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了青春态|“开平新质感”系列③

南方+ 记者

乡村和创客,乍看之下,似乎是两个颇为违和的词汇。

但在过去几年的开平,“到村里去”正在成为不少青年创业者的共同选择,为碉楼之乡增添了几分青春态。

开发民宿项目、“新农人”涌现、当一名乡村CEO……随着乡村迎来一批批青年创客,他们看似“非主流”的职业选择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在广东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当下,农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值得更多年轻人去奔赴。

文旅热催生新业态

走进开平市塘口镇塘口空间,旧时光仿佛凝固。红砖墙和水泥地板透露出独特的历史韵味,整齐摆放的书籍、乐器和各类工艺品散发着文艺气息。这里集吃喝玩乐住于一身,餐厅、水吧、书房、庭院、客房一应俱全,是老旧建筑活化建设的典型案例。

塘口空间是开平老旧建筑活化建设的典型案例。塘口镇政府供图

塘口空间是开平老旧建筑活化建设的典型案例。塘口镇政府供图

塘口空间所在的塘口旧墟,早期曾是镇政府的驻地中心,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人口流失、政府驻地搬迁、城市发展等原因,原本热闹的塘口旧墟逐渐萧条,建筑也慢慢荒废。

后来,“90后”青年李继津和越南华侨邓华,向当地租用旧五金厂、钟表厂、旧邮局三栋建筑,并投入数年时间和大量资金对其进行改造活化。如今,上述五金厂已被改造为集活动、讲座、展览和餐厅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中心,钟表机械厂被改造成设施齐全的国际青年旅社,旧邮局则被打造成团队的办公空间,每逢节假日都会吸引不少国内外游客前往“打卡”。

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核心区,域内华侨文化、红色文化、岭南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是一片文旅投资热土。近年来,开平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积极打造江门(塘口)江澳青年文创小镇,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一批像塘口空间般的文旅项目加速涌现。

塘口空间是开平老旧建筑活化建设的典型案例。塘口镇政府供图

塘口空间是开平老旧建筑活化建设的典型案例。塘口镇政府供图

如今,到开平开发民宿项目,正在成为一种潮流:村民方健俊、香港同胞方一中不约而同回到塘口镇强亚村发展民宿业;“里苑”民宿品牌创始人、海归硕士何觅晨来到裡村村活化闲置碉楼建设民宿;上海交通大学建筑专业博士吴彦光投资建设塘口国际民宿学院……

除了开发民宿项目,还有一些年轻人也敏锐到意识到,随着外来游客的不断增多,其他文旅业态项目也将迎来更多商机。

在赤坎华侨古镇周边的永坚村,有一间由荒废碾米站改造而成的乡间咖啡小屋。这家小店由一对“90后”夫妻所创。“我和先生原来都在广州做设计师,婚后决定返回家乡创业。”店主莎莎(化名)说,近两年前来古镇游玩的游客渐渐增多,坚定了他们回乡创业的决心。

劳家松则是一名青年设计师,在开平创立了“松果文创”品牌,其作品在开平多个知名景点如立园、赤坎华侨古镇等展出并销售。去年国庆假期,他设计的赤坎铛铛车冰箱贴在赤坎华侨古镇景区卖得很火,不少网友都被他的作品吸引,特意前来开平旅游。

“这是我最骄傲的地方。”劳家松自豪地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通过他的文创作品感受到侨乡的独特文化魅力。

“新农人”田间逐梦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菜篮子”之一,开平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瞄准农业“富矿”中隐藏的创业机会,当下也有不少年轻人纷纷选择到开平当一名扎根泥土的“新农人”。

梁惠贤是开平市大沙镇岭露红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大沙镇岗坪村,投身大沙茶产业发展,成为一名“新农人”。

“十几年前,大沙镇家家户户就开启了茶树种植之路,但是由于缺乏规范化的管理,种植出来的成品参差不齐,那时候我在大学读的是食品加工技术与营销这个专业,毕业后就决定回到家乡,希望能够改变这种情况。”很快,梁惠贤就充分活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带领村民、农户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和规范化管理标准,提升茶叶品质和销量,合作社也从最初5名主要成员逐渐发展成如今数十人的团队。

在“新农人”的带领下,岗坪茶产业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在“新农人”的带领下,岗坪茶产业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同样来到开平押注茶叶赛道的青年,还包括国家级茶艺师余嘉明、张晓瑜。作为江门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她们了解到开平大沙茶悠久的种植历史后,共同创立了开平市小茶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举办茶艺技能培训、茶文化交流等活动,引导更多人深入了解与接触大沙茶。

“碉楼农夫”谭耀威的故事,也在开平“新农人”的圈子里广为流传。

谭耀威是土生土长的开平本地青年。因为心怀“农业梦”,大学毕业后他就一头扎进了广袤的农田土地中,随后加入到广东年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创业团队的一员。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销售渠道,他积极运用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互联网工具,搭建起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农产品品牌“碉楼农夫”,整合本地农业资源,打造开平绿色农业生态链,以“碉楼农夫”品牌赋能超50多个农特产品单品。

从农业生产、销售渠道到品牌设计,“新农人”的加入无疑为开平农业的开拓了更多的想象空间。“鹅们”姐妹花谭国萍、谭国馨的创业故事,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姐妹花”都是留学归国人员。回到开平创业后,她们根据开平特色农产品——马冈鹅“乌头、乌脚”的形象,设计出可爱的“鹅们”IP,英文名叫“M.Goose”,并依托“鹅们”的IP形象开发出一系列的文创产品,设计出“鹅们藏宝图”打卡线路,将乡村振兴、研学科普、非遗文化和华侨华人文化结合。

去年8月,“鹅们”成功斩获第二届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国赛三等奖。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谭国萍、谭国馨已斩获首届粤乡印迹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2022“设计激活世遗”国际文创大赛优秀奖等奖项。

如今,随着更多年轻人的加入,一批批“新农人”凭借技术和知识在田间逐梦,为开平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在乡间田野奏响动人心弦的“奋进曲”。

乡村CEO扮演新角色

除了从文旅产业中寻找商机、到农业一线当新农人,还有的年轻人选择第三条职业路径——当一名乡村CEO。

乡村CEO,也就是农村职业经理人,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个新兴职业。在开平,也有一些敢于探索的青年正在扮演着这个“新角色”。

谢沃根是一名“80后”军人,也是江门首位乡村规划管理专业正高级工程师。退役后,他被开平碉楼与村落丰富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很快就发现了塘口镇存在一些华侨文化底蕴深厚的“无人村”。

“凤仪里占地面积100多亩,村内散布碉楼、晒谷场、古井、鱼塘,良田成片,翠竹环绕,是典型的开平碉楼古村落,可惜大部分村民都已迁出,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村’。”谢沃根很快意识到这是一块有待开发的“瑰宝”,决定带领村民系统开发凤仪里旅游区,希望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并给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引领村民创业。如今,凤仪里从一个荒芜的“无人村”变身每年客流量30万人次的景区,实现营收约700万元/年,为当地创造了200多个就业岗位,成功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增收。

作为乡村CEO,这样还不够。为此,谢沃根还依托“村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创立农产品手信品牌,整合周边农田资源,通过返聘周边群众参与水稻种植,培育种植有机大米,帮助农民就业创业,赢得群众的一致好评。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苍城镇。新村村是水库移民村,全村耕地总共才26.7公顷,不少地还愁着没人租。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当地镇党委、政府多次到该村进行调研,并综合分析新村村土质状况、水利环境等各项“指标”,发现该村特别适合甘薯种苗生长,搞种业产业或许是条新路子。

恰好,江门市级龙头企业——广东省薯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不仅是种植甘薯的行家,还处在快速发展的上升期,生产基地也不断拓展,需要大量的甘薯种苗。很快,苍城镇决定聘请该公司总经理裴立勇担任乡村CEO,在新村村合作发展甘薯种苗示范田。

“乡村振兴CEO”裴利勇耐心指导村民科学种植。 苍城镇政府供图

“乡村振兴CEO”裴利勇耐心指导村民科学种植。 苍城镇政府供图

CEO在企业司空见惯,在乡村却很少见。一开始,很多村民对此都抱有疑问。为此,裴立勇多次实地到新村村向村民讲解薯苗品种、技术管理、产业市场、经济效益和种植工艺等内容,发动村民加入上述项目。“粗略一算,甘薯种苗示范田走上轨道后,一年就能给村集体带来几十万元的增收。”新村村负责人信心十足。

如今,一个个乡村CEO活跃在开平“百千万工程”一线,探索农村集体经济专业化运营管理新模式,强化城乡联动和统筹盘活乡村资源,让村民们耳目一新,并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变化。

【策划】朱伟良

【统筹】潘晓晨

【采写】南方+记者 郑琦

【制图】区瑞香

◎相关链接

小镇有了文艺味|“开平新质感”系列①

潮流表达捧红土特产|“开平新质感”系列②

编辑 钟惠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