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人工操作,旋耕机自己跑;无人机绕着农田飞几圈,农药就打好了;农民“不下地”,收入却提高……如今,江门的农民种地再也不是件“烦心事”,出去打工也顾得上种地,不耽误挣钱。
近年来,江门市供销合作联社(下称“江门供销社”)抢抓省级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机遇,加快组织合作、服务拓展、农技融合,提升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质量,破解种粮耕地碎片化、作业兼业化问题,连续五年在全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放眼望去,江门一片好“丰”景。受访者供图
2023年,江门供销社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582.27万亩次,同比增长19.52%,约占全省社会化服务总服务面积15.3%,累计实现粮食增产2.84万吨,促进农民节本增收1.24亿元。其中,实施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面积28.5万亩,占全省总任务27.1%。
今年7月,《江门市打造广东供销粮食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市实施方案》出台。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江门实施粮食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40万公顷次以上,联农带农8万户以上,建成广东供销粮食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市。
“田管家”让农民轻松种地
“年纪越来越大,体力跟不上了,守着家里的地,却没有精力去弄。”“家有几亩地,但儿女在外打工,没时间种。”“智能农机作业效率高,我只是小户经营,自己买一套根本划不来。”……
当下,江门大踏步向着农业现代化迈进,小农户生产经营却遇到了种种困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走进台山市广海镇,田间一片生机勃勃,晚造的水稻一片绿油油的,长势喜人,离不开“田管家”的精心呵护。“我5亩地交给他们打理,自己不用操心,一年还能多赚1000多块钱。”广海农民冯昭胜说,自己比往年轻松多了,地里遇到问题,只要一个电话,离他家最近的“田管家”就会上门为他解忧。
冯昭胜口中的“田管家”就是江门供销社创新打造“县域服务平台+乡镇服务站+村助理+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产物。
“田管家”为农民答疑解忧。受访者供图
如今,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多环节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正不断涌现,成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江门供销社系统各家农服公司正在推动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建设为主转向全链融合、全程服务提升,不仅把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导入农业生产中,更促进和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衔接,助力其增收。
目前,江门供销社建成村级农服驿站103个、镇级助农服务中心61个、县域助农服务平台7个、农业科技服务公司4家,签约农机手300多人,可整合调配农机设备900多台,可提供统一耕、种、管、收、售等“一条龙”收成保底式托管服务,也可根据农户生产实际需要提供单一环节的“点单式”作业服务,社有企业江门天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被列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组织单位。
台山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全省首个“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以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走在全省前列。其中,水步镇联兴村流转638户农户共1550亩农田,委托台山供销农服全程管理。
台山供销农服成立于2016年10月,是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下属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专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是台山市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和台山市生产托管服务中心的承接主体。
“通过托管服务,每亩可增产100斤以上、人工及农资成本减少200—300元,农户既可获得每亩800元的土地保底收益和盈余分红,又不耽误进城务工增加收入,村集体经济组织亦可获取15%盈余分红和土地租让费、管理费。”台山供销农服总经理黄昭沛说道。
如今,一个个“田管家”服务江门各地的田间,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高效运用到农户生产中,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实现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社会化服务让农业有“智”又有“质”
当农田遇上科技,装上智慧大脑的田地,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玉米螟新增了2头,棉铃虫新增了1头,白带野螟新增了1头。”黄昭沛一边查看智能虫情测报系统,一边介绍道,“我们通过这套系统,对常见的10余种重大病虫害进行定向诱集、分类统计、实时报送和预警分析。目前,已经覆盖台山丝苗米产业园区的核心乡镇。”
随着托管服务的大面积推进,更多台山农田里运用上智能虫情测报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智能虫情测报系统。受访者供图
“过去农民常说种田看天吃饭,现在有了智慧农业物联网测报系统,从看天变成了看手机屏幕或者电脑屏幕。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能自动识别虫情,为病虫害的精准测报、田间小气候监测提供支撑。”黄昭沛说道。
黄昭沛正在查看田块里的病虫害情况。受访者供图
在此基础上,无人机施药成为现实。
“去年晚造水稻闹稻飞虱,平均每亩地的管理成本高达200元。”广东禄归华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伍远兴表示,公司主要经营稻米加工业务,但在前期的田间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因此每年的病虫害防治令伍远兴头疼。
一次机会,伍远兴对接上了台山供销农服,并将种植环节交予其托管,省心省力省成本,“以飞防为例,综合补贴和优惠下来,收费在75—80元/亩,不仅比自己管理的成本低,而且效果还到位。”伍远兴说道。
数据表明,与农户自防相比,“统防统治”减药增效效果显著。
“从2011年到现在,我们台山的累计服务面积超过120万亩,减少农药使用量达到1020吨,实现粮食增产4.8万吨,促进农民节本增收达到2.1亿元。”黄昭沛说。
走进恩平市东成镇下绵湖村,一架载着低毒高效低残留大包装农药的植保无人机迅速升空,按照设定路线在稻田上方来回飞行,向下均匀喷洒药剂水雾。
“以前我们自己喷农药,背着一个药桶顶着太阳在田里走,一天喷不了几亩,非常辛苦,成本也高。现在托管公司用无人机喷药,又快又安全。几乎所有用过无人机的,都没人再愿意自己去洒农药了。”下绵湖村的村民说道。
飞手正在操作无人机。受访者供图
“人工喷洒防虫药剂一天只能喷洒1公顷(15亩),无人机一小时便能喷洒4公顷(60亩),效率大幅提升。”恩平供销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恩平供销农服”)工作人员冯志宏说,无人机喷洒省时、省工、省药,能最大限度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节省农药包装材料,每亩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180克,减少农药使用量850克,有效减少病虫害防治成本。
如今,在江门的沃野田间,正以先进科技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许多农田装上了“智慧大脑”,智能的“新农具”层出不穷,种地越来越有“科技范儿”。农户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粮食生产更科学、更高效,新质生产力正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全方位联农扩面,走向全链条跃升之路
为了激活农业“春水”,近年来,江门供销社构建“订单收购+全程社会化服务”粮食供应链,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全方位联农扩面,打造广东供销粮食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市,走向全链条跃升之路。
数据显示,2023年,江门供销社为江门市6万多个种粮主体提供耙田整地、育秧插秧、收割加工等服务,复耕撂荒地8600亩,服务粮食面积108.8万亩。
撂荒地多位于山岭旁、河床边,土质松软、地力不良,且开发难度高,如果没有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撑,难以复耕复种。恩平供销农服成立后,这一道难题就有了“最优解”。
2022年水稻晚造前,恩平供销农服承接大田镇东南村委会牛栏屋村20公顷(300亩)撂荒地的复耕复种工作。经过一系列整治和管理,原先的撂荒地“活”了过来。
“难以置信,闲置多年的田地竟然还能种出水稻。”这块地的水稻收割时,农户李建飞作为恩平供销农服公司的农机合作服务商,对眼前的丰收景象表示感慨。因此,去年早造,李建飞迫不及待地联系上大田镇供销社有关人员,达成水稻生产全托管服务合作。
恩平供销农服盘活撂荒地的案例,是江门供销社推进撂荒地的复耕复种工作的缩影。
在鹤山,鹤山市供销社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供销社农耕服务队的作用,利用自有的机械设备,全力配合各镇(街)开展1000多亩示范性撂荒地整治复耕和非粮化整治工作。同时,细分农耕服务工作内容,对撂荒地开展除草清理、土地起垄、复耕后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为撂荒地复耕复种提供农械、农资、农技服务。
不仅如此,鹤山市供销社以部分撂荒地作为试点,联合基层社、农村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撂荒地进行耕作种植,积极引进良种、推广良法,根据农时制定花生、水稻、马铃薯、大豆等轮作耕种,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产能。
此外,江门供销社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社村”合作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全市遴选1个市县、10个镇开展“社村”合作试点,由基层供销社联动合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生产环节集中起来,委托供销社农服企业开展统防统治、配方施肥、机耕机收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因地制宜打造恩平“稻稻薯”、鹤山撂荒地轮作种植、台山水稻全托管整村推进等多种粮食生产服务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江门供销社积极参与全省数字供销试点,建成“供销D站”等数字平台59个,实现农资农技服务、粮食全产业链生产服务、冷链物流服务、联农带农组织服务等功能上线,打造“数字农田”超15万亩。
今年初,江门供销社首次应用数字供销云平台打通马铃薯“采收、储藏、运输、销售”全流程,构建“订单收购+冷链服务+错峰销售”服务模式,破解农户卖薯难、价格低、用工荒等问题,托底收购销售马铃薯2295吨。
金灿灿的稻谷。受访者供图
如今,农业社会化服务已在江门广袤的土地上结出累累硕果,在保障农户种植收益的同时,也让农业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先进农业生产力得以快速释放到农业生产过程中。
采写:南方+记者 申红洲
通讯员:晏慧敏
◎相关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