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冯昭胜拨通“田管家”的电话,当李建飞佩服“田管家”的妙手回春时,南方+记者注意到,他们口中的“田管家”却是一批年轻人。
近年来,一大批“80后”“90后”乃至“00后”奔波在江门各地的田野间,他们深入乡村,走进田野,利用所学所识与庄稼打交道。他们立志改变乡村面貌,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一大批“80后”“90后”乃至“00后”奔波在江门各地的田野间,当上了“田管家”。受访者供图
“一开始,大家都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说你年纪轻轻懂什么。”“别以为读了几本书就会种地了,可没那么容易。”……采访中,提到一开始的工作,黄昭沛和冯志宏也都无奈地摇摇头。
怎么办?农田会给出答案。
彼时,黄昭沛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试验田里从早忙活到晚,平整土地播种秧苗、科学调配农药比例、定时巡查稻田情况……辛苦,是黄昭沛提到比较多的词。
“我们没有周末这种说法,尤其是农忙时间,上下班的时间都不能固定。”他记得,有一段时间正好遇到病虫害,好不容易休息外出的小伙伴,接到电话后,大家就都回到了田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势喜人,绿油油的着实让人怜爱。“路过的村民都夸我们的水稻漂亮。”黄昭沛说,不仅水稻颜值高,产量也相比其他地块高。自那以后,质疑的声音开始消散,大家也放心将自己家里的地交给“田管家”。
谈到种地,冯志宏也讲得头头是道:“为什么要把土地弄平整?田块不平整导致的问题是田间杂草多,影响水稻生长空间和养分吸收,最终会影响产量。”从一开始的农业小白,在日复一日跟农田打交道的过程中,如今他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老手。
即使现在,很多人对“田管家”这份工作依旧有着刻板印象。“大家认为搞农业很苦,提到种田,脑海中还是下意识地浮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但那已经是过去式了。”冯志宏说。
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年轻血液的注入,现代农业也不例外,要种好粮,规模化种植必须靠农业科技,在这当中,年轻人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
水稻长势喜人,得到了农户认可。受访者供图
开门见山,推窗见绿,这样的场景逐渐在农村铺开。生态好、环境优、政策足,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近年来,江门供销社实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大工程”,今年以来共培训管理人员62人、村助理139人、属地飞手67人、签约农机手300多人。如今,像黄昭沛、冯志宏这样的年轻人,在江门正不断涌现。
“人肯定要吃饭,种田永远不会过时。现在市场非常需要我们的社会化服务,前景是很好的,是值得做一辈子的工作。”黄昭沛说道。
采写:南方+记者 申红洲
◎相关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