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这座智慧农场厉害了!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轰——”伴随着机械轰鸣,无人驾驶稻麦兼用高速精量播种机循着北斗导航设定的轨迹在田间精准穿梭,根据前进速度实时调节播种量;无人驾驶等待卸粮收获机粮仓将满时,无人驾驶运粮车便自动靠近,精准对位卸粮……

11月24日,广州市黄埔区大吉沙岛智慧农场内,一系列智能农机的精彩演示,让现场参观者直观感受到“泥土味”与“科技范”的深度融合。

从“草比人高”到智慧生产

大吉沙岛上,金色的稻浪随风起伏,风中夹杂着稻香。但五年前,这幅“丰”景令人难以想象,因为这里已有三十多年没种植过水稻。

转变始于2020年,华南农业大学与广州黄埔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华农黄埔研究院”),以大吉沙岛为核心试验田,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建设初期,这里地块荒芜,草比人高。”华农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王在满研究员介绍,经过两三年的系统性改造,昔日零散地块被改造为规模化种植单元,并配套建成智慧农场控制中心,30多台套国内领先的智能农机装备陆续入驻,涵盖“耕种管收”全流程。

如今的大吉沙岛智慧农场,已全面实现水稻无人化智慧生产——无人驾驶拖拉机直线轨迹跟踪的误差控制在2.5厘米以内,无人驾驶收获机日作业效率超80亩,无人驾驶高地隙喷雾机一小时便可完成50亩水稻的喷雾作业……各类无人“神器”已成为农田里的“尖兵”。

王在满介绍,大吉沙岛智慧农场遵循“好种子、好技术、好装备”理念,已连续开展了10季水稻(早中晚)和4季冬种蔬菜的无人化生产,还引入机穴播再生稻技术、重金属镉污染治理等科研成果,通过水分管理与有效施肥,实现作物品质与土壤改良的双重提升。

从“试验场”到“打卡地”

作为智慧农业的“试验场”与“展示窗”,大吉沙岛智慧农场已成为多项先进农业技术落地推广的重要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带领学校多个教授团队长期扎根于此,开展系统性试验与示范。例如,臧英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小籽粒精量排种技术及稻麦油兼用型高速变量智能联合播种机创制”、莫钊文副教授的水稻栽培技术和陈日远教授的蔬菜种植等项目,均在大吉沙岛进行实地验证与持续优化,推动农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随着知名度提升,这里也成为了广州市民体验现代农耕、了解智慧农业知识、见证“人不下田也能种好地”的热门打卡地。尤其在岛上的丰收节等活动中,大量市民登岛参观,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超1万人。

“建设大吉沙岛智慧农场,我们有三个核心目标。”罗锡文说,就是将该农场打造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科研平台,智慧农业先进技术展示平台和智慧农场生态观光科普基地,让更多实验室里的技术转化落地为实际生产力。

目前,大吉沙岛智慧农场已入选2023年广东省首批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和2024年广东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相关技术已在国内多地推广应用。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建设大吉沙岛智慧农场应用场景,加大科研项目攻关与成果转化的力度。”王在满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开展水稻机械化精量播种、蔬菜精准种植、新能源农业无人车及果蔬品种改良等项目的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

南方+见习记者 吴静涵 记者 姚昱旸

编辑 余佩 张会玲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