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吴三川
一则登山视频中的“蛛丝马迹”,竟演变成一场网络风波。
日前,邓女士在户外登山时因背包上悬挂的吊牌,被网友质疑是“七天无理由恶意退货”的“吊牌小仙女”。随后邓女士澄清,背包系2025年9月购入,挂件系商家自带的普通牌子,滑雪服上的挂件是失联儿童寻亲卡,系公益项目。这一说法得到了滑雪服商家的证实,并赠送她一套全新的滑雪服和帽子作为答谢。

打着声讨“恶意退货”的旗号,却做着伤害善意的事情,着实令人“意难平”。据邓女士表示,这几天,私信和评论区几乎都是谩骂,有人攻击她的长相,有人还拿她的IP搞地域黑。仅凭自己的“直觉”,就以为发现了“盲点”,于是开始“网络断案”,急匆匆地给定性,对一个普通个体“重拳出击”,其后果有多可怕?活生生的例子,又一次摆在了眼前。

常言道:“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不可否认,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当中,信息来源纷繁复杂,真相有时令人捉摸不清。然而即便如此,如果能“让子弹飞一会儿”,如果不是连理性都被全然抛弃,网络暴力恐怕也不会轻易登场。正如网友所说,留着吊牌也可能是忘了摘、不想摘,又或者它本来就是一项设计。退一步说,哪怕邓女士那张“吊牌”不是寻亲卡,她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
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够多了,反思却不能停止。“前人砍树,后人暴晒。”笔者注意到,在相关报道的评论区中,这句话曾多次出现,非常值得玩味。它设定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因果关联——有人利用了退货的规则漏洞,破坏了社会信任,因而邓女士被质疑并非没有根据。这种论调也令人难以苟同,有将无端揣测合理化之嫌。无独有偶,最近关于“吊牌”还有一则热搜:为了“防蹭穿”,商家设置了“巨型吊牌”,主打一个“让人没脸穿出去”。一小部分人的不诚信,要让更多无辜的人来“埋单”,未免有失公允。
更可怕的不是高估理性,而是完全不关心事实,只管无差别地输出情绪。在很多类似事件中,都窥见这样的剧情:一些人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肆意宣泄廉价的快感,即便当事人费劲口舌去澄清,也不妨碍他们又找到了新的攻击点,让自身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让前者陷入无穷无尽的“自证陷阱”。经由互联网的放大机制,这种非理性狂欢带来的伤害同样倍增,让更多本无主观恶意的人,沦为了情绪的奴隶、网暴的帮凶。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按键伤人”必须担责。抵制暴力言论,建立一个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既要靠法律、技术和制度的“硬杠杆”,也要靠每个人恪守“围观伦理”,克制“先行脑补”,不说勇于发出理智的声音,至少也不该落井下石。那张“吊牌”不该沦为网暴的标签、让人“上头”的靶心,它应当像一面“时时勤拂拭”的镜子,以此为鉴,可以知边界、正三观。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