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第二颗地球”与“星际航行学院”,诠释史诗级浪漫

南方评论
+订阅

e7ca15398fe84ea1919f1fa9f8a4331d.png

文| 李咏瑾

近日,“中国将寻找第二颗地球”“中国科学院大学决定将航空宇航学院更名为星际航行学院”两则消息接连登上热搜,直指人类宇宙探索最新前沿突破——我国宣布,“十五五”期间将开展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聚焦宇宙起源、空间天气起源、生命起源等重大前沿问题展开探索。自古以来横亘于人类心中的“天问”,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科学回应!

此次探源计划亮相的4颗科学卫星,每一颗都代表了一个宏大的宇宙探索方向:“鸿蒙计划”聆听宇宙“婴儿时期”的啼哭,将为我们揭开宇宙大爆炸后至第一颗恒星出现之前那段持续几亿年混沌时光的奥秘;迎向太阳的夸父二号,将在国际上首次绕行到太阳的极区上空,直接凝视太阳的“北极”与“南极”,为理解空间天气起源提供关键数据;系外地球巡天卫星专为人类寻找新家,它将巡视星河,专门寻找处在宜居带的“地球2.0版本”;eXTP作为飞行在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天文台”,将观测宇宙中的“极端禁区”——黑洞的视界边缘,中子星的炽热表面……这些卫星所覆盖的研究领域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宇宙探索体系,标志着人类的宇宙认知正迈向关键的质变时刻!

这仅是我国空间科学发展多点突破的一个缩影,从国际视野来看,近年来中国空间科学领域正从“并跑”向“领跑”转型,推动我国持续产出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极宏观方面,绘制出中国自主研制设备观测到的首个X射线全天天图;极微观方面,获得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精确的宇宙射线电子、质子、氦核和硼核能谱精细结构;极端条件方面,首次直接测量到宇宙最强磁场,探测到距离黑洞最近的高速喷流;极综合交叉方面,实现科学、技术、工程的高度融合发展……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我国对基础科学研究持之以恒的投入和对太空探索长远规划的坚定决心。

而将这一蓝图变为现实,离不开坚实的人才支撑。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决定将“航空宇航学院”更名为“星际航行学院”,迅速在网络上引起关注。从“航空宇航”到“星际航行”,一词之变,背后是视野与格局的巨变,有网友直言:“好浪漫!终于有人敢把未来写在牌子上了!”这种浪漫不是虚无的幻想,而是建立在坚实科技基础之上的远大抱负,其中渊源由来已久:上个世纪60年代,钱学森为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学生开设并亲自主讲了《火箭技术概论》。一年以后,由这一讲义整理的专著改名《星际航行概论》出版,成为中国首部高等院校航天专业基础教材。

《火箭技术概论》第一讲开宗明义,即是“星际航行与宇宙航行”,其上记录着钱老这样的殷切期待——希望学生们能“体会到自己专业在整个事业中的位置”。薪火一般启迪着千千万万的中国航天人不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可以说中国航天教育的基因里,始终刻着对星辰大海最为灿烂的向往。

“星际航行学院”的更名,既是对钱学森太空探索构想的传承,亦标志着我国航天教育从近地空间向深空探索的理念升级。

当年,钱老在教案中关于火箭回收、空间站建设的设想,都被标注上“待实现”,时光荏苒,六十多年后,这些“待实现”,正一个个变成“已实现”,而更多的“待实现”,如寻找第二地球、撞击小行星任务等,正被中国航天人一一提出,并在迅猛的科技发展中逐渐被攻克。

根据《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中国正推动着自身从空间科技应用者向宇宙认知贡献者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规划的灿烂图景中,我国有望突破“极端宇宙”“日地全景”“宜居行星”等5大科学主题,以及空间引力波探测、探索太阳系天体和地球循环系统等17个优先发展方向。

从国际视野来看,全球多业态航天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科学院大学此次更名之所以广受关注,可视为中国在航天教育领域对标国际前沿、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航空航天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科学院大学对于星际航行学院的更名,必将带动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在相关领域的转型与深化,以“人才”的力量进一步推动我国未来航空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重构与升级。

2050年,中国的太空探测器将飞抵太阳系边际,彼时,当我们再回头看“星际航行学院”这个名字,也许会像人们当初看到“量子信息学院”一样:曾经觉得超前,现在觉得远见。

而我们开启星际航行与寻找第二颗地球,不仅是为了解答“人类是否孤独”的哲学问题,更是对文明未来的长远规划。若干年后,当发现第二颗地球的科技中坚力量正是来自“星际航行学院”这样的人才培养摇篮,当更多的年轻学子从中备受鼓舞,决定报考相关专业、投身于我国太空探索的伟大事业,我们将会发现,很多今天看似大胆的宏伟构想,正是通往磅礴未来的必由之路。


大家点评: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做好人才培养仍是需要持续思考的永恒难题,尤其是如何培养具有战略前瞻性的创新性人才,更是一个国家能在世界科技竞争中胜出的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永坤

编辑 周源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