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住院无需全家奔波!“免陪照护”怎么做?|南方深读

南方深读
+订阅

在广东,“一人住院,全家奔波”的传统陪护现象正在被打破。

4月,《广东省医疗机构提供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发布,确定广州、深圳、汕头、佛山、惠州、东莞、茂名、清远等8座城市作为省级首批试点地区。详情>>

“免陪护”不是无人照护,而是不再依赖患者家属亲自陪护,将由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生活照护服务。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创伤骨科是该院首批开展免陪照护服务的科室。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创伤骨科是该院首批开展免陪照护服务的科室。

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下,传统“家庭陪护”模式面临许多挑战。2022年广东已有医院试点探索“免陪照护”,推行三年来不仅减轻了患者与家属的压力,还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

但在推动“免陪照护”试点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待解,能否将陪护费用纳入保险支付体系?医疗护理员的职业发展道路在何方?记者走进先期试点医院进行一线调研。

 价格贵吗? 

较传统“一对一”陪护,费用减少近半

“红姨照顾我快一年了,把我照顾得很好。”

在东莞市厚街医院康复科走廊,68岁的莫阿姨握着护理员红姨的手,缓慢挪步。

2024年车祸致全身多处骨折的她,术后康复需长期住院。最初,她的两个儿子轮流来医院照料,但由于工作较忙,不间断的照护为家庭带来不小的压力。

“一人住院,全家奔波”,这是很多住院患者家属面临的实际情况。

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作为广东省首批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城市,东莞在4家医院共9个病区开展免陪照护试点,服务患者2970人。

东莞市人民医院院长袁耀钦介绍,在试点病房,平均每月每位患者的陪护费用由传统“一对一”模式的约8100元大幅下降至约4200元。由于专业护理更高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也从16.52天下降到14.32天,缩短了约2天,也减轻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为何开展免陪照护后,康复效果更好,陪护费用反而下降?

东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朱小东说,此前,传统“一对一”模式的陪护费用为270元/日,而免陪护“一对三”模式,2人一班互相协作,对3人一间的免陪照护病房进行24小时照护,陪护费降至140元/天,能高效满足传统“一对一”的照护需求,还提供了更专业的护理效果。

例如,有些患者身材高大,需要两人合力才能帮他翻身,2人一班的免陪照护,避免了误伤,也能在值班中随时照应。

深圳宝安区中医院和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试点“免陪照护”。受访者供图

深圳宝安区中医院和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试点“免陪照护”。受访者供图

不仅如此,东莞市人民医院还自主研发了一套信息管理系统,设置管理端、护理员端、家属端。护理员可以实时接收任务、交接班,家属可通过视频随时查看患者护理情况等。

从今年4月起,广东省公立医院免陪照护服务价格标准落地。“免陪照护服务”主项目指“一对三”服务,即服务提供者同时为3名患者提供服务,设定价格为每位患者收费标准为140元/日;“一对二”服务每人收费180元/日;“一对一”服务每人收费280元/日。

政府实施最高定价时考虑了一些特殊情况。如护理员具备医学职称,可在上述收费基础上再加收20%。个性化服务加收指向患者及家庭提供非本地常用的外语、少数民族语音等服务或其他满足患者及家庭个性化需求、改善就医体验的增值服务,由医院自主定价。

在免陪病房,医疗护理员杨丽(粉衣)正在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在免陪病房,医疗护理员杨丽(粉衣)正在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推广免陪照护试点,广东省卫健委认为其意义重大。

目前,广东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2023年末,广东全省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809万人、占比14.24%,65岁以上人口达1266万人、占比9.96%。

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年患者住院时,家属因工作无法长期陪护,“打工族”、双职工家庭更是直接面临陪护难题。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护理部主任王灵晓介绍,免陪照护服务充分尊重患者和家属的意愿,提高照护服务的专业水平,也减轻了以前家庭自行雇请护工的费用,“从试点的效果看,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较高”。

“免陪护不是无陪护。”王灵晓说,对于患者来说,家属的陪伴与照护仍是不可或缺的,家属可以在探视时间里来到患者身边的予以情感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应对疾病的挑战。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行雇佣护理员。

 谁来管理? 

组建一体化团队,护士护工分工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护士和护工的工作像两条平行线:护士负责打针、吸痰等医疗行为,护工负责喂饭、擦身等生活护理。

许多医疗机构会通过招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并向其收取管理费。院内设有护理人员服务中心,患者自行和该机构联系,费用由第三方公司收取,护工的护理质量也由第三方公司监管。

这两年,在广东不少医院,两条平行线开始有了交集。

从2024年11月开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就在骨科中心的10个病房率先开展了“免陪照护病房”试点。每个试点病房配备专业医疗护理员,编入相应的护理团队,和医护人员形成小组制的一体化照护团队,同步更新同组的患者病情、护理等级和照护需求等情况,让患者得到更好照护。

王灵晓说,在以前,护工虽然衣食住行全在医院内,但管理权限和收入分配隶属于第三方公司。医院并不参与直接管理。但现在,护理员的工作由护理部、科室和第三方机构共同监督完成,实现了从松散型管理到紧密型合作的转变。“不管是护理员的培训、考核和护理质量监管,护理部需要参与其中。”

对患者家属来说,最大的改变是,不需要一对一请护工了,整个流程更方便、更安心。

一名在珠江医院创伤骨科住院的患者家属李先生称,以前请护工虽能减免照护压力,但护工不能实现24小时照护,比如在用餐时间还需要找一个“顶”上,现在经过科室的管理与筛选,照护质量更有保障。

医疗护理员实现了“专科化”,承担的责任也更大了。王灵晓介绍,将护理员编入科室的护理团队之后,他们需要在护士的安排、指导和监督下完成一些生活护理工作,也要参与交接班、床边查房等诊疗活动,甚至是参与管床服务,通过及时反馈患者生活照料的需要,为医护人员医疗决策提供依据。

从传统护工转变为专业医疗护理人员,工作职责和照护边界有很大不同。王灵晓说,比如清理病人的排便,医疗护理员不是只负责清洁,还需要观察排便情况,出现异常就要及时通知护士。“但有一点,护理员严禁从事医疗护理专业技术工作。”

创伤骨科护士长刘巧兰(右一)正在介绍医院的医疗护理工作。

创伤骨科护士长刘巧兰(右一)正在介绍医院的医疗护理工作。

在实际运作中,护士与护理员是共同服务患者的“师生”。珠江医院创伤骨科护士长刘巧兰说,科室目前共有12名固定医疗护理员,一方面,护理员“跟师”,从专业护士身上“学本事”,另一方面,护士要对护理员专业照护的质量“负责”到底。每逢月底,她把护理员的表现结果报给陪护公司,让第三方公司根据当前表现为护理员计算薪酬。

为更好保障医疗护理员权益,广东卫健委要求,试点医疗机构要关注医疗护理员身心健康,改善医疗护理员工作环境、值班和后勤保障条件。试点医疗机构和第三方陪护机构可探索为医疗护理员购买职业风险相关保险,降低工作风险,保障医疗护理员和患者双方权益。

从护工成长为医疗护理员,珠江医院创伤骨科护理员杨丽感到了职业发展的道路更宽了,学会的技能更多元,既知道如何更科学、专业地帮患者翻身、喂药,也能协助护士为患者行康复训练。

更重要的是,她能与护理人员共同排班更深入参与到患者健康管理中,再也不需要在不同科室之中流动,感觉成为了科室的“一分子”,不再是局外人了。

 推广难吗? 

护理人才有缺口,专业化程度不足

无论是医院还是第三方公司,都强调医疗护理员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是目前在更大范围推行“无陪护”模式面临的痛点之一。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目前多数医疗机构护理员文化程序较低,未经历过职业相关的规范化培训,其岗前培训与职业资格培训基本由社会机构与医疗机构负责完成。

在广东的多家试点医院,医疗护理员的培训被摆在重要位置。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创新导入人文医学内容,分层分类培养200余名护理员骨干;珠江医院护理部探索了“通科+专科”的分层级培训体系。其中通科培训由护理部遴选高年资护士作为培训师资,传授生活照护、基本照护和心理支持等基本技能,专科照护培训即护理员分配到专科后,结合病区特点进行专业培训。

“照护也需要分专科。”珠江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于博介绍:由于骨伤患者的体位搬动等也有更高的专业技能要求,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照顾者,一旦操作不正确,可能导致二次损伤的风险。

所以,从去年11月试点以来,12名持证护理员接受超50课时的专业培训,涵盖生活护理、功能锻炼、急救演练等18项技能。

创伤骨科护士长刘巧兰正在介绍医院的医疗护理工作。

正式上岗后,护理员职业道路在何方?

王灵晓说,在完成培训并成功上岗后,医院根据护理员星级认证制度,将其能力与岗位、绩效挂钩,激发职业潜能,在医院内部探索了一条护理员的职业发展道路。

王灵晓认为,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护理员承担的是“照顾人”的脏活累活,缺乏社会尊重,所以很难吸引一些年轻人加入行业,若能设计一条成熟的职业发展道路以及是合理薪酬体系,能吸引更多有潜能的年轻人加入到医疗护理员的行业之中。

面对医院“免陪照护服务”的改革,当前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也迎来了重大的变革。

广东省护士协会会长彭刚艺说,未来3年内,协会联合全省各职业技术学院将在3年内培养3万名健康照护学专业毕业生,为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输送专业健康照护师、医疗护理员和助理护士。

广东省护士协会荣誉会长陈伟菊介绍,目前护理员职业资格缺乏官方认证体系,医疗护理员职业上岗证及职业技能等级体系暂未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官方认证,所以医疗机构较难引进年轻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医疗护理员队伍,呼吁建立广东建立统一的职业培训和认证体系,提升人才的专业化程度与服务质量。

广东省卫健委称,今年将在全省范围内原则上确定不多于3家评价机构开展医疗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目前正在申报阶段,后续按程序确定评价机构后将尽快开展医疗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同时,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医疗护理员专业培训考核工作方案,优先为开展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的医疗机构培训医疗护理员,并逐步实现全省医疗机构医疗护理员同质化培训考核。

“免陪照护”的探索,牵涉医疗机构、家属、护工和第三方公司乃至是护理行业的利益再调整,如何寻找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将是一场漫长的过程。

对医院来说,将免陪照护做好,既能改善就医体验,积累患者口碑,也能大程度解放了护理团队的压力,也让护理人员能朝着专科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对第三方机构来说,医院提供的免费培训增加了员工的市场竞争力,但无论如何,这一次探索的最终受惠是患者——以正常价格享受到更专业的照护服务。

 关注 

广东探索将免陪照护费用纳入商保

从今年4月起,广东省公立医院免陪照护服务价格标准落地。根据要求,“免陪照护服务”主项目指“一对三”服务,即服务提供者同时为三位患者提供服务,设定价格为每位患者收费标准为140元/日;“一对二”服务每人收费180元/日;“一对一”服务每人收费280元/日。

“目前,免陪护服务的政府定价与市场价相差无几。”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陶艳玲说,即便如此,这笔费用对许多家庭来说仍是不小的支出。因为,现阶段“免陪照护”模式产生的费用为医保自费项目,商业保险覆盖不足,部分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

此前,福建省作为全国首个探索“无陪护”病房的省份,该省医保局将生活护理费用与医院的医疗护理、耗材费用打包,纳入医保支付,个人先行自付30%,其余70%按照基本医保规定支付。

这一次广东也提出要完善支付机制。

一方面,医保部门进一步理顺相关医疗护理比价关系,明确免陪照护服务价格,探索将免陪照护服务费用纳入城市定制型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另一方面,也支持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将免陪照护服务费用纳入商业保险,通过开发新的保险产品或将现有险种进行升级优化,覆盖免陪照护服务的相关费用。

保险经纪人姚红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陪护需求预计有大幅度提升,业界有望将免陪护服务纳入现有的医疗险中,或者是开发新型护理险,覆盖免陪照护服务的相关费用,为患者家属降低费用支出。

采写:南方+记者 黄锦辉 吴雅楠 通讯员 马彦 韩羽柔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除署名外)

编辑 何雪峰 伍青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