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呼吸轻松多了,术后恢复特别好!感谢中山一院程教授和揭阳人民医院的医生!”刚经历胸腔肿瘤手术的李叔,握着医护人员的手连连道谢。此前,他因肿瘤压迫心肺生命垂危,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程超远程指导下,揭阳市人民医院团队完成高难度联合手术,让他在家门口重获健康。这一幕,正是广东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11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对广东发展提出殷切期望。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今年以来,广东大力推进卫生健康“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聚焦“一老一小”、就医体验等领域推出十大便民惠民行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让健康关怀浸润千家万户。

就医更便捷:
打破壁垒,优质医疗“沉”到家门口
在惠州龙门县总医院,一场普通外科领域的“天花板级”手术顺利完成。一名患者因胰头占位面临手术难题,肿物侵犯重要血管。为减少患者奔波之苦,医院特邀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普通外科中心主任、肝胆一科主任杨剑前来操刀。
术前,杨剑免费为患者做胰十二指肠三维重建,反复推演手术方案;术中,他结合数智重建技术精准操作,成功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此次手术不仅挽救患者生命,更通过“传帮带”让龙门县总医院团队学习了顶尖技术。
这样的突破,得益于龙门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扎实建设。该县将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整合为总医院,实施“急救重症+中医特色+妇幼专精”战略,果断精简24个重复科室,减少120种设备的重复采购。依托珠江医院的全面托管以及市级三甲医院的帮扶,构建起“省市县镇村”五级协同模式,11个专科专家团队定点帮扶,使总医院新增5个重点专科。“科包镇”机制推动22 名科主任挂职乡镇分院副院长,6个名中医工作室也扎根基层。如今,龙门县县域内就诊率高达95%,次均费用降低18%,90%的常见病在当地就能解决。

放眼全省,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步伐持续加快,形成了“一对一”标杆打造、分片区协作、紧密型结对子等多元帮扶模式。其中,5家省内拔尖高水平医院跨区域联动,一对一帮扶粤东粤西粤北5家高水平医院,104家三甲医院帮扶172家县级公立医院,75家疾控中心帮扶粤东粤西粤北57个县(市)疾控中心,实现县级公立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帮扶全覆盖,肿瘤、眼科等专科技术也不断向基层延伸。
基层综合改革同样不断创新深化。全省57个县的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铺开,还在全国率先推进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畅通县乡用药衔接通道,极大地方便了农村群众购药用药。县域医疗资源共享机制日益完善,医学影像中心基本普及,“基层检查、总院诊断”模式全面推行,让群众免于重复检查,降低就医成本。
此外,硬件设施为资源下沉提供有力支撑。189家县级医院、488家乡镇卫生院完成改造,1万个村卫生站实现规范化建设,符合条件的村卫生站基本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如今,居民家门口的医院不仅更加规范高效,就医环境也实现了质的提升。

守护更精准:
为重点人群织密健康“防护网”
在广州市黄埔区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家庭病床+养老床位+长期照护+居家安宁疗护”的创新服务模式,为辖区长者提供了从社区到居家的全方位医养服务。

广东是老年人口大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1556万人,占比12.35%,其中需长期照料的老年人超过200万,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8.4%。另一方面,2024年广东出生人口达到113万余人,比上一年增加了约10万人,继续稳坐“第一生育大省”之位。
面对“一老一小”的健康服务需求,广东持续发力。清远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服务,2024年累计为超5000名失能老人完成评估确认;深圳打造由5家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4家记忆障碍防治中心和6家社区记忆门诊构成的三级服务网络,前瞻性做好痴呆防治。
在实施儿童医疗服务方面,广东增强儿科服务供给,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推动全省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均提供儿科服务,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床位数达2.5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儿科服务的比例达到90%以上。

覆盖城乡、综合连续的养老育幼体系在南粤大地进一步织密织牢,让“幼有善育、老有颐养”的美好愿景逐步照进现实。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情绪问题、睡眠问题逐渐成为常见健康困扰。今年4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中医药局、省疾控局出台《广东省“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进精神卫生服务扩体系、提能力、上水平,到2025年底前,消除30万以上人口县(市、区)公立精神科床位空白,临床心理门诊覆盖全部县(市、区),睡眠门诊覆盖21个市。
目前,广东全省已有1468家医疗机构能提供精神心理相关服务,其中131家专门开设了睡眠门诊,21个地市已实现全面覆盖。以广州为例,市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100%开设了精防门诊,社区心理援助服务站基本建成。

病毒性肝炎患者人群同样需要长期健康管理。今年以来,广东全力推进57个县(市)开展健康宣教、目标人群筛查、规范治疗、乙肝疫苗接种等早防早治工作,推动完善辖区人群病毒性肝炎“防、筛、诊、治、管”全周期健康管理,力争到2026年,20—70岁目标人群乙肝累计筛查率不低于70%。截至2025年10月31日,累计筛查超过450.3万人,乙肝、丙肝流行水平和疾病负担逐步降低。

服务更暖心:
让医疗温度浸润就医全程
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医疗护理员正在为患者进行细致的生活照护。一位患者家属感慨:“现在可以兼顾工作和照护,照护压力减轻了很多。”这样的改变,正在广东多地悄然发生。
为解决“一人住院,全家奔波”陪护难题,今年4月,广州、深圳、汕头、佛山、惠州、东莞、茂名、清远8座城市的47家医疗机构,成为省级首批提供免陪照护服务试点,由专业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生活照护服务。“这既减轻了家属负担,也使照护更专业、安全。”东莞市人民医院院长袁耀钦表示,推行“免陪护”后,医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从15.52天缩短到14.32天。

在广东,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已融入就医的每一个环节。
当生命走向终点,对尊严的守护更能彰显医疗的人文关怀。早在2020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普惠性安宁疗护服务体系;今年,广东推出全国首部省级安宁疗护服务指南,进一步细化国家明确的安宁疗护13项服务。根据规划,到2027年,广东每个县区至少有1个安宁疗护病区。
“落实安宁疗护,既能守护患者最后的尊严,也能为家属留存温暖回忆。”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副主任医师郭艳汝表示,帮助患者实现善终,同样是医学的神圣使命。
类似的医学人文关怀举措,在广东还有很多。
为推动医学人文精神在各级医疗机构落地生根,广东印发《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进医学人文主题教育研究,举办覆盖全省21地市的医学人文巡讲活动。
走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一站式诊疗体系便捷高效,“全院一张床”资源优化方案有效缓解住院难问题“接诉即办”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解决患者诉求……医院从场所设计、医疗服务、医患交流等七个方面发力,让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个医疗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面向更广泛的人群,推进健康关口前移。今年,“健康科普进万家”行动启航,医疗专家走进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举办上万场健康讲座,共推出十大科普项目,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同时,广东将“体重管理”列为年度重点专项行动,推动“体重管理年”各项部署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利群表示,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感恩奋进、苦干实干、守正创新,谋深谋实卫生健康“十五五”规划,大力推动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健康湾区建设,扎实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百千万工程”,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以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奋力开创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从便捷就医的“小切口”入手,做好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的“大文章”。广东正以十大便民惠民行动为笔,在南粤大地上细细描绘“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幼有优育、身心康健”的幸福画卷,将健康保障的网越织越密、越织越暖。
南方+记者 张梓望 钟哲 吴雅楠
通讯员 粤卫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