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位于茂名市电白区的水东湾红树林保护区有林面积600多公顷(约10000亩),是全国较大规模的连片人工红树林种植示范基地之一,形成独特的“海上森林”景观。从自然生长到人工造林,红树林见证了过去二三十年水东湾生态的发展变迁。20多年间,在水东湾畔,关于造林、护林、生态治理的故事在一线涌现,《南方日报·电白视窗》和南方+客户端电白频道以此为视角推出“海上森林寻新记——水东湾红树林深调研”,讲述历久弥新又不断更新的故事。
相关链接:
水东湾沿岸,红树林茂密成林,海上栈道沿着水面延伸,是市民群众亲水、休闲的好去处。视线朝下,潮水退去后的浅水区和滩涂,则是候鸟、虾蟹类生物迁徙觅食的理想栖息地。
一座海堤相隔,便是电白城区。曾经,因水产养殖开发、养殖尾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等原因,造成了水东湾近海生态环境的黑历史,也给红树林湿地带来了严峻的生存挑战。经多年治理,水东湾美丽海湾风貌重现,与现代化城镇交相辉映,成为绿色生态建设的生动注脚。
近海生态环境变化的背后,是电白扎实推进黑臭水体和入海排污口整治,是在人们脚下“看不见”的地方,无数的雨污管网正纵横交错加速延伸,护卫着入海生态防线。
近海生态环境变差
入海河流被列为重点整改对象
越过海堤路,登上堤坝,便是一眼收不尽的湾畔海景。放眼望去,茂密连片的红树林随风摇曳,一只只鹭鸟掠海盘旋,悠然自在。
电白沿湾建设城区,水东城区与红树林湿地仅相隔一座海堤。城区范围内,有水东河(又称“关屋河”)、寨头河、森高河三条入海河流,分别于西湖水闸、寨头桥水闸、海滨观鹭阁水闸流入水东湾,成为近海环境的重要影响因子。
2016年,水东河、寨头河因长期属地表劣Ⅴ类水质,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和省市列为重点整改问题加强整治。此外,森高河因水质长期未能达标,于2019年7月被茂名市政府列为黑臭水体监测整治范围。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近岸海域、入海河流水质变化,与工业、养殖、生活排放有着必然的联系。”笔者从生态环境部门了解到,过去电白城区污水混排问题较为突出,雨水、生活用水、水产养殖等多种类型污水交织入海。
笔者了解到,水东河流经沙院镇海尾社区和水东街道部分城区,全长约9.1千米。水东河仅海尾到西湖一段就有60多个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口。寨头河主源于七迳镇境内,由安乐河、水牛河、坝基头河和大洞河4条支流于寨头水闸汇合流入水东湾,全长约22.7千米,主要污染源为河流沿线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的工业废水。森高河是电白城区纳污河、排洪河,无水源补充,全长约6.32千米,主要污染源为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此外,围绕水东河、寨头河、森高河三条入海河流流域周边还有181家畜禽养殖场及13家涉水需整改企业。
“当时流入水东湾的河流,不仅看着黑,闻着也有明显的臭味。”用一些当地居民的话来说,水东湾近海生态环境越变越差,成为了电白人不愿多提的一道“伤疤”。
与此同时,电白海水养殖业发展较为迅速,导致沿海排放超标现象较为严重。此前经统计,电白全区近海水产养殖面积近45400亩,其中在禁养区内需清退的面积约15183亩、在非禁养区内需进行尾水治理的面积约30217亩。
面对严峻形势,电白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组和省市有关水污染防治工作部署,成立由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专门整治黑臭水体工作的领导小组办公室。
到2020年,电白总投入约3.65亿元,新建截污管网21.97千米(其中,水东河片区9.97千米、寨头河片区7.2千米、森高河片区4.8千米),新建安乐水质净化厂及水东河、寨头河上游村级污水处理设施21座,扩建水东生活污水处理厂、江高污水处理厂;对河道实施清淤、边坡加固和生态修复等工程。
2021年6月以来,电白又全力推动近海水产养殖整治工作,对在禁养区内和非禁养区内的虾塘分别实施清退和尾水治理。同年,电白加强对全区138个入海排污口的溯源整治和规范化管理。
经多年整治后,如今的水东湾畔焕然一新,万亩红树林如“海上卫士”依然让人震撼,候鸟、底栖生物数量、种类日益增多,成为人们称颂的美景。
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
三条入海河流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水东街道滨湾路,电白城区水质净化厂坐落于此。沿着人民路、海堤路等方向向南,水东区域内居民家中的厨房、洗浴、厕所等废水经污水管道汇集至此进行处理。国道228线以北,电海街道居民生活污水则汇集到安乐水质净化厂集中处理。
“推进黑臭水体整治,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截污。”电白区城管局干部刘世泳介绍,电白按照“建管网、关猪场、打偷排、补好水、优生态”的工作思路,大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从启动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到2020年,电白总投入约3.65亿元,在三条入海河流新建截污管网21.97千米。
所谓截污,就是拦断直排口,建设一条新的截污管网来收集河流沿线的生活污水。收集起来的污水,再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彼时,水东城区只有一个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为此,电白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扩建及提标改造。其中,对水东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提标,由日处理量2万吨扩容到5万吨,在电海街道建设一座日处理量达2万吨的水质净化厂,铺设配套管网7.2千米,收集325国道以北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集中处理。
水东河和寨头河集水面积小,导致径流量小,自净能力差。同时污水经年累月流淌,污染物沉积以后也会对河道底泥造成污染。刘世泳介绍,电白在控源截污过程中,配套落地河流治理及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展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的工作,在水东河片区清淤8.6千米,寨头河片区(包括支流)清淤21千米。
“当时清淤的时候,河道起码挖了40—50厘米深。”刘世泳说,在清淤之余,电白还对迳寨支渠、那楼支渠进行修复、清淤,恢复寨头河水系连通功能,水东河与共青河水系连通的功能,进一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多措并举之下,电白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根据电白区城管局提供的数据,2019年11月至今,因截污管网投入使用,森高河已断流无法采样,经与上级部门协调,如无法采样致无监测数据,则可认定为达标,即森高河已消除黑臭水体。寨头河2019年至2021年执行地表水Ⅴ类目标,2022年执行地表水Ⅳ类目标。根据国家采测分离监测结果显示,寨头河2020年水质均值达到地表水Ⅴ类,2021年至今年度水质均值达到地表水Ⅳ类,未出现返黑返臭,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水东河执行地表水Ⅴ类目标,2019年至今年度水质均值达到地表水Ⅴ类以上标准,未出现返黑返臭。
2020年11月25日—27日,生态环境部对茂名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进行强化督查考核,水东河、寨头河全部达标,顺利通过国家考核初审。2020年底,电白区2个城市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整治并建立长效机制,且上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通过住建部长制久清评估,黑臭消除比例率为100%,“十四五”国家已取消水东河国考断面。
2021年至2022年,电白又将海堤路东湖1号和海滨一路、海滨二路、海滨四路四个入海口污水管道与入海排放口彻底切断,实现“物理隔离”,进一步解决入海排污口污水溢流入海的问题。
城区道路实现雨污分流
防洪排涝能力有望迈上新台阶
2022年底到2023年底,一场轰轰烈烈的管网建设行动在电白城区展开。随意走进一条街道,便可看见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运输车辆来回穿梭,一阵阵挖掘机轰鸣声传入耳中,工人们正忙着开挖路面、铺设管道……这是茂名市水东湾片区城镇支次管网完善工程建设的场景。
作为水东湾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东湾支次管网建设项目于2022年2月经茂名市发改局批复立项,概算总投资约13.9亿元,覆盖水东、电海、陈村、南海、高地街道以及旦场镇、沙院镇7个镇(街道)。2022年11月起,水东湾支次管网建设项目大面积铺开施工,经过一年时间的日夜奋战,项目主体于2023年12月初建成并举行通水仪式。截至2024年12月20日,该项目累计完成管网416.21千米,完成比例100%,通水率100%,建成泵站38座,已全部通水运行。
“大体上,水东湾支次管网建设工程就是要建一条新的排污管道,现有的合流管道作为单独的雨水管道使用。”电白区城管局市政管理股股长赖让介绍,项目建成以后,填补了城区污水管网空白,水东街道可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支次管道延伸敷设至街区内部,有效提高了区域内污水收集率,从而减轻水体污染,促使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根据茂名市住建局统计数据,2024年1—11月水东湾城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平均为46.16%,达到《水东湾综合整治方案》及《省帮扶方案》总体考核目标40%要求,污水收集率2024年相比2023年提高了11.84%,各污水处理厂负荷率、(表示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BOD5指标对比2023年初均有较大提升。
水东湾支次管网建设工程只待竣工验收,电白主城区排水防涝建设工程建设热潮又起。
12月中旬,冬季海风凛冽,电白市政道路防涝管网施工现场,工人们仍毫不懈怠,忙着对地下管网进行清淤、改造和新建。这些工程聚焦城区积水“黑点”,重点优化排水系统设计,以提升防洪排涝能力,让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笔者从电白区城管局了解到,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后,原合流管作为雨水管道使用,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地面不断硬化,现状排水管、涵设计标准按现状城市发展来看比较低。与此同时,部分管道建成年代久远,年久失修,淤堵严重,且在合流管改造过程中,存在将合流管道排出口进行直接封堵的情况,造成排水不畅。此外,大部分道路雨水口也需升级排水能力。
按照计划,主城区排水防涝建设工程将对240千米雨水及合流制管网进行排查和物探检测,对60千米积淤严重的存量管网进行清淤疏浚;对2000处缺陷管道进行修复;对2千米暗涵暗渠进行修复整治;整治300处雨污错混接点,提升生活污水系统集中收集率。
“我们还将对西湖进行清淤,在西湖、东湖新建防涝强排泵站,以提升城区排涝能力,应对灾害性天文潮天气。”赖让说,主城区排水防涝建设工程预计2025年底至2026年初可竣工验收。
南方+记者 邓建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