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古城丁氏考试会馆的捐资芳名榜上,镌刻着的数百名捐款者的芳名,大多为仙田丁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在数十列丁姓名字的最后,有十几名苏姓人士共捐款22万余元。这不禁让人发问——修建丁氏考试会馆是丁氏宗亲的内务,芳名榜上为何有十几名苏姓人士?他们与仙田丁氏是什么关系?
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仙田二村。在族中长者的介绍中,一段延续350多年的情谊由此揭开。
缘起一段美丽姻缘
在磷溪镇仙田二村有近大约一百亩的广阔田地,种满芋头、玉米、水稻等各种农作物,当地人习惯称其苏厝田。这是仙田二村丁氏与15公里开外古巷枫洋五房苏氏数百年情谊的历史痕迹。
据仙田丁氏后裔介绍,明清时期,潮州丁氏子孙遍布仙田、塘边、卧石等地。十六世祖乾生公是当地有名望的员外郎,膝下育有一女丁宜成。丁宜成自幼成长环境优越,属名门闺秀,品学兼优。公元1666年,丁宜成芳龄十九,父亲聘请名师相士在潮州各地觅寻佳婿。一日将午,在枫洋麦园池路边偶遇一青年静心垂钓,相士观其长相标准、脚心有一红痣,预判“此人不凡,其后代人丁兴旺,发达富贵”。遂上前询问附近食肆,青年回应乡野田间未有食肆,不妨到晚辈家中,淡水粗粮,权作充饥。
苏兰泉丁宜成合葬墓碑位于枫洋三村。刘梓薇 摄
此言正合员外心意。在青年家中一番言谈,得知此人姓苏名兰泉,家境清白,为人正直,送走员外和相士时并未询问何方人士。员外心想,这青年施恩不望报,此积德善行,后代必兴。虽门风不相称,但只要其善于经营,家业定能发达。数日后丁家通过媒人提亲,丁宜成以当时社会上最豪华的嫁妆“全厅式嫁妆”出嫁,其中包含仙田二村一百亩田地以及鱼塘,田地出租产生的租金归苏兰泉所有,鱼塘产出的鱼也无偿给予苏家经营。
时隔300多年,如今枫洋三村年近耄耋的老人提起当年丁宜成的“顶配”嫁妆,仍然赞叹不已:“这位祖嬷的家世真是显赫!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枫洋五房子孙还可以到仙田二村的鱼塘收鱼贩卖,维持生计。”据村中长者介绍,苏兰泉得到家产并没有随意挥霍,他在枫溪、凤塘、登塘等地购置田地。因其出身贫寒,苏兰泉嘱咐子孙购置的物业都要以社会最低价租给租户。
后世感念延续情谊
在潮州民间,人丁兴旺是每一个家族最重要的祈愿。得益于丁宜成苏兰泉积累的丰厚家底,枫洋五房逐渐壮大,子孙繁衍不息。如今,枫洋五房后代主要分布在枫洋村枫三村及枫四村,人数超过4000人,华侨、商贾、乡贤不在少数。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丁宜成和苏兰泉昔日的美丽姻缘早已成为陈年旧事,但300多年间,这两个相距15公里的家族仍有着连绵不断的联系和念想。
在枫洋三村的兰泉公厅内,挂着一块印着“情谊长存”字样的镜匾,落款是“磷溪镇仙田二村党支部村委会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七日”。除了镜框上的少许锈斑,整块镜匾看上去依旧明亮澄澈。丁炳贻清楚地记得,那是上世纪末仙田二村长者第二次作为枫洋五房的重要亲属,代表出席兰泉公厅修缮落成仪式时送出的一份贺礼。
“那时候我们村六七十人的队伍,雇了十几辆轿车浩浩荡荡从仙田二村出发。以前的路还是土路,颠簸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到枫洋(三村),每人还掏出几十块钱一起做了一个镜匾,作为贺礼送过去。”丁炳贻摸了摸下巴的胡渣,目光望向远处。他说,在那个交通、经济发展缓慢的年代,人们把情感看得特别重,枫洋五房惦记着仙田这门亲戚,诚心邀请,距离再远也要去一趟。
枫洋三村兰泉公厅内有一块纪念丁宜成和苏兰泉“姻亲典范”的牌匾。刘梓薇 摄
“枫洋五房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这名丁氏嬷(丁宜成)及其外家的帮助,子孙后代也一直感念于心。”今年79岁的苏均培提起丁苏两家情谊,总会想起在两村间流传的一件趣事:若干年前,盛产番薯、蔬菜的仙田二村经常有村民挑着担到枫洋沿街叫卖,枫洋三村、四村村民若遇见仙田人自称是乾生公的后代,都会盛情邀请其到自家款待一番,以叙表亲情谊。
饮水思源。如今,枫洋五房后代富商辈出,也不忘反哺仙田。2019年,枫洋三村为修丁允元墓捐款1.8万元;2023年,枫洋三村为修建丁氏考试会馆捐款22万余元。
悠悠岁月,情谊绵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间社团组织不断巩固和壮大,丁苏两家世代交好的佳话也仍在续写。2014年,潮州丁允元文化研究会(下称“文研会”)成立,主持操办丁氏宗族文化活动,以团结宗族、发扬文化。近十年来,文研会与枫洋村联系愈加紧密,两村凡有团拜、庆典等大型活动定会相邀。
相关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刘梓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