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校观察|集团化办学如何催生东莞十三中思政一体化育人新格局?

教育莞家
+订阅

阳春三月与暮春四月,两场重量级“思政一体化”活动在东莞市第十三高级中学接力绽放。3月25日,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育集团以“展演-汇报-论道”三维进阶模式,系统呈现集团化办学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4月23日,东莞市集团化办学沙龙再次落地于此,东莞教育人齐聚一堂,共探思政一体化改革创新路径。

相关链接:

集团化办学探路思政一体化,东莞十三中研讨活动解码协同育人

贴着中国大地践行思政教育!东莞集团化办学沙龙聚焦思政一体化改革创新

这两场承载着时代教育命题的盛会,不仅是东莞十三中大思政教育的高光时刻,更折射出集团化办学为学校发展注入的强劲动能。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宏大叙事中,这所学校如何打造自己的思政教育品牌?让我们一同探寻其背后的奋进密码。

一部出自高中生之手的思政情景剧

舞台上,战火纷飞的场景里,“爷爷”浴血奋战;改革开放浪潮中,“爸爸”毅然投身商海;新时代的实验室中,“孙女”专注于航天科研……4月23日,在东莞市集团化办学沙龙的现场,东莞十三中高一(5)班学生带来的课本情景剧《三代人的信仰》,以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带着观众穿越时空,见证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这部由学生自导自演的情景剧,不仅两度亮相重量级活动,更作为特色展演示拉开了此次沙龙的序幕,成为东莞十三中思政教育的亮眼名片。

 课本情景剧《三代人的信仰》在集团化办学沙龙活动现场展演。

课本情景剧《三代人的信仰》在集团化办学沙龙活动现场展演。

“思政一体化核心目标是铸魂育人,节目的想法是通过小情景小片段呈现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伟大飞跃的进程,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与使命担当。”高一政治教师刘永胜介绍说,这部情景剧的诞生源自一场比赛。为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及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创作能力,学校政治科组面向高一、高二年级政治班学生开展了课本情景剧比赛活动,鼓励学生以政治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时事热点或社会现象,进行剧本创作和表演。

从创意到成品,《三代人的信仰》凝聚着师生的心血。作为节目编导的学生唐琪轩回忆,创作灵感源于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感悟,“我想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小见大展现时代变迁。”团队深入研究党史资料,从重要历史事件到政策变革,从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到精神风貌,都进行了细致梳理。在反复打磨中,他们选取爷爷、父亲、孙女三代人身份的转变,突出“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的内核。排练过程中,老师全程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剧本内涵,打磨故事细节,优化舞台表演。

 课本情景剧《三代人的信仰》在集团化办学沙龙活动现场展演。

课本情景剧《三代人的信仰》在集团化办学沙龙活动现场展演。

参演过程,也成为学生们成长的课堂。剧中饰演“孙女”的林宛钰坦言:“最初对‘信仰’认知模糊,但在排练中,我感受到它是祖父的牺牲、父亲的奋斗,也是我们这代人的探索。表演让我学会用真情感染观众,更让我思考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扮演“爷爷”的苏俊航则表示,通过角色塑造,深刻体会到先辈的奉献与时代改革的艰辛,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投入比赛的过程,就是一段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和伟大历史业绩的过程,他们在情境中感悟,在体验中升华,新时代青年的荣誉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在其中不断增强。”刘永胜老师认为,这不仅是一次情境化教学的尝试,更让学生们真正将思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多纬实践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

从高中生自导自演的《三代人的信仰》情景剧惊艳亮相,到两场高规格“思政一体化”活动圆满举办,东莞十三中在思政教育领域的亮眼表现,背后是其精心构建的思政一体化育人模式。这一模式从顶层设计着眼,以多维实践为路径,在集团化办学的助力下,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在思政教育顶层设计的蓝图中,党建引领与教研协同是两大基石。通过组织各类跨学段、跨区域的教研活动,开展名师送课、专家讲座,学校依托广东省杨永社名教师工作室,努力实践跨学段、跨区域思政教研一体化,构建起纵向贯通初中、高中、大学,横向联动珠三角、粤西、粤北的教研网络,为一体化育人打下坚实基础。

 依托广东省杨永社名教师工作室,学校邀请专家为思政课教师召开专题讲座。

依托广东省杨永社名教师工作室,学校邀请专家为思政课教师召开专题讲座。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资源整合是东莞十三中思政教育的一大亮点。4月9日下午,东莞十三中高一(1)班的同学们走进长塘社区,围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身边,听他讲述基层群众自治的“门道”——公示栏里贴的不仅是财务报表,更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明白账”;旁边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则能把群众的所需所想传递到立法机关。这是一场开在社区的思政实践课堂。

 东莞十三中学生在长塘社区上“行走的思政课”。

东莞十三中学生在长塘社区上“行走的思政课”。

“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现场亲耳听、亲眼看,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跃于眼前,这样的体验与方式令人难忘、印象深刻!”一位学生在实践笔记中感叹,课本上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由此转化为了真实可感的现实场景。

学校积极拓展思政课时空场域,邀请大朗“最美医生”和东莞“优秀检察官”走进校园,以其亲身经历开展职业故事分享活动;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益结合,通过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社会调研,讲好“行走的思政课”。“当我们在讨论‘思政一体化’时,实质是在求解价值观培育的连续性问题。”校长杨永社指出,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场域,是通过“认知浸润-情感共鸣-行为养成”三阶育人链确保价值观培育的连续性,也正是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本质。

 东莞“优秀检察官”走进校园与十三中学子面对面交流。

东莞“优秀检察官”走进校园与十三中学子面对面交流。

除此之外,学校还注重统筹全局,优化育人体系。引入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特色文化活动,形成“科学+、生涯+、创客+”等课程体系,让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以“铸魂党建”为引领,推动推进学校新模态、教师新心态、学生新情态、课程新样态的“四新”发展,构建起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东莞十三中“翻山越岭”红色意志行体验活动。

东莞十三中“翻山越岭”红色意志行体验活动。

多举措的协同发力下,东莞十三中政治科组先后获评“东莞市品牌学科”“东莞市首批‘品质课堂’实验教研组”,学校的思政教育品牌也得到了进一步擦亮。

集团化办学重塑学校发展基因

东莞十三中在思政一体化建设上的突破,更深层次上,是集团化办学系统性赋能的显性表达。作为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育集团的核心成员校,其发展轨迹清晰勾勒出集团化办学从理念融合到基因重塑的深层逻辑。

2019年7月,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育集团成立,“文化立校、课程兴校、协同发展”的宗旨为十三中埋下了优质教育的种子。2022年8月,东莞市第十三高级中学成立并加盟集团。作为东莞市首所从创办伊始即纳入集团化办学的市直属高中,十三中借助“名校+新校”模式,将办学成长周期压缩在“一年立项、两年立文、三年立品”的快车道上。依托“共建、共培、共研、共享、共控、共赢”的“六共”原则,学校完成了从管理机制到育人体系的深度变革,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在规模化、数字化、课程化、绿色化、特色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24年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育集团也获评广东省第一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

与此同时,在思政教育方面集团“以大中小贯通为轴、以思政课程化为圆心、以课程思政化为径”的立体化思政育人模式,为十三中破解“碎片化教育”难题提供了解决策略——通过跨学段课程衔接、跨区域教研联动、跨学科资源整合,将思政教育从单一课堂拓展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系统。

正如松湖莞中校长柴松方所言:“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的物理整合,而是教育理念的化学融合;思政一体化不是机械的课程叠加,而是育人体系的系统重构。”通过课程体系贯通、教师队伍协同、评价机制创新,集团化办学为思政一体化提供了独特优势。植根于集团化办学土壤,也让十三中在思政教育上一次次不断突破创新。

小窗口窥见大生态。可以说,今天十三中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正是集团化办学为学校全方位赋能的重要缩影。从思政一体化建设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十三中与集团在理念共通中凝聚育人共识,在资源共享中提升办学质效,在发展共荣中绘就区域教育协同新图景。

撰文:毛敏 林群贤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