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4人当选。其中,共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选举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在新当选两院院士中,女性科学家共13人。此外,2025年中国科学院新当选外籍院士27人,中国工程院新当选外籍院士24人。
本次增选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为908人,外籍院士总数为1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为1002人,外籍院士总数为148人。
此次广东共有7位高校教授入选,包含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夏海平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
曾木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新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玉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深圳校区校长
杨中民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徐瑞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朱世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
接下来
一起来认识下他们

夏海平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
夏海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化学会会士、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化学系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已发表论文300余篇。主要学术贡献是创立并命名了用共轭碳链螯合金属的“碳龙化学(Carbolong Chemistry,其中long取自于龙的汉语拼音)”。碳龙化学创造并至今保持着3项世界纪录,并入选国际经典教科书《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曾木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
曾木圣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医院副院长、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肿瘤病毒与生物标记研究室PI,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EB病毒及相关疾病研究协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肿瘤免疫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及2024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鼻咽癌国际会议主席。
长期专注于EB病毒致癌机制与靶向干预研究,发现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特异性受体,以及B细胞和上皮细胞通用受体,阐明多受体序贯协同介导EB病毒感染新机制,建立EB病毒创新疫苗体系,研发出多个候选疫苗并成功转让给国内龙头企业。他的研究为从源头阻断 EB病毒感染和预防EB病毒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并指导了 EB病毒体系化新型疫苗的研发。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Nature Microbiology,Cell Host Microbe,Cell Research等 权 威 期 刊 , 多 项 写 入《Fields Virology》《Human Herpesviruses》等病毒学专业教材、专著等期刊,并被Cell,Science等国际著名期刊正面引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3)。

陈新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新,广东工业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目前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科协兼职副主席、广东制造强省专家咨询委副主任、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广东省“数控一代”专家组组长、《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编委等。
主要从事高速高精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广东省专利金奖3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0余件(美日专利15件),转让许可3000余万元。曾获“丁颖科技奖”、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模范教师”、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奖等荣誉,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东省“南粤百杰”。

黄玉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深圳校区校长
黄玉东,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国化工学会会士,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长。
长期从事聚合物反应工程及界面化学工程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化研究,在多个重要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研制出的新型有机硅树脂及其高温粘接剂,成功填补了中国高超声速飞行器在高温界面粘接技术上的空白;所发明的界面强迫浸渍新工艺及配套装备,已广泛应用于国内80%以上的高比冲固体火箭(神舟系列飞船逃逸塔)发动机制造。
在碳纤维复合材料方面,他攻克了界面耐湿热的“卡脖子”难题,研制出新型碳纤维上浆剂,并建成了中国首条T700级碳纤维上浆剂生产线,相关产品已应用于航空四代机与航天飞机等领域。
此外,黄玉东还参与了月壤采样取芯袋的研制工作,为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壤采样任务提供了关键支持。

杨中民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杨中民,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他长期从事玻璃光纤、光纤激光以及激光应用等领域研究,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徐瑞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徐瑞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是我国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消化道(食管、胃和肠)肿瘤内科专家。37年来,他创建了克服免疫治疗抵抗的新策略,据此首创了消化道肿瘤中国免疫治疗方案并取得全球最佳疗效,实现了从“中国方案”到“全球标准”的突破:他优化了化疗药物联合免疫治疗以提高肿瘤抗原性,建立了食管/胃癌化疗-免疫联合新方案;创新了靶向药物组合以改善免疫微环境,首创了肠癌双靶-免疫联合新方案;国际首创了新靶点免疫治疗方案。他还建立了我国肠癌基因组分子分型,创新了增效低毒的化疗及靶向治疗方案,改写了国内外指南。他领衔创建的系列新方案,显著提高了我国消化道肿瘤治疗水平,使晚期食管/胃癌的长期生存率提高了2倍,使晚期肠癌的5年生存率超40%。作为负责人创新设计临床研究联合方案,推动多个国产原研药取得成功,使国产PD1 抗体联合方案获欧美批准,是我国生物单抗历史性突破,大幅提高患者药物可及性。

朱世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
朱世平,2017年入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任副校长、深圳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创院院长。先后当选加拿大化学联合会会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联合会会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外籍会士,现任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工与材料教学科研工作,在聚合反应工程,在茂金属催化溶液法烯烃聚合、可控自由基聚合、聚合反应过程数学建模及工业应用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已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160多名,发表SCI论文450余篇,引用2.4万余次,H指数85。朱教授热心科普,2019年发表《化工之歌》,2021年起,主讲中国化工学会大学新生“化工第一课”,并走进上百所中学开展讲座《学成理工艺,货与百姓家》。
*有什么想说的,快来给小媒君留言*
编辑:佘旭寅
来源:广东教育传媒综合中国科学院网站、中国工程院网站、南方+、健康广东、以上各单位
转载时请标明转自广东教育传媒,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投稿/合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