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勠力,跨境办赛开先河|十五运会名场面②

南方+

11月8日下午,当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最后一名车手冲过珠海博物馆前的终点拱门,珠海、香港、澳门三地的伙伴在筹备组的微信群里一起庆祝,互相道贺。

同样的场景,还出现在11月15日上午的深圳。当全运会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项目——十五运会田径(马拉松)项目最后一名选手冲过深圳湾文体中心的终点线,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两场赛事,创下全运会跨境办赛的历史先河,更实现了粤港澳三地在机制对接、技术互认、物资通关、信息共享等领域的实质性突破。它们不仅勾勒出大湾区共融共通的新图景,更与同日落地的“粤车南下”政策形成呼应,让“双向奔赴”的融合力量愈发强劲——“跨境”跨越的是地理边界,融合的是三地智慧,串联起更默契、更紧密的大湾区。

无感通关 赛道串联三地风情

11月8日比赛当天,所有参赛人员和车辆先从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境,途经香港口岸、澳门口岸进出,其间6次经过口岸,2次经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二线”通道,全程均畅通无阻。

通关是否真的“无感”?获得本次比赛前三名的选手赛后均表示,通关对比赛没有丝毫影响,“只有在看到收费站的那一刻,才意识到将要通关了。在通过关卡时,也会看到工作人员挥舞旗帜提醒。”

参加深港马拉松的选手们,也有相同的感受。

赛前,广东选手陈丽琴还抽空自己做了个视频记录自己“无感通关”的全过程。“我想让大家知道我们是如何参加横跨两地的马拉松的,其实和其他马拉松比起来没有差别,有了手上的手环,通关很顺畅,可以直接跑过关。”陈丽琴说。本次比赛跨越粤港两地,参赛人员提前通关,全程两次无障碍进出关。

为保障赛事顺畅进行,本次跨境赛事创新采用“前置查验+闭环管理”模式,将查验环节前移至赛事起点处。

“所有需要在本次马拉松赛中跨境的人员,包括参赛人员、赛事保障人员等,都将在跨境马拉松赛事的起点处所设置的‘前置查验区’提前办理边防检查手续。完成‘前置查验’后,所有跨境人员在赛事中途通过口岸区域时将实现‘无感通关’,无需中途再作停留。”深圳边检总站深圳湾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副处长孙娇娇介绍。

11月15日,十五运会田径(马拉松)比赛开赛。图为马拉松男子选手通过深圳湾口岸,进入香港。苏韵桦 摄

11月15日,十五运会田径(马拉松)比赛开赛。图为马拉松男子选手通过深圳湾口岸,进入香港。苏韵桦 摄

全民热盼 体育凝聚融合力量

11月15日,凌晨4点半,天还未亮,香港赛区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已各就各位。

62 岁的志愿者蔡女士手擎五星红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跟着志愿者领队的节奏,在赛道旁反复排练加油口号。“等会儿要把最大的劲儿喊出来,给运动员鼓劲,盼他们都能跑出好成绩!”

维持秩序的吴女士到得更早一些。“2点钟我们已就位,有些同事一夜未眠,一直在忙活,大家绷着弦,期待着比赛圆满结束那一刻。”吴女士说。她的话语里,藏着所有筹备者的共同期许。

“如果有机会,希望全运会再一次来香港。”蔡女士说。

这场赛事的意义,早已超越体育竞技的边界。

“一场大型体育赛事,可以推动设施配套与组织保障体系的完善,这就像‘奥运效应’,将对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霍震霆看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为大湾区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

“粤港澳三地同属中国,社会、法律制度却存在一定差异。”霍震霆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地能携手共办全运会,恰恰体现了“一国两制”下区域融合的强大生命力。

港珠澳大桥上行驶过的车轮印,深圳湾大桥上奔跑的脚印,见证了赛事创新,在更长的时间线上,也见证着粤港澳愈发紧密的联结。

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中,选手们通过港珠澳大桥白海豚人工岛。本次赛事是十五运会唯一跨越粤港澳三地的标志性跨境赛事,也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赛事。张由琼 摄

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中,选手们通过港珠澳大桥白海豚人工岛。本次赛事是十五运会唯一跨越粤港澳三地的标志性跨境赛事,也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赛事。张由琼 摄

就在11月15日,中国田径协会和中国香港田径总会在广州签署《体育交流与合作备忘录》。中国香港田径总会主席、亚田联技术委员会主席关祺认为,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为进一步加强两地田径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备忘录,内地和香港每年都能互派工作人员、教练、运动员去参赛,能互相参加活动和比赛;裁判可以到内地当值,也可以到香港去交流。”有了机制的坚实支撑,关祺对两地的体育交流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我希望,未来大湾区能进一步拓宽注册运动员的参赛名额,更多当地的体育比赛可以将澳门队伍纳入参赛团体,以赛事促进合作交流,以比赛提升竞技水平。”澳门田径总会理事、十五运会田径裁判员表示,借由本次三地联手举办全运会,未来澳门与内地将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空间。

跨境赛事,跨越的是地理边界,突破的是机制壁垒,凝聚的是三地人心;一项 “粤车南下”政策,连通的是道路,更拉近了湾区百姓的生活距离。

这场诞生于湾区发展成果之上的历史性赛事,这场与赛事同日落地的民生政策,既因融合而生,更反过来催生跨区域协作新需求、激活协同发展新动能。

南方+记者 梁时禹

编辑 钟展锋 李杰伦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