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大部分土生葡人(指在澳门土生土长的葡萄牙人后裔)一样,马若龙长着一副西方人面孔,却能讲一口颇为标准的粤语。在他身上,澳门中西文化交融并蓄的特点得到生动体现。
马若龙。
从幼时起,马若龙便对横琴这个醉人的小岛充满向往,他曾经计划长居在这座岛上。
“我当时连买哪块地都想好了。”横琴岛尚未开发建设时,马若龙曾设想,在如今的长隆海洋王国附近,建一座Courtyard House(围绕中央庭院、天井而建的大宅),和一众好友闲时畅聚。
如今,马若龙的这一想法虽未能如愿,但他在横琴“起楼”的梦想却得以实现。
励骏庞都。
在横琴口岸对面,屹立着一座葡式风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励骏庞都广场。这里时常吸引无数居民旅客慕名而来,打卡、购物、品尝当地美食。而这个集哥特式建筑与葡萄牙曼努埃尔风格于一体的横琴地标,正是由马若龙掌舵设计。
励骏庞都设计概念图。
“越来越多的澳门人开始走进横琴创业就业,我想以实际行动来支持横琴发展。”马若龙说。
澳门人参与横琴发展
时代浪潮下的偶然与大势
马若龙于上世纪50年代在澳门出生。当时,澳门居民返回内地并非易事,童年的马若龙并未有机会真正踏上横琴的土地,只能通过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塑造对于这座海岛的最初印象。
“历史老师说,以前坐船来澳门,路上经过的岛屿都非常漂亮。”对于年幼的他而言,横琴是神秘、浪漫的象征。“小时候去到路环,就可以远远望到横琴岛,当时真的觉得好靓!”虽然他谦称自己的中文“麻麻地”(粤语意指“一般般”),但只要一讲到横琴,便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马若龙终于有机会亲身来到内地,走近他心心念念多年的横琴。此时的他已事业有成,不时会和朋友们来横琴踢球、摘水果、尝美食。横琴对他而言逐渐从一个抽象的模糊概念变成清晰的具体认知。也就是在这时,他萌生了长居于此的想法。
不过,之后逐渐忙于投身个人发展和社会事业当中的他,未来得及实现这一愿望。同一时间,横琴岛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1992年,广东省委批准成立横琴经济开发区;2009年,中央政府决定同意开发横琴岛;2015年,广东自贸区横琴片区挂牌;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挂牌成立。沧海桑田、日新月异。
当马若龙再踏上横琴时,看到的已是一座活力迸发的现代化城市。“从澳门一眼望去,现在的横琴不知道多‘威’!”在横琴迎来属于她的发展机遇时,马若龙也迎来了自己圆梦的机会。
2009年后,全面开发开放的横琴,迅速获得邻埠澳门的投资者青睐。其中一项澳资投资计划是在横琴打造一个规划用地近3万平方米,集零售、餐饮、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这个雄心勃勃的大型建筑规划,最终交予马若龙的手上,由他掌舵设计整个建筑项目。
这个建筑正是如今屹立于横琴口岸对面的励骏庞都,这栋充满葡式风味的建筑,也成为了横琴的一大地标。“在哥特式建筑的基础上,注入葡萄牙曼努埃尔风格,并在延续澳门特色建筑文化的同时,添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马若龙这样形容这个作品的风格。
励骏庞都位于横琴口岸对面。
如今,这栋雍容大气、充满欧陆风情的特色建筑,每天都吸引无数居民旅客慕名而来,打卡、购物、品尝横琴当地美食,还能从地下穿行至横琴口岸,过关直达澳门。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历经无数个日与夜后,马若龙终于实现了他在横琴“起楼”的梦想。这既是个人际遇的偶然,又是时代浪潮下大势所趋的必然。
“文化不是即冲咖啡”
澳门可助力塑造横琴文化
励骏庞都是马若龙的众多作品之一。投身澳门建筑界数十年的丰富经历,让他积累了业界声誉,也获得澳门社会的广泛认可。“他的专业能力和艺术素养都非常强,尤其是艺术方面的造诣令人印象深刻。”现任澳门建筑师协会大会主席梁颂衍这样评价。
翻开履历发现,马若龙曾任澳门文化司署(澳门文化局前身)司长、获颁授文化功绩勋章、出任澳门和洲际多个专业组织尤其是文化及艺术组织的领导高层、长期担任澳门文化发展基金信托委员会委员和文化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这位澳门文化界的巨擘,说起横琴时自然也离不开城市文化。
身兼“外来人”与横琴发展“见证者”的双重身份,让马若龙能够以更独特和多元的角度来审视横琴的发展现状。在他看来,现时横琴已经全面开发多年,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很高,软、硬件配套建设也已逐步完善,但在不少人的眼中,还缺乏一些“人气”。
不过,若是将视野扩大到全世界,像横琴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文化不是即冲咖啡,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像煮咖啡一样花时间、花心思,直至深深渗透进每个人的心中。”马若龙分析,包括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日本新兴“科学之城”筑波等著名城市,在发展之初也曾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兴建好了,却没有足够的人到新城市来生活居住,导致少了几分生活烟火气息。对于横琴而言,其解题思路也可借鉴这些城市的经验——那就是进一步塑造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吸引更多市民愿意来到这里,进而愿意留在这里生活、居住。
马若龙。
合作区实施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四共”机制,马若龙建议,澳门可帮助横琴加快发展城市文化,两地政府应发挥好牵头作用,琴澳文化界也要加强联系与合作、交流学习,并在过往已取得成功的“一会展两地”机制上继续深化、拓展。“相信能够在合力塑造横琴文化的同时,也让澳门获得更多向外输出自身文化的机遇和平台。”
“横琴是澳门的兄弟”
两地发展可互相促进成就
“有了中央的大力支持,澳门才能有今日的发展。”作为亲身见证并参与澳门时代巨变的过来人,马若龙对于澳门今日发展成绩的得来不易感触颇深,对于澳门未来如何突破自身局限和不足之处也有清晰的认知。在他的眼中,横琴需要澳门来支持、参与自身发展,澳门同样也需要横琴来突破制约自身发展的限制。
当下,澳门正全力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马若龙认为,横琴除了通过发展“四新产业”,配合澳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之外,还可以在土地规划、智慧城市、生态环保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澳门提供能够对标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横琴还承担着澳门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平台这一作用。马若龙认为,背靠祖国、拥抱大湾区市场是澳门应有的发展方向,若琴澳两地进一步共融发展,尤其是交通、通关等方面联系更紧密,让人员往来更加便捷,无疑能够带动更多澳门居民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积极性,通过横琴这个平台深入参与到大湾区发展中。
励骏庞都。
随着合作区琴澳一体化发展走上“快车道”,越来越多的澳门人走进横琴创业就业。马若龙的“起楼梦”圆后,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到横琴开设了建筑设计顾问公司,深入参与到建设浪潮当中。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以实际行动来支持横琴发展。”
在马若龙看来,琴澳共融的一个目标是让两地人员往来高度便捷、相互进出顺畅无阻。“横琴应该像是澳门的‘兄弟’一样,只要同心同向,未来一定能够在彼此促进、彼此成就当中共同获得更好的发展。”
▍系列阅读
本期撰文:李宇航 梁涵
摄影:关铭荣(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栏目策划:梁涵 沈文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