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是什么海?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06:27

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是什么海?

钟海、图海、望海……在广东海洋大学的校园里,大部分教学楼的名字都与海有关。

这是一所以海命名的大学,也是一所因海而生的大学。

潮起潮落九十载,广东海洋大学,如同一座屹立于港湾的灯塔,照亮了一代代“海大人”的航程。

从1935年汕头的星火初燃,到如今“一校、两地、四校区”的壮阔格局,灯塔之光依旧明亮。

而我们不禁要问:海大的“海”,是什么海?

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

 南海之缘 

海大的“海”,是地理上的南海。

南海的浪花反复拍打着广东漫长的海岸线,这里是广东海洋大学的起点。

1935年,在国家危难之际,一群怀揣“兴渔盐之利”理想的先贤,在广东汕头创办起海大的前身——广东省立汕头高级水产职业学校,首批70名学子在此“扬帆启航”,广东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序幕也就此拉开

学校成立仅一年,校舍便被战乱摧毁,师生迁至汕尾,在祠庙、民房里坚持授课。

海大人的骨血里,从此烙下“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海大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响应国家需求,辗转江门,最终落脚湛江,并于新世纪更名广东海洋大学,筑起“一校两地四校区”的办学格局。

海大的足迹,始终踏在南海的潮汐上。

这片海,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海大使命的源头、精神的归处。

 海大人之光 

海大的“海”,是每一片由海大人点亮的海域。

这片“海”,可以是珍珠的浅滩。

在这里,有一位“中国现代珍珠之父”培育出中国首批人工有核海水珍珠。从此,海水珍珠不再只是自然的馈赠。

1950年,“中国现代珍珠之父”熊大仁(前排左1)带领学生们在香港浅水湾实习。

这片“海”,可以是孕育种苗的碧波。

当家鱼全人工繁殖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第一批鱼苗破卵而出时,千百年来渔民依赖自然捕捞鱼苗的历史由此终结

这片“海”,可以是壮阔的南洋。

1961年,他率“光华”轮首航印尼,将五星红旗第一次带向国际海域

这片“海”,也可以是斑斓的珊瑚丛。

当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受空前灾难,她搭建海底苗圃,让珊瑚重焕生机,为海洋生态修复写下中国方案

这片“海”,还可以是万米海底。

2024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入列。它的背后,有150多名海大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建校至今,40多万名学子自母校起航,从水产养殖到生态保护,从远洋航行到海洋科研,一代代海大人,如浪花般奔涌向前。

如今,海大践行“四个向海”人才培养思路,打造从课堂到海场、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应用型人才摇篮,让每一位学子在各自的领域照亮深蓝。

 科海之潮 

海大的“海”,是创新涌动的未来之潮。

历经九十载,这片“海”仍在拓展。

今天的广东海洋大学,正以5个主干优势学科为引领,扶持1个海洋特色交叉学科(群),多点培育N个学科向海融合发展,系统构建大海洋学科新体系。

在科研一线,海大攻克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难题,培育“兴海1号”对虾、“海选1号”马氏珠母贝、“橙黄1号”扇贝等国家级新品种;研制深水网箱自动投喂机、运维无人船等深远海养殖装备;在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为海洋牧场的全产业链提供“蓝色芯片”。

为服务社会,海大把技术直接带到基层。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海大组建了50个专家团队、27个科技特派员团队和68支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广东海洋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村的“海威一号”重力式网箱上调研。

珍珠养殖、红树林生态修复、黑山羊保种……他们扎根雷州半岛,将科研成果辐射至广东省21个地市,累计帮扶群众超3万人。

海大让海洋不再是遥远的风景,而是可耕、可牧、可研、可兴的蓝色沃土。

所以,海大的“海”,究竟是什么海?

它不止是一片被地图标记的海,更是一种使命、一种精神、一种无边界的可能。

九秩风华,向海图强,一所大学与一片海的对话从未停止。

当新一轮海洋开发的浪潮奔涌而来,下一个十年的答案,正等待今天的海大学子继续书写。

采写/脚本:南方+记者 谢望海

通讯员:陈淦添 梁缘 赖春欣

编辑 周煦钊 陈梅玉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