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潮州牌坊街迎来四海宾客。与主街的喧哗相比,牌坊街北段四进士巷是一处闹中取静的所在,偶有寥寥几名市民游客沿着巷子进去,方觉别有洞天——潮州古城第一座复建成功的考试会馆“丁氏考试会馆”坐落于此。历时5年复建,该会馆于2023年12月16日正式落成。
潮州古城第一座复建成功的考试会馆。刘梓薇 苏仕日 摄
潮州府丁氏考试会馆曾经是古代潮州丁氏族人赴府城参加科举考试的落脚居所。提起潮州丁氏,就不得不提到潮州丁氏始祖、潮州历史上著名知州丁允元。他迁建韩祠、续修湘桥、兴学置斋,治潮三年在古代潮州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得以配享韩庙。追根溯源,让我们走近这位勤政爱民的丁知州,了解他如何兴政治潮、开基创祖。
师韩崇韩 迁建韩祠
韩江之畔,笔架山麓,巍巍韩祠屹立。公元819年,因“谏迎佛骨”风波被贬谪的韩愈来到距京城八千里外的潮州,治潮八月万古垂名,使潮州焕然一新。368年后,潮州又迎来了一位与之命运相似的当朝名宦。
南宋年间,朝廷内政不兴,外邦扰动。宋帝南下迁都临安,一方面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另一方面履行和约赔款金番,繁重的支出致使国库空虚,财政堪忧。于是,南宋朝廷颁布加征盐铁等税收,更有不良之臣从中敲诈勒索,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淳熙十四年(1187),江苏常州人太常寺卿丁允元曾多次进言北伐,并冒死上表陈谏加征盐铁税之弊害,恳请赦免,以纾民困。而一封为民请命的奏折却触怒圣颜,丁允元被贬到潮州任知军州事。
丁允元画像。
重大的挫折并没有使丁允元意志消沉,与当初冒死进谏的初心一般,仍然坚守勤政爱民的信念,开启了他的治潮之路。
或许是相似的遭遇拉近了与先哲的时空距离,抑或是理想的不谋而合,与大部分潮州百姓一样,丁允元对韩愈有着浓厚的崇敬之情。迁建韩文公祠,就是丁允元对韩公精神崇拜和延续的真实写照。
北宋年间,潮州通判陈尧佐始建韩祠于金山麓,后知州王涤迁祠于州南七里。丁允元景仰韩愈兴学育才、治潮教化的德政,认为笔架山是韩愈当年常游之地。又相传有韩愈手植橡木,便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在笔架山新辟一座韩祠,初名“忠佑庙”,后称韩文公祠,让万千潮人得以在此纪念韩公,至今再无易址。据乾隆《潮州府志·祀典》记载,丁允元还拨置祠田八十三亩七分,保障韩祠的祭祀及管理经费。
韩文公祠。
如今的韩文公祠背倚韩山秀岭,前临碧水韩江,左右狮山、象山如屏障拱卫,有“水色山光护古祠”之势。历史上,潮州府属各地所建韩祠至今得以考证的就有十多座。而近千年来,唯有笔架山上的韩文公祠依旧巍然屹立,成为全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纪念韩愈的祠庙。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吴榕青认为,丁允元迁建韩文公祠对韩公精神在潮州的延续产生重大影响,庙址固定使得历代百姓对韩公的祭祀连续不断,也让韩公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韩文公祠里的允元亭,纪念丁允元治潮事迹。 受访者供图
“见到韩公祠,想起丁允元。”当人们拜谒韩公祠时,莫不想起这位以韩愈为榜样仁德施政的丁知州。20世纪80年代初,韩文公祠得到全面修缮。1989年11月由泰国丁氏宗亲总会捐资25万港元,在韩文公祠象山南面修建允元亭,以此纪念丁允元对迁建韩祠、弘扬韩公精神所作的贡献。
续建湘桥 纾解民困
在韩文公祠内,有一块清乾隆年间的《太守丁公配享碑记》,碑文历数丁允元被贬至潮州后的功绩。历史上,被贬来潮并建立功绩的官员不在少数,其中有些甚至官至当朝宰相。那么,丁允元何以配享韩庙,与韩公共享春秋二祭,得万民敬仰?他的政绩对潮州的发展带来哪些深刻影响?
从史书典籍上看,与丁允元的治潮生涯紧密结合的除了迁建韩庙,更离不开一座丁侯桥。丁侯桥,历史上又称康济桥,即是如今我国四大古桥之一、潮州文化地标广济桥。在广济桥长达359年的修建接力史上,就有丁允元的重要一棒。
韩江是一条水量充沛且多沙的河流。据《三阳志》记载,宋代从东部进入广东的人,到了潮州便有一大江之阻隔。如遇雨积江涨则波浪湍急,过江之险如履薄冰,来往者时感不便。同时,韩江也是闽粤要道,人来马往,争渡拥挤,百姓每渡费时良久。
广济桥的建造始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知军州事曾汪造浮舟86只创建浮桥,并在江心建一石洲以固定浮舟,继任者常祎、朱江、王正功等又在西段续建3个石洲。丁允元初到潮州便四处察访民情,深知此桥对潮州民生的重要性,他心怀百姓,带头捐资接续修建桥梁。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丁允元在西岸增建了4个石洲,并架上坚固的木头作为桥梁,覆盖上各种华丽亭阁,使韩江西岸形成八洲七孔的梁桥。丁允元此举进一步缩短了江面距离,安澜利涉,德荫邑裔,百姓深感其德,将这段梁桥称为丁侯桥。
丁允元在潮州任上曾带领民众修建广济桥。
丁允元这一举措影响深远,令后任的官员不断接力修建这座关乎潮州民生的桥梁,直至明嘉靖九年(1530)终于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此外,扶持发展教育事业是丁允元治潮的又一善政。潮州自置郡以后,潮州学宫多次迁址,南宋绍兴年间,知州徐璋将学宫迁至今上水门街,自此才固定下来。南宋淳熙十六年,丁公允元扩建潮州学宫直舍(官员办公室),重新创建六斋(教室),改善教员和学生的教学、生活条件。
同时,丁允元在潮州学宫养士名额120人的基础上增加50个名额,并拨置学田,大幅度提高办学经费。他拨田增士的力度,相当于前两任知州的数倍至数十倍。不仅如此,丁允元还在韩江北溪涸溪提附近的涸溪文祠(又称文昌祠)内创建文祠书院(历代重修后被毁),兴学礼教,广育贤士。
有诗云:“韩伯丁公两太守,安澜兴学并功高。一祠永祀彰盛德,万古馨香荐礼牢”。丁允元治潮功烈,历代官民同钦同敬,认为其功绩是可与韩愈并肩的古代治潮影响力显著的官员。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潮州知府周硕勋重修韩文公祠,丁允元与赵德、陈尧佐得于配享韩祠而春秋二祭。
清乾隆年间《太守丁公配享碑记》有:“丁公以太常忠谏而出守潮州,类于表谏佛骨;置丁公桥而民无病涉,类于驱鳄安澜;购田赡士,创置六斋,类于延师训学。”
落户仙田 开基创祖
在潮州市磷溪镇仙田三村丁宦大宗祠前,门柱上刻有明代礼部尚书黄锦撰书的对联一副:“官纪太常,五马清风余凤水;绩崇名宦,千秋禋祀荐仙田”,表达了对丁允元平生功绩的崇高敬仰。
丁允元任潮州知州三年,任满后因家乡接近战争前线,再加上潮州当地官员和老百姓的挽留,丁允元携家眷落籍潮州,创居仙田乡,成为潮州丁氏的开基始祖,如今潮汕地区丁姓人士都自认是其后裔。
俯瞰丁宦大宗祠,“三亭四阁”的建筑格局令人赞叹不已。林文强 摄
位于磷溪镇仙田三村的丁宦大宗祠,是丁氏族人的精神纽带。刘梓薇 摄
丁宦大宗祠迄今已有将近500年的历史,是潮州丁氏族人共同的精神纽带。在潮州民间,藏匿于乡村的大小宗祠遍地开花,门匾多为“某姓氏+宗祠”或“某姓氏+大宗”,而极少有将“宦”字列入其中。显然,这是因为丁允元列入潮州府名宦祠,而且祠堂建造时间早,所以在潮州众多祠堂中别具一格。
丁宦大宗祠华丽大气。林文强 摄
丁宦大宗祠房檐上,嵌瓷色泽亮丽。林文强 摄
名宦丁氏大宗正厅。刘梓薇 摄
踏入丁宦大宗祠,可见飞檐上金漆木雕巧夺天工,红梁绿桷气派大方。抬望眼,三亭四阁的独特格局,彰显了家族的大气和繁荣。经历数百年风雨,如今仍得以保留昔日光彩,可见丁氏后代的兴盛以及对家族文化的重视。2022年,丁宦大宗祠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如今潮州丁氏一族枝繁叶茂,集中聚居在磷溪仙田一、仙田二、仙田三村,人口达到1.2万多人。除此之外,丁氏后代还遍布潮汕各地,不少宗亲侨居海外。
为团结宗亲,挖掘、研究、弘扬祖先丁允元利民史迹,2014年,潮州丁允元文化研究会成立,也架起了海内外丁氏宗亲交流的桥梁。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十五,不管丁氏游子身在国内还是海外,都会回到仙田拜祖祭祠。
翻阅延续至今600多年的丁氏家训可见,家族历代重视教育,家规严明。在宗族优良家风的影响下,家族人才辈出,涌现了中国近代富有改革精神的政治家、洋务运动实干家丁日昌,以及爱国侨领丁家骏,全国劳动模范丁有宽、丁身义等一批杰出人物,还有数十名海内外博士以及10余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相关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刘梓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