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国深秋,天气晴暖。11月19日,湛江招商国际邮轮码头,海浪声中,一声嘹亮的汽笛响起,全球首座漂浮式动力定位网箱型平台“湛江湾1号”正式交付并向公众开放参观。
不久后,这座“海上移动牧场”将驶往硇洲岛外海域,投放大规格赤嘴鮸进行养殖试验,明年上半年还将增养金鲳鱼等品种。
凭海而立,广东发展海洋经济有基础、有优势,海洋经济总量在全国率先突破2万亿元。随着一座座深远海养殖平台、海上风机建成投运,广东向海图强,一步步挺进深蓝。
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进阶之路
“海工‘重器’养大鱼,原来海水养殖也有‘黑科技’!”趁着公众开放日,游客陈先生参观了“湛江湾1号”,平台上各类自动化设备让他大开眼界。
近年来,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沿海各地建设的养殖装备规模不断刷新,智能化程度不断升级进阶——
2022年在湛江流沙湾海域启用的“海威1号”养殖水体为1.5万立方米,次年下水投产的“海威2号”达到了3万立方米。在此基础上,湛江湾实验室设计的另一座养殖平台、去年4月投产的“恒燚1号”养殖水体规模又翻了一倍,达6万立方米。长154米、宽44米,承载的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这样的养殖规模让“湛江湾1号”刷新了“前辈”创下的纪录。
不过,大并不是它的唯一优势。更稳、更智能,才是令设计者们真正为之自豪的突破。海水养殖产业极易受到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没有过硬的养殖装备技术作为支撑,向深远海挺进殊为不易。“船为骨、网作肤”的全新构型,叠加先进的游弋式养殖模式,让“湛江湾1号”解锁了迁徙能力——平台不再受限于固定海域,而是像船一样,能够在海面行驶寻找更优质的水域或主动躲避极端天气,彻底打破了传统网箱的静态养殖模式。
海水养殖与人工智能跨界融合,让这座“庞然大物”变得更加聪明。船上仅需配置3—4名养殖人员,在监控室通过按钮操作即可实现自动投苗、投喂和成鱼捕捞。
“它的建成交付,标志着深海养殖装备从‘固定式渔场’迈入了‘会思考、能移动’的智能时代。”“湛江湾1号”结构主管孙鸣远说。
打造这样一座养殖平台并不容易。为此,湛江湾实验室组建了由海洋工程、水产养殖、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攻关团队,将“湛江湾1号”列为实验室第一任务,用了5年时间开展技术攻关。
孙鸣远介绍,为了获得真实的一线经验,在设计图纸前,研发团队就驻扎海上,与风浪为伴长达两年之久。
团队还建造了一艘几百立方米的微缩版试验船“先行者”号。白天研发人员在船上与渔民一起养鱼,晚上加班研究养殖日志和监测数据,不断寻找优化方案。
养殖平台“进化”的背后,是近年来广东坚持优旧育新三产联动、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体现。如今,传统的海水养殖业也焕发了全新活力,一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已呼之欲出。
加快打造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格局
广东作为海洋经济第一大省,在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方面成效显著:截至今年8月,全省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超6500个,居全国第一;桁架类网箱15个,居全国第三。
这让广东以“一己之力”承包了大半个中国的“海鲜自由”。去年,全省海水鱼养殖产量将近百万吨,占全国产量近一半。
沿海各地纷纷因地制宜,探索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创新发展路径:阳江成功探索出“渔风融合”“蓝色能源﹢海上粮仓”“飞地﹢飞海”等模式;揭阳加快打造“海洋能源﹢海洋养殖﹢渔产深加工﹢渔港经济﹢装备制造”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汕尾构建“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滨海旅游”三位一体的产业格局。
现代化海洋牧场挺进深远海,广东筑牢“蓝色粮仓”,凭借的是海工装备制造业和先进养殖装备带来的底气。
优近拓远的海域布局,则折射出广东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加快打造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格局。
不仅是海洋牧场,广东的海上风电产业也正加速向更深、更远的海域布局。11月初,国家电投广东公司宣布将在阳江建设首个20MW超大型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机组,这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深远海漂浮式风机,年发电量将达5500万度,可满足12.5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不久前,大湾区(南沙)临港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迎来首艘国际货轮靠泊,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正式投产。从高空俯瞰,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正强势崛起。
港产城联动融合,海洋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释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优等生”,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不能“偏科”。广东更加注重做好平衡,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筑牢蓝色生态屏障。
近年来,全省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200千米、修复滨海湿地超56平方千米,营造修复红树林超55.2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地区之一。
曾经满目疮痍的无居民海岛珠海三角岛经过生态修复,摇身一变成为国际音乐主题生态海岛;湛江、江门、惠州等地的万亩级红树林保护区生机盎然;珠江口海域,中华白海豚频频现身。
“蓝色引擎”动能澎湃,生态底色越擦越亮,海上新广东的宏伟蓝图正逐渐变为美好现实。
抢占制高点 制胜新赛道 塑造新优势
观全球,面向海洋的国际竞逐日趋激烈。看自身,海洋经济连续领跑30年的广东,如何在这一相对擅长的赛道上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
这场较量,主赛场在深远海,比拼的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广东坚持创新驱动、基础先行,形成更坚实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
发展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靠的是极具战略眼光的超前布局。
广东连续7年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业6大产业创新发展。攻克近300项关键技术,25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超20项技术国际领先,撬动产业产值约252亿元,带动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3年平均增速达16.8%。
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所实验室,从3500米深海微生物中提取的“怡莱霉素E”展现出抗结核活性30倍于常规药物的惊人潜力;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化身“基因捕手”,解码海洋微生物基因密码,助力分子诊断原料摆脱进口依赖。
走进中山大学的广东省海空天通信重点实验室,一枚比指甲盖还小的芯片融合了无线通信与卫星导航的功能,在浩瀚大海中犹如“定海神针”,让海洋作业的即时通信与精准定位不再望“洋”兴叹。
海洋科技创新攻坚和成果转化,离不开众多科研机构和涉海企业的有力支撑。
广东拥有超过100个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8万多家涉海企业,它们共同组成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主力军。
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我国首个深海资源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深海科考中心、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加快建设,大洋极地保障基地选址稳步推进。
不久前的全运会圣火源火采集仪式上,可燃冰采集、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等一批海洋科技创新成果集中亮相,惊艳了世界。
当前,广东正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今年以来,广东成立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全省一盘棋抓好海洋开发保护。7月起,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施行,为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挺进深远海的征程,少不了挑战,但也充满机遇。广东向强而立、向新而进,抢占制高点、制胜新赛道、塑造新优势,逐梦深蓝,正当其时。
【来源】南方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