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和23日,“湾区南山少年行”在澳门教业中学成功举办了两场“科学家大课堂”暨“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研修班。来自澳门教业中学、澳门培正中学、澳门劳校中学、澳门新华学校、澳门科技大学等学校的共计20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内容涵盖了知名科学家的精彩科普报告,生命科学、STEM、中医药等9个趣味科普嘉年华展位,丰富多元,精彩纷呈。

此次活动由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联合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和广州实验室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得到了澳门教业中学、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安信通科技(澳门)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澳门教业中学副校长陈少阳出席并致辞。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而科创教育正是湾区未来发展的基石。教业中学作为扎根澳门百年的教育阵地,始终坚守“教重在德,业精于勤”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传统根基,世界眼光”的新一代中国澳门优秀人才。让青少年近距离触摸科学、对话大师,是点燃创新的火种、培育时代新人的最佳路径。大湾区逐渐成形的科创生态,为同学们提供了跨界学习的广阔舞台;两地携手的教育联动,为同学们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坚实阶梯。
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理事会总顾问、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副理事长钟惟月出席并致辞。她表示,学会和基金会一直以来都把青少年科普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学会还将科普作为核心工作之一,设计了原创IP形象——悦康兔,创作了系列原创的科普作品,打造了“湾区南山少年行”等粤港澳青少年科学教育品牌活动,助力湾区青少年科学素质稳步提升。青少年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学习科学知识、铺垫科学思维的重要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同饮珠江水,文化同源、民俗相近,有着共同的岭南文化基因。她希望“湾区南山少年行”活动能成为连结湾区青少年的桥梁,并让同学们在近距离接触国家级一流的科研院所和科学家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技术的创造者,也为湾区未来的科技和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的新活力。

活动邀请到来自国家实验室的权威科学家、知名三甲医院的资深临床专家和顶尖院所专家学者,他们用大家“能听懂”的科普语言,以真实的实验室和临床日常,为在场和线上的师生们准备了5场科普报告。此外,澳门科技大学韩子天教授团队同步开设了两场“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研修班。
广州实验室的研究员刘会生带来一场题为《神奇的干细胞》的科普报告。刘会生从“干细胞有哪些种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干细胞与克隆”“干细胞应用的安全与伦理”等方面揭秘这一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万能种子”。
广州实验室的研究员董鸣为大家讲授题为《外泌体:小身材大作用》的科普报告。 董鸣把外泌体比作“细胞的宝宝”,是纳米级别的小囊泡。现代技术可以通过外周血对其进行捕获并进行肺结节早期诊断液态活检,它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大用,不仅是疾病诊断标志物,如肺癌和肺结节,同时还是天然药物的递送载体。
广州实验室的研究员张琼为大家带来《疫苗新星:可编程mRNA疫苗》科普报告。她从“疫苗的定义和历史”“疫苗的敌人是谁”“疫苗是怎样工作的”“疫苗的技术革命”“mRNA疫苗智造”等方面为同学们讲解mRNA新型疫苗。
广医-广州生物院联合生科院教授张铁军带来《干细胞的“心”级魔法》科普报告,他从“什么是干细胞”“干细胞的变身魔法”“干细胞在心脏领域的临床应用”等方面揭秘干细胞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和治疗标准等。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峰给同学们带来了《与中医的古今对话》主题分享。他从“药食同源”“古今医典”“现代中医学”等方面对中医进行了系统介绍,现场还给同学们科普“穴位”这一人体的神秘开关,大家积极参与互动。
澳门科技大学韩子天教授团队梁祺斌老师为同学们做《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研修班教学内容讲解及成果展示。课程面向中小学生,以AI启蒙和生命科学基础教学为核心,通过Python编程入门、科学家互动讲解与可视化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将计算思维与生命科学知识相结合,理解人工智能在健康医学中的应用场景。

接连两天,活动现场设置了全自动微流控外泌体提取仪、干细胞的奥秘、神奇的mRNA、AI人工智能、中医耳穴贴敷法等众多展位,让澳门青少年学生在游戏互动和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从中开拓视野、提升科学素养。
联结粤港澳三地青少年的“湾区南山少年行”的系列公益科普活动目前已成功在香港、澳门和广州举办了多场科普活动,惠及三地50所学校共1400余名师生,打造了大湾区优质青少年科普品牌。“湾区南山少年行”将继续为三地学子带去更多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搭建大湾区青少年科技创新交流的广阔平台。
南方+记者 李鹏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