有效防止AI虚构事例的基础上,不妨鼓励采用AI高效能地创作,以达到大数据引用充分、信息传播迅速的目的。
因为AI而封笔的数位知名老作家,本身早已奠定了自己作品的思想性,大可不必担忧在AI创作前败下阵来,期待着你们的早日复出。
三、用“思想含金量”取代“AI相似度”
其实,技术变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面对AI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构建的,是动态的评价体系,即评价作品的核心应该是“原创性贡献”的大小,而非一味地琢磨“语言风格”是否更接近人类。
只有用“思想含金量”取代“AI相似度”,让AI作为取代冗余书写的有效工具,我们才谈得上“真正地驾驭了AI”。
反之,如果不经思考,一味依赖AI写作带有爽感的“捷径”,成为电子思索的盲从者与传声筒,并试图“愚弄”更多的读者,对于这种反被AI驾驭的“垃圾产出”,当然要给予严厉打击。
而当人机混合创作已成定局,如何防止AI滥用?原创的知识产权边界应如何划定?不能放任AI野蛮生长,急需社会研究领域不断探索,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并逐步出台相关管理规范。
其实,比防范AI更重要的,是培养不可替代的审美判断力。部分学术机构与文化刊物与其将作者使用AI当作洪水猛兽,不如引导创作该如何正确使用AI:什么样的情况下AI有助于写作,而什么情况下则是有损于思考进程。
因为AI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一部分,如何才能不被AI反制,关键在于人类本身的认知应该不断地加快发展。“反者道之动”,当我们试图从古老的典籍中去寻找智慧,会发现相似的困惑早就以不同的形式循环往复地出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中国古代最为博大精深的字眼“道”,亦即事物发展规律,拆解来看,就是代表思想和认知的“首”处于“走之旁”上,亦即规律来自于思考不断的行进。
现在我们对AI及一切新鲜事物的看法,与10年之后、50年之后、100年之后一定大有不同,以后的信息交互甚至有可能脱离文字、通过意识达到瞬时的沟通,人与AI将实现的远不仅是纸面意义上的融合(见本专栏前作《脑机接口:“意念浪潮” 奔腾而至》)。现在我们对AI的困惑,在彼时的发展中,也许根本不成其为一个问题。
“循道而行”——在不断发展中直面挑战并积极应对,是解决包括AI在内一切暂时性难题的终极之道!
大家点评:
当前AI检测误判频发,暴露技术标准混乱与人类创作独特性间的矛盾。应正视AI工具属性,构建以思想原创性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规范中探索人机协作路径,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认知陷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永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