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一学生一课表,滨海湾未来学校课程有何不一样?

教育莞家
+订阅

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连日来,南方+聚焦今年9月即将招生的东莞滨海湾未来学校(下称“滨海未来”),提前剧透校园环境和空间规划,备受广大家长学生关注。本篇我们将瞄准学校课程体系,解读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

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依托现代学习空间、数字技术、无边界资源等要素,滨海未来初步构建了“一核·三层·六院”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一生一课表”。

一核·三层·六院代表了什么?

在东莞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支持和统筹下,滨海湾新区与东莞外国语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东莞外国语学校及其兄弟学校的核心力量共同组成了创校团队,汇聚了各方优质教育资源,为滨海未来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滨海未来以“为了每一个学生更好的未来”为宗旨,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博雅笃行的未来社会建设者。结合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和学校的育人目标,学校初步构建了“一核·三层·六院”课程体系。

“一核·三层·六院”课程体系

“一核·三层·六院”课程体系

其中,“一核”以立德树人为课程的核心任务,在课程内容上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的关系;“三层”是指为了满足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的需求,将课程划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卓越型三个层次。

“六院”则是学校成立的“数理书院、人文书院、艺术书院、健康书院、科创书院、社会财经书院”六大书院,为跨学科课程研发与实施提供组织和机制保障。

“在学校筹办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关注学生个性需求,实现大规模的因材施教?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实现真正的主动学习?”滨海未来创校团队介绍,经过多方研讨与论证,学校绘制了课程图谱,确定课程实施目标——

努力践行融通中西、行至相融、文理并蓄、博学雅行的课程理念,每一门课程开发,都遵循“课程设计综合化、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资源全球化、学习空间人性化、评价方式多元化”五个原则,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和可选择的课程,力争实现每个学生一张课表,满足他们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特色课程有哪些看点亮点?

作为滨海湾新区首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滨海未来将充分发挥九年贯通培养优势,探索幼小初衔接教育的有效路径。以课程为载体,实施贯通教育,成为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一大看点。

立足课程即生活、课程即生长、课程即生成、课程即生命,努力实现课程价值最大化,学校着力打造“九年贯通”“跨学科融合”“科创实践”“国际理解”四大特色课程,这些课程将成为提升学校课程体系整体品质的展翅之翼。

“一核·三层·六院”课程框架

“一核·三层·六院”课程框架

“九年贯通”课程注重将九年视为一个整体,整体规划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途径;“跨学科融合”课程通过系统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科创实践”课程,学校将打造科创造教育从零散活动到品牌的9年一贯全链条的培养体系,通过构建特色科创场景、打造一流科创队伍、开展项目化科创活动、开发品牌科创课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国际理解”课程,则将以开放的办学理念,构建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中小学国际理解特色课程,通过多语种的外语课程、国际人文课程、全球治理课程、数字化全球体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跨文化沟通与交际能力。

数字赋能探索未来教育新样态

数字赋能探索未来教育新样态

以开放办学为导向,以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创新为主要抓手,滨海未来致力于探索未来教育的新样态。

“一生一课表”如何保障实施?

课程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滨海未来制定了“一核·三层·六院”课程体系全链条实施方案,充分借助现代学习空间、数字技术、无边界资源等方面的力量,支持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集阅读、教学、展览、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资源中心

集阅读、教学、展览、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资源中心

以生为本,空间育人。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打造功能复合、智能互联、开放共享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无边界学习以及课程高质量实施的需求。

数智引领,拥抱未来。以打造现代化的智慧教学环境为基础,滨海未来还将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数字化新形态,促进数字化技术与教育教学实际场景的全面融合与应用,为教师教学“减负”、让学生学习“无感”、使综合评价“精准”,以数字科技引领和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资源整合,群策群力。学校还将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具有立德树人功能的课程资源,通过开发本土人文课程资源、开发自然生态课程资源、开发科技创新课程资源,践行全资源育人,实现无边界学习。

充分将滨海湾社会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

充分将滨海湾社会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

滨海未来学校校长朱忠明表示,课程的高质量建设和实施是办学的一个关键环节,课程建设也要服务于学生,机制保障和配套支撑助力学校实现课程的量身定制,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也能在不擅长的领域得到额外支持和指导,激发无限潜能,为终生发展奠基。

点击下方链接,看滨海未来环境和空间特色:

空间赋能东莞第二所公办未来学校,在滨海森林遇见未来教育

无边界学习空间、50+创新实验室,独家揭秘滨海未来“真容”

【统筹】王慧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学校供图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