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肇庆市的“两会时间”陆续结束。翻看政府工作报告,肇庆新区自挂牌成立后第5次出现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市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明确肇庆新区城市发展方向,并再次强调肇庆新区与鼎湖区要深化融合,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2024年肇庆新区GDP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外贸进出口总额飙涨162.2%,固定资产投资突破百亿元……多项数据领跑全市;战略转型以来,超761亿元投资项目落地,两区工业投资近三年年均增长36.9%,园区产业工人规模增至7万人……肇庆新区正从“转型关键期”逐渐过渡到“平稳发展期”。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作为东部城区的区域中心、核心城市,两区亮出实招,继续坚持“产城融合、城产一体”,加快两区深度融合,共建优质资源“强强联合”,全力融入东部城区一体化发展。
肇庆新区城市航拍图。
发展向前:战略转型逐渐度过关键期
拉长时间线看,肇庆新区从“大基建”到“大产业”战略转型后,两区GDP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工业投资近三年年均增长36.9%。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这份成绩单印证了肇庆新区正逐渐从“战略转型关键期”过渡到“平稳发展期”。
虽然,两区经济总量的“个头”不够珠三角同等城市大,但稳定的增长势头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两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区位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胜势,资源禀赋正在转化为竞争优势,战略机遇正在转化为崛起态势。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科技产业园内现代化工厂林立。
看产业集聚,从“基建驱动”到“链式崛起”。战略转型后,肇庆新区的发展重心已从基础设施扩张转向产业链孵化培育。依托广东省大型产业集聚区鼎湖-新区起步区平台,两区围绕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主导+特色”产业,开展精准招商与“链式布局”,吸引超761亿元投资项目落地。
看产城融合,从“新城框架”到“活力都市”。近年来,两区坚持“产城融合、城产一体”,激活人口与产业的双向流动。一方面,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中山三院肇庆医院二期动工建设,正大国健康复医院纳入“港澳药械通”体系,区域医疗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园旁的“邻里中心”商住综合体落成,解决产业人群的居住、消费需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串联园区,加速资源要素流动。另一方面,文旅经济与城市烟火气相辅相成,大型演唱会、体育赛事等不仅提振消费,更塑造了“运动之城”“文化之城”等新标签。
看区域协作,从“单点突破”到“湾区联动”。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进珠海西部生态新区、佛山三龙湾……肇庆新区等建设,拓展多形式跨区域产业合作。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以肇庆新区为区域中心、多组团联动、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两区正按照省委、肇庆市委要求,探索“湾区联动”“东部城区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塑造发展新优势。
产业向新:找准快速发展期的重要窗口
肇庆市两会提出,横下一条心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起来。这不仅是全市的发展任务,更是两区加快推进从“平稳发展期”进入“快速发展期”的重要窗口。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主体城市之一,肇庆需通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接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产业辐射,承接高端制造业转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两区是肇庆“向东看、向东赶”的前沿阵地,肩负跨区域合作探索的使命。
一批全球化品牌企业加速布局。每天,数不清的货车运载着希音、维珍妮、喜珍电路等企业的出口货物,从临港产业园驶往港口或机场。车轮滚滚间,肇庆新区的外贸进出口总额飙涨162.2%,使其从“湾区腹地”变“沿海城市”,成为大湾区供应链国际化的节点之一。
临港产业园内,希音物流仓储中心货运车辆往来穿梭。
一批战略性强的项目加速集聚。2024年,两区新增制造业项目80个,投资总额141.75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项目占比60%。喜珍电路、魔丽显示等项目的增资扩产,助推肇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长12%。小鹏汽车、喜珍电路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形成6条新能源汽车细分产业链和5条电子信息产业链。
一批传统产业项目转型升级。肇庆嘉联陶瓷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实现了从生产瓷砖到岩板的转变,产值和利润实现几何倍数增长。粤隆纺织不断投入技改资金,打造低污染、低耗能、高效益的数字化生产车间,产值实现三年“三连跳”。老牌水厂鼎湖山泉20多年进行7次增资扩产,产线实现“智造”跃升。
今年年初,两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鼎湖区、肇庆新区主要负责人强调,要“大抓产业、决胜科创”,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推动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着力打造“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主体向强:激活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重要引擎
在肇庆新区战略转型进程中,既要积累经济发展动能,也要汇聚高端要素资源。
蛇年开年第一天,《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正式出台。两区将按照行动方案要求,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肇庆科教创新主平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高校资源是科教走廊中最明显的优势。全市11所高校资源,两区占据其中3所龙头学院——肇庆医学院、广东理工学院、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肇庆校区。学校供图
2024年,肇庆医学院成功升格为本科医学院,每年为社会培养5000余名医药卫生人才;广东理工学院是“中国产教融合百强院校之一”;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正重点打造“教育园、科技园、产业园”三园融合项目,围绕大湾区和广东省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四大产业领域,建设科技研发群落,孵化科创产业,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不少科技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与小鹏汽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产业实际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喜珍电路与肇庆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完成了“超级拼版多层印制电路板的研制”,该成果关键技术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中科威禾、亚太新材等创新型企业通过与其他国内高校合作,科技创新成果以及产学研成果成为撬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杠杆”。
鼎湖区、肇庆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充分发挥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创新策源地作用,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建好、用好科学小镇与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商务中心等平台,吸引院士、博士助力两区发展,大力打造“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服务生态,增强科技创新主体实力,激活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产城向“融”:共建东部城区区域中心
“产城融合、城产一体”是肇庆新区战略转型的目标,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的关键举措。
2024年,肇庆市提出东部城区一体化融合发展重要战略。今年,肇庆市两会再次明确,在空间布局、交通互联、产业集聚、公共服务等领域编制一批关键性规划,构建以肇庆新区为区域中心、多组团联动、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
115平方公里的区域,处于东部城区的几何中心,高起点规划、高承载空间、高辐射带动能力,具备肇庆未来城市形态,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肇庆市政府提出,两区要坚持“产城融合、城产一体”,加快深度融合,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引产业、聚人口、优配套、强中心。
在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力提高肇庆东站高效互通、便利化服务的枢纽功能,推动新基湾码头建成投用、与周边园区形成“港产”联动,把环砚阳湖片区打造成为城市会客厅、总部经济基地、中央商务区。
在深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要一体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动工建设宣卿中学扩容提质项目。用好港澳居民服务专窗,为肇庆新区港澳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支持、政务办理、生活指引等服务。
在构建东部城区半小时交通圈方面,将谋划建设约130公里的“肇庆新区—鼎湖—端州—高要”大环城路、约50公里的“肇庆新区—四会城区—肇庆高新区”小北环路,港口大道、四会发展大道项目动工,做好肇庆新区至肇庆高新区一级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打通四会往来肇庆高新区等一批瓶颈路。
维珍妮智创科技(肇庆)有限公司航拍图。
2025年,两区将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以“金蛇蜕旧”的决心破题开路,以“蛇行千里”的韧劲爬坡过坎,为推动肇庆加快崛起为珠三角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大西南门户枢纽作出两区新的更大贡献。
企业声音
维珍妮副总经理刘亿万:肇庆水陆空立体交通,助力产销储快速运转
近期,维珍妮智创科技(肇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珍妮”)作为企业代表,参加了两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维珍妮副总经理刘亿万结合企业发展感受,畅谈在两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处。
问:在新型工业化浪潮中,维珍妮锚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是什么?
刘亿万:最关键的两点在于人才密度与自动化应用。首先,作为全球创新设计制造商,维珍妮始终将研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许多创意概念需要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实现,每年研发投入强度占集团销售额的3%,是同行的3-5倍。另外,根据集团战略要求,肇庆新区的厂区做了自动化应用升级,目前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了40%-50%,自动化程度在行业内位居前列。
问:作为服装与消费电子配饰件制造商,维珍妮有哪些竞争力?
刘亿万:我们构建了三维竞争力模型。首先是“创意—设计—智造”全链路能力,从模具、面料到外观设计,再到制作工艺,客户可以“一站式”选择;其次是百万级创新数据库,可精准匹配客户需求,可助力国际、国内品牌降低研发成本;更重要的是珠三角区位优势,与内陆城市相比,珠三角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产业生态优势,肇庆拥有水陆空立体交通,有助于实现产销储快速运转。
问:两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加快谋划制定吸引人才政策,打造肇庆市人才高地。作为企业代表有哪些好的建议?
刘亿万:纵向可构建“匠星计划”,横向可搭建“创新溶洞”。维珍妮拥有大量的产业技术工人,可通过政企共建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帮助他们职业成长,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另外,跨维度的思维碰撞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维珍妮需要与同行业或跨行业交流空间,在互动中碰撞出新的想法产物。
◎更多阅读
撰文:王焌鑫
图片均由肇庆新区提供(署名除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