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吸”or“共赢”?安徽内优外拓“飞”入一体化发展大局
广东力推“飞地经济”,这也是安徽的一个重要抓手。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破题?安徽有自己的节奏:
靠上去,紧握结对之手,10个南北共建产业园结出累累硕果;
融进去,主打“错位发展”,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实现了重大产业跨区域布局;
飞出去,阜阳、宣城等地市纷纷在上海、南京等地建设科创飞地;
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东风,以“飞地经济”与先发地区双向奔赴,安徽稳稳接住了这“泼天富贵”。
广东可以学习借鉴安徽发展“飞地经济”的哪些做法?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前往安徽进行了深入采访。
鸟瞰G60松江·中安科创园。受访者供图
南北合作“帮扶一家亲”
在安徽省亳州市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下称“亳芜产业园”)内,昶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械手不断旋转腾挪,从全自动压铸机里取下压铸成型的电机水套放置到输送带上,这些即将下线的产品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零部件。
“从芜湖来到亳州,一个原因是离我们河南、山东的客户更近了。” 昶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客户生产经理姚飞介绍。
亳芜产业园内,车间工人正在作业。
亳芜产业园由芜湖、亳州两市共建。除了区位优势,这里的政务服务、创新做法甚至还在省内领先。
近日,亳芜产业园内的万花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账上收到一笔8万元的资金,该公司负责人李金富说:“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看到备注‘高新技术企业进步奖’才明白,是园区自动套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发放的奖励,真是意外之喜。”
亳芜产业园厂房林立。受访者供图
亳芜产业园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薛攀攀介绍:“近年来,我们园区创新实施了‘免申即享’、‘销能办’、园区合伙人等多项为企服务机制,全力为企业服务。”
优质服务,换来的是企业数量的不断攀升和园区的跨越式发展。
据统计,截至2024年1月,亳芜产业园共有市场主体5600余家,为2万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形成了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和“2.5”产业即“3+1”主导产业。
亳芜2.5产业园。受访者供图
南北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为皖北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2023年,皖北10个南北园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1038.25亿元,同比增长44.1%,首破千亿元大关。2023年,皖北地区生产总值可比增长5.8%,与全省持平,“十三五”以来首次赶上全省平均增速。
亳芜产业园区道路宽广。受访者供图
去有“风”的地方“筑巢”
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外一路之隔,湾谷科技园内的B5号楼,一层约2300平方米的界首(上海)离岸科创中心(下称“离岸科创中心”),搭起了安徽界首和上海的“桥梁”。
“以前,我们企业的产品几乎没走出过安徽。”上海佰利聚鑫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曹鹏介绍说,是界首(上海)离岸科创帮助企业开拓了新市场,“现在省外市场能占我们总业务的六成。”
离岸科创中心所在的湾谷科技园。受访者供图
一年花几百万元租用场地免费提供给企业,这种投入是否值得?
安徽阜阳界首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江长柱说:“‘打开门、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请进来’,希望依托科创飞地让更多科创和企业资源‘飞’向界首。”
离岸科创中心免费为企业提供办公场所。受访者供图
从上海市松江区的空中俯瞰,一片崭新的企业园区,像一片叶子静静落在东北部的洞泾镇人工智能产业基地,这便是G60松江·中安科创园。
“园区开园仅两年,出租率就超过了90%。”G60松江·中安科创园总经理徐本增介绍。
目前园区已经入驻了瑞士百超、西班牙达诺巴特、台湾普来特富等一批高质量项目。
G60松江·中安科创园吸引外资项目入驻。
有了企业的入驻和地方的入股,“研发在沪、生产在皖”也就顺理成章。
G60松江·中安科创园内的985沪淮科创(上海)协同中心(下称“沪淮科创协同中心”),孵化了几家即将在安徽淮北市相山区落户生产基地的科创企业,上海聚科时代电力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聚科时代”)就是其一。
“经过多年的研发与准备,我们公司正在进行第一轮融资,已对接了高瓴资本等机构,淮北方面也有意向跟投。”聚科时代负责人王紧利介绍,选择入驻飞地并在此设立研发总部,不仅看重上海在柔性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资源,也是出于对接淮北市产业链的考量,“淮北是能源城市,很适合作为我们的生产基地。”
沪淮科创协同中心。
“沪淮科创协同中心孵化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是要到外地去释放产能的,这就是飞出方的机会。”
沪淮科创协同中心运营方——985科创投资赋能联盟秘书长任璐认为,与淮北市相山区的合作,实际上就是通过科创飞地进行双向联动,以达到反哺效果。
“错位发展”与双向奔赴
淮南寿县刘岗镇中心以南十多公里外的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内,总投资51.6亿元的蔚来电驱动二期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
“GDP、投资、产值等各项经济指标等均进行5:5分成,两市共享分成。”合淮合作区相关负责人称,园区实行所有收支共享共担,“这种机制大大提高了共建双方的积极性。”
在两市的合力推动下,合淮合作区内的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17个,协议总投资665亿元。
位于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内的新能源汽车焊装车间。受访者供图
合淮合作区是安徽城市立足于合肥都市圈进行的省内区域合作新探索。
突破安徽,着眼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跨区域合作正在江淮大地展开。处于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交界处的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下称“长合区”)就是其中的典型样本。
长合区广德片区内的安徽诺达佳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诺达佳”)SMT车间里,自动贴片、印刷、在线检测……一排排整齐的生产线上,一线工人正开足马力赶制订单。
工人正开足马力赶制订单。受访者供图
2023年,三家苏州光电企业抱团落户长合区。
从工业计算机到液晶显示面板和触摸屏,它们互为上下游,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带到了广德市,诺达佳就是其中之一。
“长合区离苏州很近,当地政府的服务意识很强,营商环境也一样好。”诺达佳总经理郜世藩说,“我们来到这里后用工、产业配套、销售、研发等都没受到影响,而且经营成本更低了。”
长合区内苏州光电企业的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朋友圈”越来越大,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广阔。
“向内依托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助推皖北地区加速崛起;向外借力G60科创走廊‘飞’向上海,探索‘研发在沪、生产在皖’模式。”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认为,置身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飞地经济”,实现空间、要素、平台的双向流动,不仅将推动省内区域协调发展,也让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有了更大的空间和作为。
【更多阅读】
【往期报道】
总策划:王更辉
策划:孙朝阳 陈戈 王溪勇 罗彦军 曹斯 胡念飞 丁建庭
统筹:毕式明 王会赟 郑幼智 赵文君 陈丹佳
采写:毕式明 魏钰 叶志强 伍欣莎
视频脚本、摄制、剪辑:陈锴进 伍欣莎
出镜:魏钰
图片:伍欣莎 魏钰(除署名外)
海报设计:区洁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