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爷爷曾历经长征、浴血奋战,迎来了国家的和平发展;乘着改革开放东风,爸爸抓住时代的机遇,开办工厂投身市场经济建设;迎来新时代,年轻一辈加入航天科研,带着梦想迈向星辰大海……这是在4月23日东莞集团化办学沙龙上,由东莞市第十三高级中学高一(5)班学生带来的课本情景剧《三代人的信仰》。
一幕情景剧就是一个思政小课堂。在巧妙的剧情安排下,课本情景剧《三代人的信仰》通过祖孙三代的经历,带领现场观众重温了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拉开了2025年东莞市集团化办学沙龙第二期活动的序幕。
围绕着“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推进思政一体化的改革创新”的主题,4月23日,来自东莞市各中小学校的教师、校长及高校教育专家,齐聚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育集团东莞市第十三高级中学,通过特色展示、主旨报告、圆桌论坛等形式,共同碰撞教育思想,分享真知灼见。
思政实践亮风采:
六大举措构筑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
“思政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灵魂。当前,集团化办学为思政一体化提供了独特优势。”在活动致辞中,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校长柴松方指出,集团化办学背景下,通过课程体系贯通、教师队伍协同、评价机制创新,思政一体化发展有了丰厚的土壤。
据介绍,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育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文化立校、课程兴校、协同发展”为宗旨,通过“文化融合”“机制建设”“课程驱动”“教研联动”四个途径,实现各成员校的管理、课程、师资、评价等四大板块的完善和内生发展,更在思政教育领域探索出“以大中小贯通为轴、以思政课程化为圆心、以课程思政化为径”的立体化可持续发展模式。
作为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育集团的成员校之一,东莞市第十三高级中学依托广东省杨永社名教师工作室,努力实践跨学段、跨区域思政教研一体化,构建了良好的思政教育生态。活动现场,东莞市第十三高级中学校长杨永社也带来了题为《资源整合 协同育人 特色发展》的主题汇报。
“思政一体化建设是集团化办学的历史使命。”杨永社指出,思政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破解思政教育碎片化难题,实现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依托集团教育资源整合优势,则能更好地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共享、特色育人的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
汇报中,杨永社详细阐述了学校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六大创新举措:一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集团化学校的红色思政教育;二是坚持全方位协同发展,打造集团校一体化思政育人平台;三是坚持大思政教育理念,探索集团内多样化课程建设新样态;四是推动教研学常态化合作,建设集团内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五是打造思政发展共同体,建设集团化协同育人特色发展新样板;六是坚持协同创新数智赋能,推动集团内一体化思政建设新发展。
“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的物理整合,而是教育理念的化学融合;思政一体化不是机械的课程叠加,而是育人体系的系统重构。”柴松方表示,期望未来集团各成员校能继续深化课程融合、强化实践赋能、构建智慧平台,共同携手探索更具生命力的思政教育模式。
专家领航明方向:
贴着中国大地践行思政教育
紧接着,主旨报告环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友芳带来了题为《本源性学习理论促进思政一体化创新》的讲座。针对当前思政一体化建设中 “理念落地难” 的实践困境,陈友芳深度剖析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挑战与创新路径。
陈友芳认为,现行考试评价未能贯通全学段,课标对学科本质的价值论解读缺乏操作性转化,导致 “教考脱节” 与 “课堂实践断层”。“一旦认识到,思政学科引领正确的方向要建立在科学思维的基础之上,就能很快意识到该怎么去落实学科素养。从操作层面来看要抓两个维度:一是学科思维的培养,二是通过运用学科思维解决学科实际问题。”他说。
陈友芳指出,思政学科具有双重本质,一是思想方向引领,要通过课程实施进行思想政治方向与人生价值引导,二是思想方法引领,要培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强调思维方法培养的课程属性。他强调,后者作为方法论根基,是前者落实方向引领的基础。
基于此,陈友芳提出三大创新策略:第一,破解思维测评技术瓶颈,通过心理学视角提炼学科思维的可测属性,构建 “任务导向型测评体系”,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问题情境中的能力考查;第二,重构教材与教学逻辑,通过 “核心概念-关键问题-思维方法” 的深度解构,挖掘教材背后的问题解决框架,以跨学段分层的问题驱动教学,避免知识重复、聚焦思维进阶;第三,构建立体化教考一致体系,倡导 “必备知识情境化” 转向,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认识世界的工具,实现 “教学评” 在学科实践层面的横向融通与全学段纵向贯通。
“思政课老师的试验田就在课堂,大家要怀抱着教育的梦想,贴着中国大地行走!”最后,陈友芳一句话勉励思政教育人不断在教育研究中,推动思想教育的课堂变革,推动思政教育的一体化实践创新。
圆桌论坛碰撞思想:
共论思政一体化的改革创新
以“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推进思政一体化的改革创新”为主题,圆桌论坛环节围绕机制、资源、技术、实践等话题展开,邀请校长、教研员和教育专家等展开了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在新时代改革的浪潮中,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了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思政一体化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如何打破学段的壁垒,弥合区域的差异,来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体系?
对此,厚街湖景中学校长茹绮云分享了集团学校在思政一体化推进中的经验,提出了“四个一体化”实施路径,即通过多主体育人结构一体化构建“大思政”协同机制,以教育资源共享一体化实现优质资源精准配置,以课程改革教学教研一体化确保各学段有效衔接,以评价一体化建立全过程育人评估体系。
“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技术来主宰老师和学生,更不能让技术的使用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针对集团内如何用好数字智能赋能资源共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友芳提出思政教育现代化应坚持五个原则,包括技术向善、技术逐本、延续传统、时代共振、技术公平。
他指出,当前跨学科思政教学受到热捧,但教育工作者应当避免跨学科教育脱离学科本质,应当立足学科特性设计思政融入路径。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需要与传统教育优势形成继承发展关系。思政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不能丢弃传统思政教育的核心优势,而要“用现代化技术发扬光大优秀传统”。
面对学校师资参差不齐、教研协作不平衡的现实难题,思政课教学如何实现从物理联合到化学反应的飞跃?对此,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潘房雄表示,集团化办学中,思政课一体化的首要任务是一体化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集团内名师众多,需盘活集团内部思政资源,通过集团化的青蓝工程,发挥各校优势,促进年轻教师成长。”
此外,潘房雄强调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集团化办学要加强集体备课,跨学校进行同课异构,并在校本课程方面积极进行辐射和共享,发挥学校周边场馆资源等优势。最后,可以在集团内部探讨对师生,特别是思政课老师的个性化评价,以量化、显性的方式将评价落实到位。
活动最后,现场为2025年东莞市集团化办学第二期“十佳案例”颁发了证书,并进行了沙龙接力。
撰文:毛敏 王慧
图片由学校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