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非遗”,迸发新精彩 | 全运会观察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静子

十五运会里的非遗元素有哪些?

开幕式上,鳌鱼“游”于天地间、龙舟“划”入观众席;体育馆里,遂溪醒狮、调顺网龙、舞鹰雄等“三绝”为精彩赛事暖场;颁奖现场,设计灵感来源于粤绣牡丹一枝独秀的颁奖礼服惊艳众人……当体育遇上非遗,这届全运会“粤”玩越有料。

开幕式上的“鳌鱼”巡游。

开幕式上的“鳌鱼”巡游。

十五运会不仅是竞技体育的比拼场,也是岭南文化的展示窗。透过这扇窗口,人们于抑扬顿挫中感受到了“南国红豆”的粤韵悠悠,于悠扬灵动中感受到了广东音乐的诗意浪漫,于一笔一画中感受到了广彩的精致细腻。浓浓的地域风情扑面而来,在强化“同饮一江水,同承一脉文”归属感的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南方+ 张令 拍摄

南方+ 张令 拍摄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源与传承之地,非遗资源丰富、挖掘潜力巨大。统计显示,全省共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5项、省级816项。如此殷实的文化“家底”,借“家门口”的运动会让非遗再次大放光彩,无疑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宝贵机会。

南方+ 张令 拍摄

南方+ 张令 拍摄

有人说,广东的非遗充满“运动范”。在十五运会的舞台上,腾越灵动的醒狮表演展现出蓬勃活力,一如广东人生生不息的精神气;一步一拳、一招一式,行云流水般的咏春拳尽显运动的刚柔并济;“宁可煲烂,不可扒慢”的赛龙舟,与竞技体育展现出的力争上游、不断奋进的冲劲高度契合……某种程度上,十五运会与非遗项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观众在感受运动激情的同时,也充分领略到了广东非遗的独特魅力与活力。

南方+ 苏韵桦 拍摄

南方+ 苏韵桦 拍摄

本届全运会,我们也看到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可行做法,即技术赋能。犹记得开幕式现场,醒狮在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蹦迪”,英歌锣鼓“撞”上全息投影,龙舟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划”入观众席,新潮又好玩的创意拓宽了非遗的传播面。“非遗+技术”是一方面,“非遗+文旅”是另一重要方面。借着十五运会的东风,不少办赛城市主动亮出了压箱底的非遗项目,在赛场内外掀起了“表演热”,更有一些地方尝试开发非遗旅游路线,旨在让更多游客走进非遗、了解非遗,积极推动这一资源转化为文旅新动能。值得一提的是,岭南大地散布着不少非遗公共展示空间,比如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州新文化馆等,这也正是人们接触非遗的重要一步。

多彩的非遗,向上的活力。十五运会上的非遗印记星星点点、散发光亮,不仅映出了大湾区的活力,也燃起了人们了解岭南文化的热情。希望更多人走进岭南、深入广东,尽情感受非遗项目的“热力值”。

编辑 胡冰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