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迎来建校20周年校庆日,并举办办学20周年发展大会和系列学术活动。当天发布《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校史(2005—2025)》《恰同学少年:建校20周年校友访谈》《弦歌廿载:我与北师港浸大的故事》系列新书,以文字铭刻20年办学征程。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校长陈致作学校发展报告。
这所诞生于2005年的大学,由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这两所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代表性的学府携手创立于珠海。它承载着双重“第一”的使命:中国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创办的大学,也是第一所新型博雅大学。20年间,这场高等教育的先锋实践,已从蓝图成长为粤港澳大湾区一股重要创新力量。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办学20周年发展大会现场。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中外师生表演。
北师港浸大校长陈致在学校发展报告中勾勒出学校的成长轨迹,他提到,20年来学校坚持教研相长,2025年有15位学者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不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上取得突破,更通过粤港高校“1+1+1”联合资助计划深化区域协同,其产学研基地已孵化近40家企业,为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注入活力。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圆桌论坛现场。
立足本土,更放眼全球。北师港浸大师资来自约40个国家和地区,专业教师100%拥有境外学术背景;今年年初启动的“英才100”计划,将在三年内面向全球引进百名杰出学者与青年人才。学校与近百所海外名校建立合作,并在波士顿设立中心,伦敦中心也即将启用,一个全球学术、科研与人才交流的枢纽正在形成。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新书发布会现场。
校庆不仅是回顾,更是思想的激荡。诺贝尔化学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等顶尖学者齐聚圆桌论坛,围绕“AI时代下,科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对话。新闻传播院长论坛上,近30所海内外院校的专家共探AIGC浪潮下的教育变革。为弘扬饶宗颐治学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校庆当天还为“选堂遗韵:全球华语高中生步韵和饶宗颐诗词创作大赛”获奖者颁奖,展现了北师港浸大对传承中华文化的担当。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圆桌论坛杰出学者媒体见面会现场。
这种“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理念,已内化为学校的独特气质。从古琴、中华射道等课程,到全国首个英文授课的“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本硕博专业,再到玉振金声雅乐团的世界巡演,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是其不懈的追求。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中学校长论坛暨“选堂遗韵:全球华语高中生步韵和饶宗颐诗词创作大赛”颁奖典礼现场。
从借址办学到千亩校园,从首届200余名学子到2万余名本硕博毕业生遍布全球,其QS全球百强名校输送率超80%的成绩,印证了人才培养的卓越成效。廿载弦歌,不忘初心。站在新起点,这所始终探索教育多元可能的大学,正以更自信的姿态,开启下一段旅程。
南方+记者 马瑞婕
通讯员 邓雅文 宋可嘉 陈晓虹 罗诗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