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十五运会田径赛事开场前,一场别开生面的“人”“吉”百米赛跑精彩上演,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与人形机器人展开角逐。

别开生面的“人”“吉”赛跑。吴明 摄
由志愿者张晓霞扮演的吉祥物“喜洋洋”时而转圈圈、时而左右摇摆,萌趣姿态引得全场欢笑阵阵。这位平时性格内向的姑娘,在穿上玩偶服后彻底“放飞自我”。她说:“我想把热情传递给大家。”
这份温暖的热情,从志愿服务生发,悄然传递至观众席。
11月20日,十五运会田径赛事收官之日,当女子一万米决赛进入最后时刻,跑道上仅剩一名选手奋力冲刺。全场观众在DJ带动下掀起“人浪”,为这位香港选手姚潔貞加油鼓劲。最终,姚潔貞虽以最后一名冲线,却在数万名观众的呐喊声中跑出了个人赛季最佳成绩。
从志愿者的热情,到数万观众的掌声,温暖的接力在赛场上完成动人闭环。这也正是十五运会的一道人文风景——志愿服务与文明观赛的暖流,共同沉淀为粤港澳大湾区厚实温润的文明底蕴。

一道流动的桥,万千跃动的“小海豚”
在这场盛会的台前幕后,近5万名“小海豚”志愿者,成为另一道流动的风景。他们来自粤港澳三地,用专业与热情构筑起赛事的“温暖护航线”。

粤港澳青年志愿者携手筑起“流动的桥”。图为11月7日,青年志愿者为参赛选手提供引导服务。 受访者供图
在香港赛区,1.6万名志愿者中,有80多岁的长者,也有16岁的少年;有从2008年北京奥运服务至今的“资深义工”,也有初出茅庐的新人。
他们之中,梁国成的故事尤为特别——从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的香港篮球队员,到如今十五运会的志愿者领队,他的人生轨迹划出了一条从“竞逐胜负”到“守护平常心”的弧线。

梁国成在工作中。
“运动员的同理心是对手之间的尊重,志愿者的同理心是对服务对象的以礼相待。”梁国成说。他把赛场经验融入服务细节,预判运动员需求,协调团队分工,成为赛事中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在珠海举办的跨境自行车赛中,200余名青年志愿者分布在53个不同岗位上,以饱满的热情、高标准的服务,承担场地指引、证件查验、兴奋剂检查陪护等工作。澳门青年梁海琳是其中一员,她说:“我们就像一座流动的桥,把粤港澳三地的热情与专业连在一起,为参赛选手们做好服务。”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专业的研究生王行知,从全校200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十五运会三人篮球群众赛事志愿者的一员。参与其中,他倍感荣幸:“全运会是家门口的盛事,大湾区青年是东道主,希望能尽一份力。”

广工学生志愿者王行知在引导员岗位上热情服务。陈文夏 摄
更细微的感动藏在每一个被记住的瞬间:深圳湾体育馆内,一名观众遗失手提包,安保、保洁、志愿者全员联动,深夜寻回;肇庆体操赛场,志愿者收到观众手写感谢卡;东莞接驳点,观众称赞“进出顺畅,服务贴心”……
正如香港志愿者协会主席郭永亮所言:“志愿者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更是文化的使者、区域的连通器。”他们用微笑与汗水,编织起大湾区“心联通”的纽带。

喝彩无关胜负,致敬每份坚持
如果说体育竞技是力量的碰撞,那么文明观赛则是温度的传递。十五运会期间,这样的温度在每一个赛场流淌。
在女篮赛场,一种“无声的默契”成为佳话。球员罚球时,喧闹的看台瞬间寂静;有观众自制“静音提示卡”,轻轻递给未调静音的邻座,对方心领神会,报以微笑。
在澳门乒乓球馆,球员发球时全场屏息,得分瞬间才爆发出雷鸣掌声;香港学生小陈主动将充气棒换成纸质手幅,并随身携带垃圾袋,践行“人走场净”。

11月10日,全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比赛,观众在球员发球前暂停助威。董天健 摄
这些细节,不是孤例,而是湾区观众内化于心的行为准则。
横琴国际网球中心,一边是粤语大喊“广东加油”,另一边是四川话高呼“四川雄起”,双方球迷为场上激战的女双半决赛呐喊助威。这种充满地域特色而又和谐交融的助威场面,是十五运会网球赛场的常态。
专业而热情的观赛氛围,也让球员格外喜欢与观众互动。黄泽林在打出精彩球后会鼓励观众再多给点掌声,吴易昺则会将手放在耳边,请大家再来点欢呼声。男单亚军商竣程对观赛氛围赞不绝口:“球迷有礼貌,且懂球,知道什么时候为球员加油。”
更令人动容的,是名将之间的惺惺相惜。

34岁的亚军韦永丽与16岁的小孩姐陈妤颉紧紧相拥。张迪 摄
34岁的老将韦永丽四次征战全运会,拿下女子100米银牌后,与冠军、16岁的“小孩姐”陈妤颉紧紧相拥;游泳小将张展硕夺金,孙杨公开点赞;天津跳水选手苏家杰失误,山东教练第一时间冲上前保护……
这些瞬间,让体育回归本质——既是竞技,更是人与人的连接。
从志愿服务精神,到文明观赛风尚,赛场内外的这些名场面,共同镌刻十五运会最深刻的人文印记,也为湾区文明写下鲜活的时代注脚。
南方+记者 徐子茗 王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