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维辰
提到院士,许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高校教授或国企研究院专家,这样的印象或被改变——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最近揭晓,中国工程院新增选的71名院士名单中,有3位来自民营企业的专家。据新京报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工程院“民企院士”数量累计达到9位,2025年单届新增3位,是工程院增选以来民企专家单届当选人数最多的一次。
民企院士“涌现”,并非偶然。今年上半年,中国工程院发布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首次为民企院士候选人设立专项名额,明确将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打破了“三位老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国企的“主场”地位。
从制度上向民企敞开院士大门,一方面是对民企科创价值的肯定。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破除“四唯”,不以出身卡人,而以贡献论英雄,注重吸纳重点领域突出贡献者,是以实际行动维护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的本质特征。
另一方面,是对民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期许。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候选人背景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高度吻合。当选的3人分别是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金发科技首席科学家黄险波,其深耕的锂电池、新能源汽车、高分子材料领域,都是先进制造业的核心赛道,与新质生产力息息相关。
院士增选,既是荣誉的授予,更是国家战略力量的布局。更确切地说,是优化民营企业创新生态,激发民企向“新”提“质”动力的重要举措。
科技创新具有创造性、高风险性两个关键特征,民营企业市场嗅觉敏锐、创新动力强、机制灵活、敢于涉足新领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但也面临权益保障、创新支撑不足等问题。此次增选展现出以实绩导向校准人才评价“度量衡”的评审革新,以国家战略需求锚定创新“坐标系”的价值引导,有助于消除阻碍民企发展的隐性壁垒,加速形成协同创新产业生态,破解产业、科技“两张皮”等难题。
如民企院士王坚所说,目前,国家重大科技类项目中,民企贡献成果正与日俱增,能授予更多领军人物院士头衔,意味着国家科技评价体系对民营企业创新贡献的重视,“更有意思的事情”是“机制的互补”,“高校跟研究机构也会因为这个事情,重新思考它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从国家发改委提出“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到“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都意在激发企业尤其是民企创新活力。由此看院士大门向民企敞开,可视为对民企院士的“增信”之举,能够“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让其有更多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8个院士名额向民企定向开放,最后只用了3个,释放出扩容并非降低标准,参评还是要靠学术能力和产业贡献说话的信号。让民企院士“涌现”促进创新“涌现”,仍须把握好扩容与提质间的关系,坚持“宁缺毋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