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香港体育学者刘永松:全运会催化大湾区“化学相融”

今日香港地
+订阅

06:44

港故事|香港体育学者刘永松:全运会催化大湾区“化学相融”

“全运会后,大湾区协同发展必将迎来显著跃升。”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共同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于11月21日晚圆满落幕,但对于香港浸会大学运动及健康科学系系主任刘永松教授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才刚刚掀开崭新篇章。由他参与组建的CESAME运动科学与运动医学中心,作为香港首个且设备最顶尖的运动科学一站式研究机构,正以硬核科技实力为大湾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他在接受South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场为期13天的体育盛会,既是全国竞技体育最高水平的巅峰对决,更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协同发展的开创性实践,以体育为桥、以赛事为媒,凝聚合作共识,为大湾区深度融合开辟了全新空间。

顶尖实验室落地

科技护航运动员成长

走进CESAME实验室,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四块展板上,汇集了从1948年至今众多奥运会运动员的签名,其中包括香港名将张家朗,“明年初实验室正式开幕后,还将邀请香港历届奥运运动员签名留念,打造专属香港的‘奥运名人堂’。”刘永松介绍,实验室核心围绕五大研究方向展开,目前新陈代谢研究室、运动遗传学研究室、运动与气候变化研究室等已逐步成型,计划明年新增运动力学研究室,构建全链条科研支撑体系。

其中,运动与气候变化研究室堪称“亚洲顶尖”。该实验室可模拟零下20摄氏度至50摄氏度的极端温度、最高6000米的海拔环境,同时结合太阳辐射、风力等多维度环境因素,还原不同比赛场景。“运动员无需远赴昆明,在这里就能完成高原训练,提升携氧能力;针对中东等炎热地区赛事,我们还能定制补水、降温方案,预防中暑等风险。”刘永松表示,实验室配备了安全防护设备和血液采集系统,已投入实际训练与研究,为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科学保障。

此外,实验室还计划构建“香港+珠海+东莞”三地联动格局:借助珠海校园的空间优势打造主动健康研究中心,与华为及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在东莞松山湖共建运动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共享高端器材与科研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全运会成融合催化剂

多项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谈及刚落幕的十五运会,刘永松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这场粤港澳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会不仅是全国竞技水平的巅峰展演,更是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试金石”,“其中诸多创新实践,完全可为国际大赛提供宝贵借鉴”。

刘永松以全运会“主教练与运动员共同领奖”为例,盛赞其为“世界体育界的典范”。“运动员的赛场荣光从不是孤军奋战的结果,尤其是团体项目,背后离不开团队的策略规划、训练保障与全方位支撑。”他进一步建议,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赛事可积极借鉴这一模式,让幕后团队的付出得到更多认可与尊重,进而凝聚行业合力,推动体育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跨境赛事的创新实践同样成为全运会一大亮点。公路自行车个人赛横跨粤港澳三地,马拉松赛事串联深圳与香港,人脸识别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运动员与相关人员的高效“无感通关”。刘永松教授指出,这一突破不仅创下全运会跨境办赛的历史先河,更以体育为纽带,加速了大湾区基建互联互通与民生深度融合。“大型赛事是跨区协作的‘催化剂’,能推动流程优化、降低交流成本,让大湾区内生活、工作、学习的往返更便捷高效,为区域深度融合开辟了广阔新空间。”

此外,全运会90%沿用现有场馆的绿色办赛理念,不仅践行了可持续发展精神,更成为大型赛事高效运营的典范。刘永松指出,大湾区早已汇聚众多国际化标准场馆,加之港珠澳大桥等完善的交通网络与成熟的后勤保障体系,已为未来申办国际大赛筑牢坚实根基。而此次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正是对大湾区跨区域办赛能力、资源整合效率与协同协作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为后续冲击更高规格赛事积累了宝贵经验。

后全运会时代

人才与协同成发展核心

对于后全运会时代的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刘永松强调,当前最关键的并非资金或场地,而是专业人才培养。“运动科学研究、赛事运营管理、运动经理人等领域,香港与内地都有提升空间。”他介绍,香港浸会大学今年已开设首个运动产业管理课程,聚焦本土化人才培养,避免过度依赖外籍专业人士,让运动产业推广在更安全、高效的基础上推进。

全运会带来的制度协同效应同样值得期待。刘永松教授指出,港澳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在行政流程、审批制度上存在差异,就像“内地用公里,香港用英里”,而全运会让双方在协作中逐步理顺流程、实现统一化。“这种制度层面的衔接,不仅提升了赛事运营效率,更为后续联合举办大型赛事积累了宝贵经验。”他认为,全运会的成功举办,将成为大湾区申办未来申办国际大赛的重要“成绩单”。

小众运动的崛起与体育经济的深度联动,同样是刘永松关注的核心议题。本届全运会中,香港男子手球队历史性闯入四强、斩获第四名的佳绩,其背后披荆斩棘的拼搏故事,更让全港市民为之振奋与动容。他介绍,这支手球队由业余球员组成,面对国内省级职业球队的强劲实力,为了全力备战全运会、冲击理想成绩,队中15名队员毅然辞去正职或办理停薪留职,全身心投入训练。由于手球并非香港体育学院重点扶持的精英项目,缺乏充足的资源支援,队员们只能“各显神通”——为了增强身体对抗力,他们精心计算每餐的蛋白质摄入量,在饮食上严格自我要求;每月仅能领取4000元津贴的他们,大多需要通过兼职教球补贴生计,却始终毫无怨言,为了全运梦想倾尽所有。

“运动产业的发展需要‘故事赋能’,有成绩、有精神内核的项目,才能吸引更多投资与关注。”他表示,大湾区的协同效应将为这类小众运动项目提供更大支持,比如香港队伍可利用深圳、广州的场地资源开展训练,借助便捷交通提升训练质量。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香港的体育性格,那一定是‘斗心’。”,刘永松感慨道,从20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到如今体育领域的突破,香港人“灵活变通、不服输”的特质始终不变。“大湾区为香港提供了空间、人才等资源支撑,而香港的国际化优势能为内地体育产业对接国际资源。”他坚信,随着三地协同不断深化,科技与体育深度融合,大湾区必将成为国际体育赛事高地,书写“体育+科技+融合”的发展新篇章。

采写/脚本:South记者 陈晨

拍摄/剪辑:South记者 许晓鑫

编辑 叶永康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