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成长,蓄力起航。日前,南方+报道了东莞滨海湾未来学校为骨干教师定制培训。为了迎接新学期的到来,该校继续启动暑期研修,全体教职工集中“充电”,为秋季开学蓄势赋能!
据悉,本次暑假研修共历时10天,围绕师德与职业操守、班主任德育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辅助技能、教育教学前沿理念分享等方面展开,旨在系统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筑牢学校高质量发展根基。
作为东莞市第二所公办未来学校、新区首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东莞滨海湾未来学校(下称“滨海未来”)致力于办一所环境一流、功能前瞻、生态智慧的高品质未来学校。学校高标准组建了教育家型名师团队,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还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探索未来教育的无限可能。
滨海未来启航仪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团到访现场并做分享
今年4月25日,在滨海未来启航仪式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团来到现场,共商数字化与未来教育发展。时隔近一个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到访东莞,从“滨海湾未来学校的建设目标是什么?”“未来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未来教育改革要学什么?”三个问题出发,对滨海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5月14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一行莅莞调研,并走访滨海湾未来学校,为东莞未来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为了进一步强化国家级教育智库的科研引领作用,滨海未来邀请了多位教育领域的顶尖专家与知名人士莅临学校,助力暑假研修,探讨教育教学的前沿理念与实践。
此次活动汇聚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负责人曹培杰;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朝阳实验学校校长刘可钦;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书记、校长,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校长王海霞;管理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左晓梅;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袁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空间与技术负责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机构工委理事兼副秘书长吕洋等嘉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一行教育专家莅临活动现场
曹培杰从教师职业的由来分析教师的职业定位,并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以知识讲解为核心的教学将被技术取代,没有未来教师就没有未来教育。他表示,未来教师不应成为搬运知识的“教书匠”,要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塑造品格的工程师、联结世界的策划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负责人曹培杰
面向未来的学校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刘可钦从文化、课程、学校治理三个维度进行阐述。她直言,文化建设、课程实施、治理改进是筑牢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学校一要明晰发展的文化源动力,滋养开放、包容的育人文化;二要整体构建课程实施体系,形成五育并举、资源丰富、满足个性的课程框架;三要改善治理方式,促进资源流向一线,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
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朝阳实验学校校长刘可钦
王海霞分享北京十一学校教育集团学校的实践经验,她娓娓道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三大体系,即构建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构建以“服务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治理体系、构建以“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书记、校长,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校长王海霞
随后的研讨会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一行教育专家,对滨海未来的课程体系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宝贵建议。专家们认为,滨海未来在课程研发上进行了深度思考,并基于学科做了大量探索实践和拓展型研究,课程体系构建具有系统性、丰富性、层次性,体现了学校育人模式的变化和创新。
他们建议,滨海未来应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面向未来”等优势,同时探索项目式课程和活动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专属的课程表、感受成长的获得感,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课堂的魔法师和课程的设计师。
校方表示,此次活动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奠定基础,滨海未来将继续探索未来教育方向,致力于培养新时代人才。
新学期、新征程,当前滨海未来各项开学准备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中,南方+也将持续关注,共同见证东莞市第二所公办未来学校的开办!
南方+记者 黄婷
东莞滨海湾未来学校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