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正式官宣加入“房票俱乐部”,成为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最后一个启动房票制度的选手。
这场始于二三线城市的 “拆迁补偿实验”,在一线城市全覆盖——
2024年1月,广州荔湾区石围塘征拆项目发出首张房票;7月,北京发布《北京市通州区房票安置实施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稿;8月,上海金山区金山卫镇发出上海首张房票。
房票制度,不是简单的去库存工具,而是一场精准的“城市更新定向爆破”。
一线城市的新举措,释放出了中国楼市发展的新信号。
一
房票是啥?
通俗来说,房票制度就是一种拆迁补偿方式,政府用一张“购房代金券”代替现金补偿拆迁户,既不用大建安置房(省财政),又能把拆迁款锁在本市楼市(稳房价),还能帮开发商清库存(促成交)。
这波操作,堪称“用拆迁的钱,办政府的事,解楼市的困”。
既保障了被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又能消化城市的存量房产,还能提升城市更新效率。
这项政策并非横空出世。
早在2005年,国内部分城市就开始试行房票制度,尝试给拆迁户发房票。
随着2015年棚改货币化浪潮的推进,更多城市加入到试点行列,不过到2018年棚改退潮时,这项政策曾暂别公众视野。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22年,郑州率先出台系统性房票安置办法,随后国务院2023年发布关于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房票再次纳入地方“政策工具包”。
2024年成为房票制度发展的关键年份。
广州率先在一线城市中推出实施方案,成为首个实行房票安置的一线城市;上海金山、青浦两区同步跟进;北京通州区则在年中发布政策征求意见稿。
作为改革前沿的深圳,自2024年秋季起多次释放政策信号,最终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稳妥推进房票安置。
值得关注的是,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仅2024年全国就有超过90个城(区)将房票制度纳入拆迁安置工具箱,标志着这项政策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二
房票释放了什么信号?
与二三线城市相比,一线城市推行房票制度以时间换空间的效果更明显。
这类超大规模都市通过延长资金流动周期,配合城市更新,解决规模较大的拆迁安置问题,以及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以深圳实践为例:
作为城中村改造规模庞大的超大城市,深圳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高房价背景下直接货币补偿易导致资金外溢,可能流向股市投资或异地置业;另一方面集中建设安置房存在土地资源紧缺、建设周期漫长等现实困难。
房票制度通过定向锁定购房需求,既保障补偿资金回流本地楼市,又缓解政府集中安置压力,形成资金与资源的动态平衡。
四大一线城市全部启用“房票”,释放三大信号:
告别“大拆大建”,转向精细化城市运营。过去棚改货币化直接“撒钱”,如今房票是带着GPS的“定向灌溉”,既要拆旧城,更要控风险。
库存消化进入“靶向治疗”阶段。全国商品房库存超8亿平方米,尤其是一线城市外围区域成重点,房票就是精准治疗的“手术刀”。
楼市新的政策不再单方面“输血”开发商,而是通过房票激活真实需求,重塑市场内生动力。
短期看,房票有助于楼市止跌企稳;长期看,考验的是城市运营的真功夫。
城市更新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拆与建,而是在于如何在变革中保持平衡,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政策满足居民不同的居住需求。
四大一线城市全部启动房票,揭开了中国城市化新的序幕——从粗放扩张转向精准更新。而未来的楼市主力军,不再是投机客,而是那些真正为城市创造价值的“新移民”。
三
楼市走势如何?
今年一季度,广深楼市出现回暖迹象。
广州市住建局发布消息,1—3月广州全市一手商品房网签面积218.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7%,二手商品房交易登记面积282.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6%,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更加巩固。
中指研究院统计显示,截至3月27日,深圳新建商品住宅网签成交面积同比增长超80%,一季度深圳二手房成交套数同比增长约六成。
房票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促使购房者更积极地参与楼市交易,促进市场回暖。
楼市的发展,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广深楼市长期健康发展的底牌,就藏在人口数据里。
广深两城人口增量包揽全国前两位:
深圳2024年以常住人口新增19.94万人的数据,高居全国首位。从常住人口画像来看,15—59岁人口占比高达79.53%,平均年龄仅为32.5岁,本科以上学历者达45%。
广州2024年常住人口达189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1万人,稳居广东的省人口第一大市。
对大湾区楼市更深层的支撑力,来自广东省连续18年蝉联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的活力。
作为全国唯一连续五年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其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66.38%,高出全国均值5.46个百分点,年轻群体构成生育主力军。
这种“内生增长+外部吸纳”的双重引擎尤为突出——2024年省外净流入人口27万人,叠加旺盛的生育意愿,形成可持续的人口红利。
政策松绑,正为这批高成长性群体打开通道。年轻化、高学历、强支付能力的劳动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聚,既是城市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也是住房改善需求的天然载体。
“一个城市的购买力就看这个城市的产业和人口潜力。”正如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所言,大湾区人口的持续增长,会让楼市复苏的动能更强劲。
随着房票政策的落地和推广,并取得积极成效,楼市向好发展的势头将更加明显。
采写:南方+记者 刘珊
统筹:何山
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