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丨自管探索何以为继,基层治理困境如何突围?

南方+ 记者

近年来,广州不少小区成立业委会不断探索改善治理,其中矛盾和问题不少。(相关阅读>>)广州祈乐苑自管十年,“不少事情从根源缓解了矛盾”,提供了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样本。南方+邀请了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张紧跟,进一步探讨基层治理困境如何突围。

南方+:祈乐苑物业自管探索为何能够维持?

张紧跟:祁乐苑最大的亮点在于打破了小区物业管理委托物管公司管理的一般做法,实行业主自管。一方面,节省了物业管理费用;另一方面,通过业主自管撬动了业主自主治理。

该小区业主自管能坚持运行意味着: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政府致力于打造有利的制度环境,社会资本保障小区自管得以运作起来,社区精英则成为社区动员的有力推动者,社区成员以有效的新规则供给实现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共同参与社区合作网络的治理,如此使得社区自组织不需要外部指令的强制就能够进入自主治理状态。

南方+:一般小区管理困境在哪?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

张紧跟:多数小区治理困境在业委会组建难(选举难、人选难、防范难、备案难)、有效运行难(撂挑子、玩失联、空挂名、拒交接),业委会制度不健全(权责利失衡)以及法律地位不明确(有效监管难、依法追责难、正常获得薪酬难、社会认同难)。

社区治理的关键是要解决参与主体组织化建设、民主协商原则充分贯彻以及实现并维护好社区公共利益。

南方+:对于社区治理,您觉得要注意什么?

张紧跟: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社区的具体情况形成差异性的多元主体治理模式。学术界归纳了可能的四种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社会自治模式、专家参与模式。不同模式各有利弊。因此,统筹多种社会资源、激发多元社会活力、创新居民参与机制是社区治理创新的关键环节,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多元力量的作用,完善相应制度设计和政策约束。

南方+:目前研究成果如何更好指导基层治理实践?

张紧跟:在基层治理中,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为当前基层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要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全覆盖”、消除“空白点”;另一方面,党在基层治理中要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发挥“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社区自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必须久久为功。

总而言之,建构差异性多元社区治理模式,应在多方参与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中心的协调联动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南方+记者 钟展锋 吴扬

编辑 钟金秀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